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注教育公平,强调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关注教育公平,强调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指南》在关注教育公平,追求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教育质量观可以粗略地概括为两大方面,一是宏观层面上关注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二是微观层面上重视幼儿个体的全面发展。如何理解《指南》在关注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幼教质量差距上的作用呢?《指南》巧妙地从规范教师日常教育行为入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关注和推进城乡幼教质量。在理解幼儿身心全面发展问题上,特别要弄清楚《指南》中的“领域”的内涵。

关注教育公平,强调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指南》是在幼教界掀起反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时代背景下正式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通知》就贯彻《指南》工作,明确提出要开展全员培训、建设一批实验区、抓好幼小衔接、加强社会宣传和加强组织领导。其目的就是要唤起广大民众关注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并且对何谓幼儿园教育质量有正确的认识。

虽然《指南》所侧重表述的是关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合理期望,引导人们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有个正确认识,但其在“教育建议”篇幅上却着墨甚多、甚细,如:“经常与幼儿玩拉手转圈、秋千、转椅等游戏活动,让幼儿适应轻微的摆动、颠簸、旋转,促进其平衡机能的发展。”“当幼儿不知怎样加入同伴游戏,或提出请求不被接受时,建议他拿出玩具邀请大家一起玩;或者扮成某个角色加入同伴的游戏。”“允许幼儿犯错误,告诉他改了就好。不要打骂幼儿,以免他因害怕惩罚而说谎。”“鼓励幼儿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家里来了5位客人,桌子上只有3个杯子,还需要几个杯子等。”“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

可以明显地看出《指南》是企图成为广大成人(家长和教师)教育幼儿的行动指南,通过对《指南》精神的学习与贯彻,规范成人对幼儿的教育行为,有效地遏制当前社会上愈演愈烈的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将幼儿园教育引向一条保基本的、有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因而,领会《指南》精神,首要前提就是要弄清楚《指南》所倡导的幼儿园教育质量观。《指南》在关注教育公平,追求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教育质量观可以粗略地概括为两大方面,一是宏观层面上关注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二是微观层面上重视幼儿个体的全面发展。

如何理解《指南》在关注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幼教质量差距上的作用呢?衡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核心标准,应该是能否将以幼儿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落实到位,并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而幼儿教师是影响幼儿发展的重要他人,先进的教育理念的落实是需要幼儿教师去贯彻执行的,并渗透在幼儿教师的日常教育工作的每个细微之处。

幼儿教师自觉地以先进教育理念来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切实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指南》作为一部具有指导与规范当前幼儿教育工作者教育行为性质的管理文件,虽然无法强制性地要求地方政府需要给予欠发达地区的幼儿园投入多少的财政经费以改善办园条件,同样的,也对地方政府在幼儿园教师编制的核审上不具备法定的约束力,无法确保欠发达地区具有编制身份的合格幼儿教师的数量,但这并不意味着《指南》对缩小城乡幼教质量差距是无所作为的。相反,它是将推进城乡幼教质量均衡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来担当。《指南》巧妙地从规范教师日常教育行为入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关注和推进城乡幼教质量。

研读《指南》的行文风格和表述方式后,可以看得出编制者是用心良苦的,力求编制出一份城乡成人通适版、通俗版的行业性指导文件。李季湄在《〈指南〉解读》中明确指出:“广大家长是《指南》主要的使用者。”家长能够使用的,则幼儿教师更应责无旁贷地积极将之践行于日常工作之中。诚如是,欠发达地区的农乡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行为就有望得以较好的规范与提升,其教育质量自然而然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使得城乡幼教质量的差距得以缩小,并朝着均衡的方向发展。(www.xing528.com)

教育是促进幼儿个体发展的有效途径,获得有效发展也是学习者接受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幼儿园教育下的幼儿发展应该是幼儿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是幼儿在全面发展中追求个性,在个性发展中力求全面。《指南》在“‘说明’部分”非常明确地指出落实《指南》精神时,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应“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当前幼儿教师在幼儿身心发展问题的认识上常落入两大误区,一是把片面发展等同于个性发展,二是过于关注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而忽略了个体的个性发展。如果说将片面发展视同于个性发展的误区比较好加以判断的话,那么对于个体的个性发展则可能存在着“集体无意识”现象,很多幼儿教师或许在“缺失优先,扶弱补短”工作上会做得比较扎实,但在“扬长培优”方面却往往“施教乏术”而无法有效引领,或因不够重视而听之任之。“扶弱为强”是体现全面发展,但没有让幼儿“扬长成优”,让幼儿在原有强项领域中发展成为他的优势,并由强项优势而建立起的自信迁移到他的弱项领域的学习,这也是幼儿个体发展不协调不全面的一种表现。

在理解幼儿身心全面发展问题上,特别要弄清楚《指南》中的“领域”的内涵。首先,《指南》的正文是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来描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五大领域”所表达的更多的是幼儿应该学习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领域,就像人的生长发育以及维持生命生存所需要摄取的五谷类、果蔬类、肉类、鱼类、蛋类、奶类等食物。人在生活中的饮食结构如果不合理,久而久之就会伴随相应的疾病出现,这是生活中的常识,“五大领域”对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的价值道理亦然。

《指南》正文表述按道理应该是按幼儿身心发展维度来阐述,如“知觉与动作发展、认知发展、社会与情绪发展和语言发展”等,就如人的生命所需要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和水六大营养成分。但《指南》却沿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新纲要》)按“领域”的方式进行表述,这除了可以避免教师因表述维度不一致而导致在实践层面的混乱之外,采用幼儿应该学习的“五大领域”来表述,也有便于幼儿教师实践操作的考量。

其次,领域活动指的是幼儿在学习该领域内容所进行的相关活动,领域活动不等于集体教学活动,幼儿可以通过集体、小组或个别活动形式,通过正式与非正式活动途径,或者是通过游戏活动、区域活动、生活活动、教学活动等教育活动类型来进行“领域”的学习活动。

最后,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不是彼此孤立进行的,各方面的发展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指南》中的“五大领域”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关系,在“五大领域”的学习上,不可人为地割裂或者任意地削弱某方面的内容,《指南》所期望的是幼儿通过“五大领域”的学习来实现幼儿全面、协调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