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动配合型家长
乐于与老师配合,积极接受老师的建议。对于这类家长,要将“感谢”二字挂在口头,向他们更细致地介绍班级的工作,并将活动深入到家庭中去,使他们成为家长工作的领头人。
2.被动配合型家长
有时会向老师询问一些情况,但对于老师的要求,不能按时完成,他们对老师的工作持怀疑态度,所以要让他们看到我们实际的工作成绩,用事实来说明问题,给他们更多参加各类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了解幼儿园,了解自己的孩子,理解班上老师的工作。
3.拒绝配合型家长
表现为对老师的工作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但总会以各种借口推托老师交代的事情,我们老师不能着急,可以先从这类家长的孩子入手,让孩子成为小广播,每天向家长播报幼儿园的趣事、乐事,吸引他关注幼儿园,关注老师的工作,然后请他参加一些活动,与孩子互动,与家长互动,用别人的热情去影响他。
4.个别“事儿多”的家长
特别是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由老人抚养的孩子,对老师特别是年轻老师很不放心,不是担心孩子冷了或热了,就是担心孩子是否吃饱睡好,是否被人欺侮,等等。遇到这种家长,特别注意两点:一是工作在前,对孩子照顾得更细心,对孩子每天的活动及表现,如吃饭、喝水、如厕、睡眠、游戏等都做到心中有数,离园时告诉家长。二是“个别对待”,倾听、转移。幼儿天性好动,磕磕碰碰的事情时有发生,家长爱子心切,有过激言行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有个别家长对幼儿微小的伤痛小题大做,搅闹不休,遇到这类家长,可以采用“倾听”和“转移”的方法。
案例一:小风的奶奶下午到幼儿园接孩子时发现孩子的脸上有个小青疙瘩,老师诚恳道歉,告诉奶奶小风在幼儿园坐凳子的时候不小心,自己从板凳上摔下来了,所以脸上有疙瘩,老师已经做了冰敷消肿的工作,希望奶奶能谅解,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会小心注意更加仔细。可小风奶奶强词夺理、借题发挥,把平时对老师的不满和积怨一并发泄出来。这时候老师不必急于解决问题,只是专注、耐心的倾听。其实奶奶可能是想让老师多多关注自己的孙子,诉说之后,她自己就会发现,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即没有具体要解决的问题,老师们也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错误。诉说之后,奶奶心情平静下来,问题也就变得简单多了。另外,从家长的倾诉当中,老师很容易了解家长的真实想法,便于解决,达到令家长满意的效果。
案例二:有时候,我们会遇到火气很大的家长,得理不饶人,这时候,一定要注意克制自己的情绪,面对面的冲突是不会解决问题的。任由家长吵闹下去也不是好办法,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采取转移的办法。把话题转移到其他方面。比如孩子谁带大的呀,是不是和老人住在一起呀,尤其是在不经意间把孩子的在园情况,可爱之处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来,把老师平时对孩子的赞誉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会令家长格外感动。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了解所有孩子的情况,发掘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通过谈话,让家长了解到,他自己掌握的情况可能是片面的,老师都是有爱心和负责任的,而且在深深地关爱着他的孩子。这样家长常常会转怒为喜,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解决问题,结果当然是容易令人满意的。
附
班级家长工作各形式内容重点
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让家长参与到班级中来,是对班级工作最好的反映。
一、班级家园栏
(1)内容:①介绍班级近期教育目标;②孩子的发展情况;③有针对性的家教指导性文章;④需要家园合作的教育内容等。
(2)重点:①家园联系栏应办得生动活泼,能吸引家长,文章、资料要短小精悍,可由教师编写,可摘录家教报刊上的内容,也可以由家长提供经验、体会等。②家园联系栏应设在家长接送孩子必经之处,内容要经常更新,字迹不可太小。
1.家园联系册
教师与家长围绕孩子的发展与教育进行书面联系与交流的形式。
(1)内容要具体不能空谈,也不能写成流水账,要侧重反映幼儿的变化与新的情况。
(2)要围绕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近期的教育任务,结合孩子个体发展实际来写,家园不断的经常的交流信息,相互配合促进幼儿的发展,时间长了联系手册就成了反映孩子发展的宝贵资料。
(3)通过家园联系册发现家庭教育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在手册上,我们常发现家长向老师所反馈的大都是孩子在知识技能上的进步问题,很少关注孩子性格、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这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信息,通过分析研究,可以为老师设法端正家长思想提供依据。
2.反馈表
记录幼儿在园吃饭、睡觉、学习、游戏、劳动的记录表。
(1)定期发给家长便于其清楚了解幼儿在园的优点与不足。
(2)家长针对反馈表上幼儿在园发生的问题,利用文字记录在反馈表上并及时交付给老师。
(3)班级幼儿可轮流进行反馈,或有针对性重点进行反馈。
3.学习汇报单
有针对性地对班级该月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汇报。
定期或有针对性发放,促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园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同时,学习汇报单也赋予家长对班级教学工作的监督、跟进的作用。
4.调查问卷
教师根据班级管理、幼儿情况设立的家长问卷。
用调查问卷了解家长对班上管理、生活、教师、学习的态度。让教师了解家长的想法与存在的问题,在第一时间找到解决的方法。如开学时设计一份调查表:“你喜欢上幼儿园吗?”“你喜欢我们班吗?”“你喜欢参加哪些活动?”
三、面谈、便条
(1)利用家长到园接送孩子的时间与家长交谈有关教育孩子的情况,向家长反映问题,提出要求,商讨解决的方法。这种谈话时间比较短,因此内容不宜过多。
(2)必要时另约时间作较长时间的谈话。这种有明确目的事先约定的个别谈话,教师均应事先做准备,包括汇集、分析有关孩子发展的材料,准备提出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
(3)为彼此更容易交流,教师将手机号码留给每位家长,以便家长更方便快捷地与老师进行联络,更好地关心孩子的成长。充分发挥网络交流沟通的作用。(www.xing528.com)
(4)对于工作繁忙无暇接送孩子的家长,教师可以利用电话和家长联系。教师要记住这类家长的电话,并了解最佳的通话时间,和家长适时联系。
四、家访工作
(1)上门家访。一般用于开学前期,老师利用假日时间对新生进行家访。通过上门家访,老师对孩子及其家庭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家长和孩子对老师也有了最初的认识,为开学后的交流创立良好的基础。当然,在学期中途,有特殊情况发生时,老师也会进行上门家访,如幼儿生病、住院,或者幼儿长时间未来园等。
(2)电话家访。一般用于学期中途,孩子在园发生什么问题,或者是家长有事向老师反映时,与老师用电话取得联系,相互进行沟通。
五、召开家长会
班级家长会是向家长报告本班级教育工作计划,特别是讲解这一学年(或学期)的教育目标和家园合作教育的要求,并可组织讨论,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家长会的形式要多样化、人情化,让家长在轻松、和谐、友好的气氛中了解教师的所作所为,并适时提出配合要求。
六、家长开放日
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向家长开放,邀请家长来园观摩和参观幼儿园的活动。
(1)家长观摩或参加幼儿园的活动,可以从中具体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
(2)可亲眼看到自己孩子在各方面的表现,得知孩子的发展水平及与伙伴交往的状况,特别是可看到自己的孩子在与同龄幼儿相比较中显示出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有助于家长深入了解孩子,与教师合作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
(3)家长在观摩与参观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到老师教养态度、教养方法、技能。由于幼儿园教师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一般对幼儿的教育能遵循正确的教育原则,比较注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采用相适应的方法,这对家长来说也是一种实地学习,会有助于改善家长的教养行为。
(4)开展“开放日”活动前老师要制订周密的活动计划,一定要使家长明确活动的目的,让家长了解看什么?怎样看?特别是看到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小朋友在某方面有差距时如何认识和对待,以免产生负效应。
七、家长讲座
幼儿园通过举办专家讲座和园长、教师讲座的形式与家长现场互动交流。通过讲座,解开家长们教育孩子时遇到的一些困惑,传达一些新的家庭教育观点,使家长受益匪浅。
八、成立家长委员会
负责出面联络或解决幼儿园需要家长配合的工作。
(1)帮助家长之间搭建互动交流平台。让家长之间相互交流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或者其他的育儿经验。
(2)活动的时间、地点不限。可以在班里,也可以在公园或是幼儿家里;可以由家长提倡议,教师写通知,自由自愿参加;也可以根据家长需求,提供联系方式,帮助家长联谊等。如六一儿童节时,需要请家长来园进行亲子活动(和孩子们一起包饺子、汤圆)。请家长委员会的家长和老师一起做好义工宣传和动员工作;邀请做医生的家长,给孩子们上一节“健康活动”,教给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的技能与方法等;请在大酒店当厨师的家长,给孩子们展示蔬果雕刻作品,介绍蔬菜的营养及日常饮食知识等。
九、网络交流
坚持定时更新班级网页内容。
(1)公布教学活动计划,把每个孩子的“作品、生活、学习”时的照片放在网上,让家长能更加主动、更加直接了解孩子的情况。
(2)涉及幼儿园的管理、教学、卫生保健工作的调整、通知,使家园联系更加快捷、频繁。
(3)利用QQ在网上留言向家长汇报孩子的成长情况。不仅能密切家园关系,往往也能促使一些不在孩子身边的家长,但仍关注着孩子的发展,起到配合教育的作用。
十、家园携手资源互补,合作共构
1.家长参与教育环境创设
与孩子共同收集图片、照片,查找资料,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园近阶段的教学活动,同时也让孩子在活动前能未雨绸缪,获得相关经验。
2.家长参与教育活动
教师根据教育目标,请家长参与某些教育活动,与教师协同教育孩子。
3.家长进课堂
根据家长的独特经验开展活动,并邀请这些家长到幼儿园做老师,给孩子讲解。
4.家长参与课程评估
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评价过程实质上也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
5.家长参与大型活动
邀请家长参加重大节日的联欢会,并参与节日环境的布置,家长带领孩子一起游戏,一起竞赛,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一起在游戏中获取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与孩子共享节日的快乐,了解节日的意义,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感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