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海生活五十多年,见证了这个城市经历过的几个时代。苏东坡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有道理。要一个上海人介绍或者评说上海,有点困难,难免偏颇或者以偏概全。生活在这个大都市中,如一片落叶飘荡于森林,如一粒沙尘浮游于海滩,渺茫之中,有时不知自己身在何处。(生活在大都市中,人难免会产生空茫之感,人之渺小,都市之繁华,让人有一种漂浮不知何处之感。)
有人说上海没有古老的历史,这是相对西安、北京和南京这样古老的城市。上海当然也有自己的历史,如果深入了解,可以感受它的曲折幽邃和波澜起伏。我常常以自己的书房为坐标,怀想曾经发生在上海的种种故事。时空交错,不同时代的人物纷至沓来,把我拽入很多现代人早已陌生的空间。
我住在上海最热闹的淮海路。一个世纪前,这里是上海的法租界,是国中之国,城中之城。中国人的尴尬和耻辱,和那段历史联系在一起。不过,在这里生活行动的,却大多是中国人,很多人物和事件在中国近代和现代的历史中光芒闪烁。
和我的住宅几乎只是一墙之隔,有一座绛红色楼房,一座融合欧洲古典和中国近代建筑风格的小楼,孙中山曾经在这座楼房里策划他的建国方略。离我的住宅不到两百米远,是一条窄窄的石库门弄堂,陈独秀曾经在一盏昏暗的白炽灯下编辑《新青年》。离我的住宅仅三个街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那里召开。从我家往西北方向走三四个街区,曾经是犹太人沙逊为自己建造的私家花园。沙逊来上海前是个不名一文的穷光蛋,他在这个冒险家的乐园大展身手,成为一代巨贾。从我的书房往东北方向四五公里,曾经有一个犹太难民据点。二战期间,数万犹太人从德国纳粹的魔爪下逃脱,上海张开怀抱接纳了他们,使他们远离了死亡的阴影。从我书房往东几百米,有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那栋石库门小楼里,曾是流亡的韩国抗日爱国志士集聚之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身处水火之中的上海,却慷慨接纳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异乡游子。(作者以自己的书房为坐标,怀想在上海发生的种种过往之事,风云激荡的年代,上海是革命的阵地,是新思潮的产生地之一。上海也以他的大度和包容接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难民和游子。)
淮海路离我的书房近在咫尺,站在走廊尽头的窗户向南望去,可以看到街边的梧桐树,可以隐约看见路上来往的行人和车辆。很自然地会想起这百年来曾在这条路上走过的各路文人,百年岁月凝缩在这条路上,仿佛能看见他们的身影从梧桐的浓荫中飘然而过。徐志摩曾陪着泰戈尔在这里散步,泰戈尔第二次来上海,就住在离这儿不远的徐志摩家中。易卜生曾坐车经过这条路,透过车窗,他看到的是一片闪烁的霓虹。罗素访问上海时,也在这条路上东张西望,被街上西方和东方交汇的风韵吸引。年轻的智利诗人聂鲁达和他的一个朋友也曾在这条路上闲逛,他们在归途中遇到了几个强盗,也遇到了更多善良热心的正人君子。数十年后他回忆那个夜晚的经历时,这样说:“上海朝我们这两个来自远方的乡巴佬,张开了夜的大嘴。”(上海是新文化产生的重要阵地,文人在这里交流、碰撞,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以笔为利器,与封建势力、帝国主义侵略者作斗争,他们的先进思想闪耀着光辉。)
我也常常想象当年在附近曾有过的作家聚会,鲁迅、茅盾、郁达夫、沈从文、巴金、叶圣陶、郑振铎,在喧闹中寻得一个僻静之地,一起谈论他们对中国前途的憧憬。康有为有时也会来这条路上转一转,他和徐悲鸿、张大千的会见,就在不远处的某个空间。张爱玲一定是这条路上的常客,这里的时尚风景和七彩人物,曾流动到她的笔下,成为那个时代的飘逸文字。(www.xing528.com)
有人说,上海是一个阴柔的城市,上海的美,是女性之美。我对这样的说法并无同感。在我居住的同一街区,有京剧大师梅兰芳住过的小楼。梅兰芳演的是京剧花旦,但在我的印象中,他却是个铁骨铮铮的男子汉。抗战八年,梅兰芳就隐居在那栋小楼中,蓄须明志,誓死不为侵略者唱一句。从我的书房往东北走三公里,在山阴路的一条弄堂里,有鲁迅先生的故居。鲁迅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九年。这九年中,他写出了多少有阳刚之美的犀利文字。从我的书房往东北方向不到两公里,是昔日的游乐场大世界,当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武装游行,经过大世界门口时,一个青年男子口中高喊“中国万岁”,从楼顶跳下来,以身殉国。日军震愕,队伍大乱。这位壮士,名叫杨剑萍,是大世界的霓虹灯修理工。如今的上海人,有谁还记得他?从大世界再往北,在苏州河对岸,那个曾经被八百壮士坚守的四行仓库还在。再往北,是当年淞沪抗战中国军队和日本侵略军血战的沙场。再往北,是面向东海的吴淞炮台,清朝名将陈化成率领将士在那里抗击入侵英军,誓死不降……(以梅兰芳、鲁迅、杨剑萍等人为例,反驳了“上海是一个阴柔的城市”之说,以实例证明上海具有阳刚之气,有着铮铮铁骨与血性。)
我的书房离黄浦江有点距离。黄浦江在陆家嘴拐了个弯,使上海市区的地图上出现一个临江的直角,这样,从我的书房往东或者往南,都可以走到江畔。往东走,能走到外滩,沿着外滩一路看去,数不尽的沧桑和辉煌。外滩,如同历史留给人类的建筑纪念碑,展现了20世纪的优雅和智慧,而江对岸,浦东陆家嘴新崛起的现代高楼和巨塔,正俯瞰着对岸曲折斑斓的历史。往南走到江畔,可以看到建设中的世博会工地,代表着昔日辉煌的造船厂和钢铁厂,将成为接纳天下的博览会,这里的江两岸,会出现令世界惊奇的全新景象。一个城市的变迁。缓缓陈列在一条大江的两岸,风云涌动,波澜起伏,犹如一个背景宽广的大舞台,呈示在世人的视野中。(外滩的沧桑与辉煌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悠悠几十载后,上海以崭新的面貌站在世人面前。)
上海的第一条地铁,就在离我书房不到六十米的地底下。有时,坐在电脑前阖眼小息时,似乎能听见地铁在地下呼啸而过的隐隐声响。在上海坐地铁,感觉也是奇妙的。列车在地下静静地奔驰,地面的拥挤和喧闹,仿佛被隔离在另外一个世界。如果对地铁途经的地面熟悉的话,联想就很有意思,你会想,现在,我头顶上是哪条百年老街,是哪栋大厦,是苏州河,或者是黄浦江……列车穿行在黑暗和光明之间,黑暗和光明不断地交替出现,这使人联想起这个城市曲折的历史:黑暗——光明——黑暗——光明……令人欣喜的是,前行的列车最终总会停靠在一个光明的出口处。(几经沉浮,历经磨难,上海的发展前景一定是光明的,更加美好的未来会在不远处等待。)
不久前,我陪一位来自海外的朋友登上浦东金茂大厦的楼顶。此地距地面四百余米,俯瞰上海,给我的感觉,只能用惊心动魄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地面上的楼房,像一片浩渺无边的森林,在大地上没有节制地蔓延生长,逶迤起伏的地平线勾勒出人的智慧,也辐射着人的欲望……我想在这高楼丛林中找到我书房的所在地,然而无迹可寻。密密麻麻的高楼,像一群着装奇异的外星人,站在人类的地盘上比赛着他们的伟岸和阔气。而我熟悉的那些千姿百态的老房子,那些曲折而亲切的小街,那些升腾着人间烟火气息的石库门弄堂,那些和悠远往事相连的建筑,已经被高楼的海洋淹没……
历史当然不会随之被湮灭。在记忆里,在遐想中,在形形色色的文字里,历史如同一条活的江河,正静静地流动。走出书房,在每一条街巷,每一栋楼宇,每一块砖石中,我都能寻找到历史的足迹。以一片落叶感受森林之幽深,以一粒沙尘感知潮汐之汹涌,我看到的是新和旧的交融和交替。我生活的这个城市,就是在这样的交融和交替中成长着。(城市在其发展进程中,湮没了一些带有其自身地域文化标签的东西,不免又令人惋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