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建议实践中的创新策略的介绍

教育建议实践中的创新策略的介绍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指南》的这条教育建议,意味着在评价科学探究活动效果时,应将评价着眼于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投入、专注与坚持,即幼儿在活动中所展示出来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与探究能力上。[2]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65页。

教育建议实践中的创新策略的介绍

健康领域“具有健康的体态”目标下的教育建议中,提出“烹调方式要科学,尽量少煎炸、烧烤、腌制”。这显然是针对现代幼儿生活中存在着对煎炸、烧烤、腌制食品摄入过多的潜在威胁提出的,特别是煎炸、烧烤食品往往又是幼儿最喜欢的食品之一。而现代医学研究的结论显示,煎炸、烧烤、腌制食品往往含有致癌成分,过多摄入显然对幼儿生长发育,乃至身体健康是有害的。此建议在提醒成人尽量少煎炸、烧烤、腌制的同时,其实也是在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在“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目标下的教育建议中,提出“……不把幼儿单独留在家里或汽车里等”和“告诉幼儿不允许别人触摸自己的隐私部位”。显然,这两条建议的提出都是有其现实意义,即针对当前幼儿单独留在家里或汽车里而致幼儿死亡的现象,或不法分子猥亵或性侵幼儿事件的报道时有发生。这些残酷的现实不得不引起家长和幼教工作者的重视。提出这样的建议,旨在警醒幼儿的监护者要履行照顾好幼儿的职责以及提高幼儿的自我防护意识。

社会领域的“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目标下的教育建议,提出“幼儿园组织活动时,可以经常打破班级的界限,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加不同群体的活动”。这一建议的提出,可视为《指南》对更进一步深化区域活动的开展而作出的新指示。《新纲要》曾明确提出,“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在这一指示下,一线教师开始大力践行与推进区域活动的开展。

2012年的《指南》延续了《新纲要》的精神,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鼓励倡导开展跨班级的区域活动,以扩大幼儿与“熟悉又陌生同伴”交往的机会。在此背景下,幼儿园纷纷尝试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跨班区域活动,如同龄或混龄跨班、共享型等区域活动。

在科学领域的“亲近自然,喜欢探究”目标下的教育建议,提出“容忍幼儿因探究而弄脏、弄乱、甚至破坏物品的行为,引导他们活动后做好收拾整理”。应该说,在《指南》尚未提出这一建议时,在观摩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时常出现幼儿因在探究时太投入,而出现诸如“席地而坐”这样与“卫生保健要求”相悖的问题。在活动评议时,也往往有比较关注幼儿卫生保健的教师提出这样的质疑,即不能因为开展科学探究而将平时的卫生保育工作丢在一边而不管。应该两者兼顾,在活动中发现这样的行为,教师应及时提醒幼儿。

《指南》的这条教育建议,意味着在评价科学探究活动效果时,应将评价着眼于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投入、专注与坚持,即幼儿在活动中所展示出来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与探究能力上。活动评价应抓住本质,应着眼于活动中最有价值的成分,要学会抓大放小,不能本末倒置。

比如,幼儿在某一感兴趣的活动中,有可能因忘情投入而出现坐姿不端正的现象。也有的老师认为,幼儿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有规矩,要有活动常规概念,而且坐姿很重要,否则不利于幼儿身体发育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师应在活动评价时及时向幼儿反馈。应该说该教师的这个理由没有错,但如果放在具体的活动现场来考量,本活动还有比这个常规更有价值的信息,值得在活动评价环节中交流分享与提升,即呵护与赞许活动中师幼的那种全身心的积极参与,师幼、幼幼之间围绕他们共同关心的话题而展开的心灵与心灵的相互沟通更有价值。(www.xing528.com)

如果在活动评价环节中,教师不去关注本活动中最有价值的成分,而是过分关注幼儿活动中的常规,这难免会有舍本求末之嫌。其实在活动中,只要幼儿的注意、思维、想象、情感等集中于当前的活动之中,幼儿在活动中因忘情投入而出现的一些行为,应视为幼儿活泼好动天性的自然流露,教师不必强求幼儿的每一个行为都中规中矩。如果确实认为有必要对幼儿在本活动中违反常规的表现进行评价,建议可以另择时间进行,比如在次日的早间谈话或当天下午的午间谈话等。

【注释】

[1]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58页。

[2]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65页。

[3]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10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