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亮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包括资源重组与优化、打破行业壁垒、加强联通融合、开放的生态等,文章基于这种思维核心对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发展展开思考,以教育资源、教育结构和教育服务三个维度作为切入点,分析了“互联网 +”语境下中小学影视教育面临的问题及机遇,提出相应策略以期促进中小学影视教育在新媒体时代中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 +” 中小学影视教育 教育功能 教育生态
在以影像作为文化载体和传播媒介的当下,其教育功能不容忽视。早在2007年,国家领导人就曾作出批示要重视和支持中小学影视教育工作的开展。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确保每个学期为中小学生放映两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2018年11月,教育部、宣传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力争用3—5年时间,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基本普及,形式多样、资源丰富、常态开展的中小学影视教育工作机制基本建立,中小学生影视教育活动时间得到切实落实,适合中小学生观看的优秀影片得到充分保障,学校、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和社会观影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形成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浓厚氛围。”和以往不同的是,此次中小学影视教育的目标不再只是组织“看电影”活动,而是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联结课内外,常态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小学影视教育活动,进而真正地将影视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中。事实上,在“分数为王”的应试教育体系下3—5年普及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仍面临巨大挑战。传统的中小学影视教育往往组织方式单一、各环节脱节、缺乏成果输出平台和评价反馈等,很难适应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的年青一代。然而,“互联网 +”概念的普及使得影视教育在中小学的展开和实施具备了更多的可能,“互联网 + 教育” 的跨界融合打破传统以学校为主体僵化封闭的供给体系,可以在不同的主体之间、组织之间、层级之间、领域之间,形成一种动态关联、高效互黏、相互监督、共同发展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模式。[1]此外,影视作为大众媒介本身就具备内容多样化、互动性强、聚合度高和资源丰富的特点,基于“互联网 + 教育”的思维和语境,通过资源的整合、教学的互动耦合、教学结构的重塑等,不仅能为中小学影视教育提供更多样化的可能,而且极大地拓展了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实施空间,拓宽了中小学影视教育的覆盖面。
一、汇聚优质资源,拓宽影视教育空间
中小学影视教育目前主要的形式是组织集体观影,这种较为单一的形式限制了影视教育功能的发挥。如果将中小学影视教育真正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并实施常规教学,必然需要建立和主干学科相似的课程体系,例如影视专业教师、影片内容选择、影视课程教材、实践成果展示等。然而,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小学影视教育却面临各类资源的匮乏。“互联网 +” 已然上升为国家战略,被认为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如今, “互联网 +”正在加速与各行各业的融合沟通,推动着既有业态的优化、重构、创新,并不断催生新的业态,一种全新的“互联网 +”生态逐渐形成,而且渗透至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2]“互联网 + 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思维的是,它将自身作为基点,以开放的姿态与其他行业互动联通,深度融合,互联网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它能够汇聚和配置社会各类资源,为影视教育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服务。首先,高校作为“衔接者”。开设影视专业的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资源丰富、专业性强的优势,一方面,为中小学影视专业教师提供业务培训,满足中小学对于专业影视师资的需求;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应该增强与社会的互动,充分利用专业设备与实践基地,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例如,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一届中小学影视教育师资人才培养项目,项目对来自全国各地的 70 多位高校教师进行为期 3 天的免费公益培训,帮助各个地区的中小学建立适合区域特色的影视教育计划与课程体系,推动了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其次,“互联网 + 教育”并非简单的线上教学,而是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资源,将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引进课堂中,把新颖有趣的形式作为传统课堂的补充。例如,借助新媒体技术,开设影视微课、慕课、直播课程等,学习方式除了传统课堂外,还有手机 App、电视点播、网络课堂等,中小学生可以通过更多的方式了解影视文化,从而实现多渠道、多形态的学习。当然,利用互联网资源并不意味着任何内容都可以进入课堂,专业教师有责任选择和汇集优质内容,剔除有害信息,保证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最后,除了课堂的常规教学,课下展开丰富的实践活动也应该成为中小学影视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影视教育不应只是审美和道德的教育,良好媒介素养的养成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适当地开展短片拍摄实践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实操能力,也是他们观察世界、发现生活、表达自我的独特方式。单纯以高校作为资源的“衔接者”和学校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努力汇聚社会资源和力量才能极大地拓宽中小学生影视实践活动的空间。比如,开展影视夏令营,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影视拍摄现场,既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也使其感受到影视文化的魅力;举办校园影视节活动,评选优秀短片作品、设立影评比赛、影视配音等,推动校园影视文化建设;设立影视活动基地,和社会上相关影视公司或单位展开长期合作,定期开展影视课外活动等。“互联网 +”的核心思维之一即资源整合与跨界融合。中小学影视教育发展的思维模式就是要以开放互动的姿态,汇聚各界的优质资源,推动学校、社会和教育三者进一步融合,让影视教育普惠中小学生。
二、打破封闭结构,重建影视教育生态
“互联网 +”带来的不只是资源的汇聚,它打破了原有的封闭结构,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更多重构的可能,这种重构不仅是教育方式、教学管理以及教师职能的改变,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以学生作为主体,建构多维度和个性化的教学生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与传统课堂不同的是,影视课程对互动性的要求往往高于其他课程,互动课堂并不是简单的课堂提问与回答,它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课堂上的知识内容转化为实际成果。简单地说,它将课堂结构中的教学、学习、实践三大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位,对实践要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的影视教育已经不能只强调它的意识形态功能,培养学生观察、发现、体验、总结生活的能力也应该成为中小学生影视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中小学影视教学生态的重构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教学方式。传统课堂更重视知识概念的灌输,对于知识概念的掌握情况只能通过作业和测验来考察。影视教育丰富的内容,决定了教学的多样化形式,这也直接影响了师生角色关系的定位。在中小学影视教育中,教师应该更多地承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影视作品通俗性强,中小学生具备一定的情感感知能力,作品本身就足以打动学生。但面对影视作品中更多隐含的文化内涵时,就应该充分发挥影视专业教师的作用,通过教学来引导学生领悟更为丰富的内涵所指。在影视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影视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孩子拿起设备去捕捉和记录生活。这一层面的教师角色应该更多地转向合作者,学生负责捕捉和记录生活完成创意,而影视教师则提供拍摄、剪辑等必要的技术支持。第二,提供展示平台。中小学影视教育中的实践成果不应只是自娱自乐,而要真正地提供展示的平台,为中小学生提供作品的展示窗口,从而增强学生对影视创作的兴趣,激发创作活力。在“互联网 +”时代,借助新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地建设并传播校园影视文化,类型多样的平台也为学生的创意作品提供了丰富的传播渠道,互联网、手机、自媒体、校园网站、 App 等实现了对创意作品展示空间的拓宽。第三,建立评价渠道。在“互联网 +”时代,教师对学生监督和管理的流程变得易于掌控,而学习者也可以对教师方面做出自己的评价,提出更多的个性化需求。中小学影视教育的线上教育,需要聆听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意见,归纳学生的反馈,满足学生的需求,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利好,重新建立起属于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教学评价与管理体系,听到每一个学生的心声。因此,中小学影视教育不仅需要重塑教学结构,而且要重视教学中各个角色的定位,进而建构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合作、培养学生媒介素养、提供作品展示平台、建立评价渠道、传播校园影视文化的完整教学生态。(www.xing528.com)
三、加强联通融合,提供多样化服务
不管是把“互联网 +”作为工具支撑、方式方法还是发展范式,互联网本身就是“互联网 + 教育”的实现基础,它成了对教育生态系统进行数字化重构的逻辑起点与关键要素,推动了办学主体、监管主体、服务主体、教育内容等系列要素及关系的变革,这种变化不仅会影响到教学模式的选择,更会反映到办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上,也为其提供了现实可行性。[3]事实上,从渗透到重塑结构的思维模式也为中小学影视教育带来了有益的启发。影视艺术拥有广泛的信息内容,这就极大地拓展了影视教育的空间和功能,为打破各个学科壁垒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互联网能够为中小学影视教育提供更为多样化、个性化和私人化的教学服务,这种教学服务能够针对客户需求,精准定位,实现线上线下学习的良好补充与互动。除此之外,由于各媒介平台的内容纷繁杂乱,学校、家长和影视教师还扮演着内容净化的“清道夫”角色,对各类资源严格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综上所述,第一个层面是互动融合,也就是说善于利用影视这一形式生动的媒介,联通各门中小学主干课程,打破各学科课程间的壁垒。比如,在英语教学中融入相关影视内容,增强英语学习的趣味性,甚至可以开展影视配音活动,让学生通过影视媒介真正地参与到英语交流中,这既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还能培养他们外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常常涉及大量的文学作品,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很难深刻体会到文学作品中的意境,而把影视作品引入语文教学中,往往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内涵;再如思想品德教育,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远远优于说教,且影视作品有很强的故事感,当学生进入影视作品展现的情境时,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会优于传统教学。所以,基于“互联网 +” 的互动融合思维,影视教育的功能被无限拓展,不仅发挥出本身的教育功能,还能够和其他学科课程有机融合,形成全新的教学生态。第二个层面是提供个性化服务。传统线下的中小学影视教育更多是面向集体,是一种普及性的影视艺术教育,教学的知识点、集体观影的影片、影片中所包含的内涵与价值观都具备一定的普遍性;但线上教育作为传统课堂的互动与补充,就应该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这种服务不仅要做到对线下影视教育的延伸,还要有更多深入内容的供应。实际上,线上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供学校课堂无法面面俱到的内容,为不只满足于传统课堂的学生量身打造,并提供个性化服务和更为深入的知识供给。最后,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机构,都应该恪守文化职责,承担起社会责任,努力甄选出一批经典有益的影片,保证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结语
有的挑战和机遇。在新媒体为教育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复杂多元的媒介环境和各种文化形态也在争夺中小学生的目光,传统教学方式和内容逐渐失去吸引力。面对如今各种标新立异的媒介力量,中小学影视教育要借助政策的利好重夺媒介话语权,承担起应有的教育责任。另外,中小学影视教育也应该利用好“互联网 +”的思维模式,汇聚优质资源,打破封闭的教育结构,加强各界联通融合,开设线上课程,联结各个主干学科课程,努力拓展影视教育功能,从而完善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教学体系,构建良好的影视教育生态。
[1]李奕. 基于“移动互联”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研究[J]. 中小学管理,2015(1):13-18.
[2]南旭光,张培.“互联网+”教育:现实争论与实践逻辑[J]. 电化教育研究,2016(9):55-60.
[3]南旭光,张培.“互联网+”教育:现实争论与实践逻辑[J]. 电化教育研究,2016(9):55-6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