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注个体发展,倡导关注过程的评价观

关注个体发展,倡导关注过程的评价观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指南》的这句话明确告诉了我们:幼儿身心发展是过程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过程性是发展的基本方向,阶段性是发生在过程性这一发展大趋势之中的。《指南》所倡导的关注过程、立足个体纵向发展的教育评价观的启示:一是要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进行教育评价。

关注个体发展,倡导关注过程的评价观

《指南》在“‘说明’部分”强调,“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指南》的这句话明确告诉了我们:幼儿身心发展是过程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过程性是发展的基本方向,阶段性是发生在过程性这一发展大趋势之中的。而作为反映教师对幼儿发展的基本立场以及体现教育在幼儿发展所起的作用的教育评价,尽管在《指南》中条文篇幅不多,但详细研读《指南》内容,如“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幼儿。注意发现幼儿的优点,接纳他们的个体差异,不简单与同伴作横向比较”“不要拿幼儿的不足与其他幼儿的优点作比较”“肯定幼儿作品的优点,用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引导其提高”“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等,可以比较清楚地把握《指南》所主张的是一种关注过程、立足个体发展的教育评价观。

《指南》中“关于各年龄典型表现”部分对各年龄段末期幼儿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也可以视为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指南〉解读》一书中,一再强调要克服机械执行《指南》,将《指南》对实践的指导演化为简单化、模式化的“达标教育”。应该说《指南》中的“关于各年龄典型表现”,即各年龄段目标,具有“指标”的意蕴,客观上具有测试功能。但在具体实践中,主张将各年龄段目标作为幼儿教师教育实践工作的指引、指向,表明幼儿身心发展的方向,而不仅仅是发展的结果。

如果将“目标”当作发展结果来使用,有可能导致两种情况:一是只关注结果,忽视过程,为结果而结果而导致机械训练、片面教育,在具体教育活动中因过分强调结果,而失去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更有价值的表现,出现“有教无学”,即只有表层次“教的效果”,没有深层次“学的体验”;二是教师眼里只有常模儿童,没有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儿童,忽视儿童发展的个性化与个别差异性。

《指南》所倡导的关注过程、立足个体纵向发展的教育评价观的启示:

一是要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进行教育评价。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想法与做法,就无法对幼儿的活动情况作准确的评价。教师了解幼儿的主要途径,可以是通过现场活动的观察与分析,或为幼儿创造充分表达的机会,教师再通过倾听或作品分析法等方式去了解幼儿。只有建立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的教育教学评价,才能使评价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与有效性。(www.xing528.com)

二是在立足促进幼儿个体发展的前提下评价幼儿。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评价结果只是指导的依据。评价要坚持积极的导向功能,要通过评价让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向幼儿传递与反馈利于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效能感的信息。

三是要在动态的活动过程中评价幼儿。教育教学评价要关注过程,这是教育评价功能转向于诊断性、发展性评价的现实需要。在过去强调评价的甄别性功能下,教育活动评价注重的往往是结果性评价。关注过程的评价,是将评价渗透于活动过程之中,结合教师对幼儿活动过程的观察而进行的教育评价,可以使教育评价更具针对性。同时,这样的评价往往是与教师对幼儿活动的指导紧密相结合起来,使幼儿活动更有质量。再次,这种渗透于活动过程中的评价有利于扩大评价受众面,使得更多的幼儿能受到更多个别化的评价与指导的机会。

四是要改变教师惯于对幼儿进行横向评价,而忽略对幼儿个体发展作纵向评价的不良习惯。横向式的教育评价带有对幼儿进行甄别性评价的色彩,有导致让幼儿从评价中获得习得性无能经验的危险。而立足于个体的评价,客观上要求教师尊重幼儿个体差异,要关注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和提高,要以欣赏的心态、发展的眼光去捕捉幼儿身上的各种闪光点,对幼儿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让优点不断放大、闪光点不断增多。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经常鼓励幼儿,可以调动幼儿自身的积极因素,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比如,在美术活动中对个体的活动评价,既要关注幼儿技能技巧的掌握情况,更要注重其美工活动过程中的态度、习惯、专注和努力程度等方面的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