大家知道,在幼儿园课程建设过程中,在围绕借鉴校本课程而提出的园本课程的称谓曾有过一段争论,但不争的事实是幼儿园课程建设必须经过园本化,唯有经过园本化的处理才有可能使得幼儿园课程走向适宜本园之路。而如果将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化”理解为事物发展的过程或状态,那么从“时间-发展”维度来考察,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最终结果应该是园本课程,只是不同地区、不同园所在园本化进程中受本园师资力量、外部专业支持力度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或许其所形成的园本化结果(园本课程)的成熟程度不一而已。
但是即使在同一园所不同班级的幼儿,由于其家庭背景不同、所居社区环境不同等原因,不同班级间幼儿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也是有差异的。如果基于班级而开展的课程活动是适宜本班幼儿实际的,则各个班级所运行的课程活动轨迹应是不尽相同且各有千秋,此即所谓的班本课程之出现也。
很显然,“园本—班本”这一课程发展的思路是朝着尽量创建适宜生活中具体而鲜活、且特点各异的现实中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课程活动,而如果将这一思路推向极致,则真正理想状态的课程应是适宜每位幼儿发展的,即生本课程。因而,从课程与学习者关系维度来划分幼儿园课程类型,则依次可以划分为“园本、班本、生本”三个层次。考察了生本课程的提出,发现并非空穴来风、无中生有。在郭思乐教授所提出的“生本教育理念与实践”中,已出现“生本课程”的提法[1]。
在李希贵校长所著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中,在介绍他们北京第十一中学的课程改革时,虽未明确提及生本课程,但他说过这样的一段话:“4000多名学生有4000多张课表,他们组合成1430个教学班,因材施教的命运从过去教师的手上转到了学生自己的手上。”[2]李校长的这段话,其实就是生本课程在实践层面运行的最好诠释。
在这里借用学者成尚荣在论及班本课程的一段话来说明生本课程目前所处的现状,“尽管当前还没有为班本课程命名,但班本却是课程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自然存在;班本课程是课程深化中教师们的一种创造精神和能力;尽管其合理性、必要性、可行性仍需深入和具体讨论,不过它已经显现出其存在的价值。”[3]石筠弢也明确指出,“所有实际发生的课程都是具体的;有多少学习者,就有多少不同的课程。”[4](www.xing528.com)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生本课程是相关理论成果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生本课程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直接体现,也是因材施教原则的落地方案与具体行动。从幼儿学习维度来审视,生本课程中所倡导的是幼儿个性化学习,而最新的相关理论为幼儿个性化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表明人的智能结构存在着强弱项领域,智能结构在个体间是存在差异性的,教育应是因人而异,应是立足于个体的最优发展,即“培优扶弱”。
学习风格理论揭示了每个人在不同的学习类型中都存在着适宜个体实际情况或个体最擅长的学习方式,与个体学习风格一致的学习活动则使学习效果最佳,反之亦然。在以学定教原则下,幼儿园所提供的课程活动就应该尽可能与幼儿的学习风格、学习优势时间相一致,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有效发展。脑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也证明了学习时间的非同步性,说明学生优势学习时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
生本课程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社会所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个性化发展的人才。显然地,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对人才所提出的新需求。教育应走向尽可能满足个体发展需求、培养个性化发展的个体的方向,推行个性化教育,实施生本课程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已是时代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