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受能力制约。通常别人对未知的东西还没有提出问题和解决的时候,而自己提出了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它,个人对该事物就容易发生兴趣。当自己感到问题的难度太大或太容易时,个人对它就难以发生兴趣。从这一事实表明,兴趣和个人的能力以及人对它是否需要有直接联系。
兴趣与气质、性格相关联。国外有些研究者认为,内向和外向两种性格类型的人相比,在学习成绩方面,内向的人略高于外向的人。在我国有人通过对两个年级大学生气质、性格调查发现,在大学就学的学生中内向型性格者的成绩大大高于外向型性格者。有人对大学三年级学生318人的测验和调查研究也发现内向者的成绩高于外向者。
在文理科学生的对比研究中发现,学习理科的内向学生的成绩高于学习文科的内向学生。(见下表)
文、理科学生中内向分数的分布情况
有人于1976年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MMPI)测查发现,物理学和动物学的研究生的社会内向分数高于社会学和历史学研究生的社会内向分数。也有人发现,学习物理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大学生要比学习商业管理学的大学生内向得多。
我国的研究资料也表明,在文、理科学生之间,理科学生表现得要比文科学生更为内向些。
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被认为是与个人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的不同影响有关。外向的学生更多地喜欢参加社会活动,因此,他们爱好文科,在这方面学习成绩也较好。内向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多出于内向品质,严于律己,持之以恒,因此,他们多爱好理科,这方面的学习成绩也较好。[4]
人生观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高组成成分,它与兴趣也是相关联的。
人生观就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体现,集中探讨人生方面的问题。如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才有意义?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都是人生观的问题。再如怎样看待理想、前途、生死、苦乐、荣辱、幸福、道德、恋爱婚姻等等,也属于人生观的范畴。由于在社会实践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文化素养不同,人们对于人生的价值、生活的目的和意义等问题,都有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形成不同的人生观。资产阶级人生观的最大特点是个人主义,把剥削他人和追求利润视为人生的根本目的。无产阶级人生观的特点是集体主义,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为人生的根本意义,把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视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最大的乐趣。具有不同人生观的人,兴趣也不同。兴趣至少可以划分为积极的、有益的、高尚的、美好的,和消极的、有害的、低下的、丑恶的两类。凡是能引导人们对有益于社会的事业执著追求的兴趣,凡是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就是积极的兴趣;凡是损害国家和他人利益,整日沉醉于花天酒地之中,导致一个人消沉以至堕落的兴趣,就是低下的兴趣。兴趣与人生结下不解之缘,它像影子一样终生陪伴着你。而高尚的兴趣可以培养,低级的兴趣可以改造,其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的兴趣就是来自正确的人生观。为什么有的人把兴趣集中在学习和钻研科学文化知识上呢?就是因为他们对学习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就是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有真正的欢乐。如果没有追求人类进步坚定信念,科学家牛顿决不会大半辈子废寝忘食地钻研,以至把怀表当做鸡蛋煮;文学家高尔基也不会“扑在书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当代数学家陈景润也不会如醉如痴地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www.xing528.com)
志向做为一种重要的个性心理倾向性,是个体的目标指向和追求,也是与兴趣密切相关的。
宋代哲学家张载认为:“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从一定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志向,就有什么样的兴趣。有志向的人,他的兴趣往往就是实现志向的一个组成部分和有益补充。当然早期的兴趣和后来的事业不能划等号,但是兴趣引导兴趣者向志向的实现、事业的成功迈步。如果我们把志向的实现比作盛开的鲜花,那么,兴趣就是最初的萌芽和蓓蕾。兴趣导致志向的形成,促进志向的实现,反过来,志向一经树立,又为兴趣提供了永不竭尽的源泉。古今中外许多有作为的人,追溯到他们青少年时,总是先有兴趣然后才有志向的。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是在10岁时,看了一本通俗的生理学读物,才对这门学科发生了强烈的兴趣,立志研究生理学的。我国当代著名的数学大师华罗庚,就是在青少年时代看了许多数学书籍,引起兴趣才立志研究数学的。可见,志为趣之本,趣为才之华。兴趣如果不变成奋斗的志向,就容易患上兴趣多变的毛病,就只能“乘兴而来,兴尽而返”。靠客观事物的趣味性诱发而来,这就如同色彩缤纷的肥皂泡一样,稍遇阻力就会破裂。因此,我们必须让兴趣升华为志趣,使个人兴趣与远大的理想连在一起,使之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只有这样,兴趣才会真正对人的才能产生持久的强大的支持作用,使得人能够自觉地去克服工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才不会在兴趣的海洋里盲目沉浮。
读书的兴趣,是一种综合性的效应。培养读书的兴趣,就需要有崇高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有志读下去,才能产生兴趣;有兴趣读下去,就会使自己产生大志。没有远大的志向,是兴不来、趣不生的;缺乏顽强的毅力,是兴不长,趣不久的。明确的目的是培养兴趣的沃土。心理学认为,坚定的目的性,能使人们的大脑皮层建立起相应的优势,以利于成功。在伟大的目的鼓舞下,人们将以高涨的情绪,豪迈的气概去知书,去用书,使读书的兴趣不断高涨,即使在读一些引不起兴趣的书籍时,也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抵挡住各种打岔的念头、分心的思绪的干扰。
【注释】
[1]摘自高玉祥,《个性心理学》,北师大出版社,第89页。
[2]摘自高玉祥,《个性心理学》,北师大出版社,第90~92页。
[3]高玉祥等,《大学生兴趣特征浅析》,《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第188页。
[4]高玉祥,《个性心理学》,北师大出版社,第93~9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