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影视教育问题及解决策略探讨

中小学影视教育问题及解决策略探讨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以北京地区中小学影视教育为例,对其政策推行现状进行调研观察。北京地区中小学影视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主要体现在师资匮乏,学生缺乏专业引导;教材与影片陈旧滞后,教育分层困难;学科未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无法引起足够重视三个方面。我国对中小学影视教育有着长期而周密的战略规划。本文以北京地区为例,探讨其影视教育的推行现状、痛点及难点,进而提出未来发展的有效应对策略。

中小学影视教育问题及解决策略探讨

——以北京地区中小学影视教育调研现状为例[1]

任晟姝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雷雷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摘要】我国对中小学影视教育有着长期而深远的战略规划,但政策的落实与影视教育实际工作存在较大差距。本文以北京地区中小学影视教育为例,对其政策推行现状进行调研观察。北京地区中小学影视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主要体现在师资匮乏,学生缺乏专业引导;教材与影片陈旧滞后,教育分层困难;学科未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无法引起足够重视三个方面。建议从架构艺术通识与区域化教研标准,由填鸭式教学转向项目社区教学,教材编写注重多学科融合的角度促进影视教育有效落地。

关键词】中小学影视教育 北京地区 推行痛点和难点 策略探析

优秀的影视作品具有开阔视野、荡涤心灵的重要作用,是启发中小学生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抓手,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我国对中小学影视教育有着长期而周密的战略规划。

2008年,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开展中小学影视教育的通知》,要求将影视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充分发挥优秀影片的育人功能;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影视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大支持和扶持力度,为影视教育提供保障。[2]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陆续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文件,进一步强调了中小学影视教育的重要意义。

2018年11月21日,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用3—5年时间,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基本普及”的工作目标,并明确提出发展中小学影视教育的 7 大主要任务和 4 项保障措施。[3] 2019年1月4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转发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各区教委提高认识,深刻领会中小学影视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目标,推动落实中小学影视教育各项任务;加强管理,加大对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支持保障力度。[4]

笔者科研团队通过对北京地区的18所学校进行调研,对其中的21位中小学教师进行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开放式编码,发现政策的落实与影视教育实际工作存在较大差距,且研究领域普遍严重缺乏对于北京地区影视教育的调研观察。本文以北京地区为例,探讨其影视教育的推行现状、痛点及难点,进而提出未来发展的有效应对策略。

一、北京地区中小学影视教育推行现状

1. 一线学校研修空间较大,探索媒介素养教育

北京地区将影视教育作为青少年德育美育的突破口,给予一线学校较大的研修空间,教师以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作为实践指导,从优秀影视作品或抖音等短视频中选取素材,与学生共同进行审美判断,引导学生具备认识优秀作品、运用创意作品进行校园文化传播的能力。英国学者马斯特曼所提出的“从家长制(Paternalism)走向赋权(Empowerment)”[5]便是对这种素养课程的最好诠释。当前青少年对流行文化的接受度、学习度之高,是很多教师都望尘莫及的,在研修媒介素养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绝对的判断力批判的权威,而是在互动学习中助力学生能力培养的引导者。

2. 课程体系不完善,极易出现教育断层

当前,北京地区各中小学的电影课程还处在探索阶段,不管是横向的课程框架还是纵向的课程搭建都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影视课程往往作为校本课中的选修课,或是与其他校本课程相融合。

影视课程更多的是在小学阶段开设,以动画电影赏析为主,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去做一些影片的推介及电影美学方面的渗透,影视综合教育依然是审美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而中学阶段更多地开展艺术课程与必修课程的整合,与影视课程融合度最高的便是语文课。语文教师在课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解读相应的电影文本,“书影共悟”并对比电影与课文的异同。但由于课程体系的不完善,影视课程极度依赖教师个人的热情和动力,教师缺乏稳定长远的培养方式探索,不利于建立并推广优质影视课程,容易造成教育断层。

《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要求将影视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加强观影活动管理,但很多学校并未按政策执行,而是以社团、节展、典礼、游学等形式取而代之,开展电影元素的各类社团、电影节戏剧展演、嘉年华、游学、校园广播电视等不同类型的活动,并由团委、宣传中心、电教中心等统一管控相关活动。虽然表演、观影鉴赏、采访交流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学生的审美判断力、想象力、爆发力、艺术创造力,但依旧存在不成规模、管理分散、难以跨学科融合的问题,未能形成影视审美教育的合力

二、中小学影视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

1. 师资匮乏,学生缺乏专业引导

学校在认知上对影视教育并未引发足够重视,虽然普遍硬件设施配备比较齐全,但师资严重匮乏。而已经开设影视类相关课程的学校,也普遍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影视课程授课教师专业知识欠缺、技能技巧不足,授课时易出现知识体系障碍,缺乏审美高度和文化引导;大多数学校并未配备专职影视教育教师,多为其他学科兼职教师或外聘教师,一些老师同时承担思政、音乐、舞蹈等科目的教学任务,时间精力难以保证。

《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应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专兼职结合的影视教育教师队伍,或邀请影视教育专家讲授电影知识。但在调研中笔者团队发现,学校并不具备能力培养专兼职结合的影视教育教师队伍,且影视教育教师无法获取相关教师资格证,就业过程中难以解决编制问题,无法参评职称,阻碍职业生涯发展等,直接导致影视课程开设流于形式,只能依照政策而被动的“在场”。同时,各类影视兴趣社团缺乏长期、持续、专业的指导,甚至很多学校为了参选各类“微电影”“小主持人”比赛等,以购买服务的形式邀请校外艺术培训团队来弥补缺乏专业指导等问题,但所订制的服务并不具备教学上的连续性和常规性,不能助力于影视教育在中小学的真正普及和推广。

2. 教材与影片陈旧滞后,教育分层困难

影视课程不成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影视教材的匮乏。仅有的教材中所选取的经典影片也存在陈旧、滞后的问题,与时代严重脱节,不能满足中小学生的观影诉求。此外,同一学校不同年级断档严重,教育分层困难。

《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教育部、中宣部、全国中小学生影视教育协调工作委员会、国家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等机构应定期遴选推荐优秀影片。2019年9月4日,教育部办公厅、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发布了《第39批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片目》的通知,包含《烈火英雄》《流浪地球》《港珠澳大桥》在内的 14 部影片选入其中。笔者团队粗略统计,从1997年至今的39批推荐片目中共有481部影视佳作被推荐给中小学生,然而对比我国每年数百部的作品产出速度,这些片目是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由于目前电影产业缺乏明确的分级和推荐机制,教师很难把握电影推荐标准,影视作品的片长也普遍多于教学时长,因而,片目的选取变得困难重重。

3. 未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无法引起足够重视

《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加强考核评价的保障措施,但通过调研,笔者团队发现影视课程虽已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却未真正纳入中小学考核评价体系,导致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多方重视不足。(www.xing528.com)

考核评价体系的缺失,使得学校层面对影视教育投入不足,家长无法充分理解影视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价值,少数开设影视课程的学校也存在教学时间被主课占据等情况,不利于学校影视学习氛围的营造,也使影视教育工作难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开展。

三、促进影视教育政策有效执行的策略探析

1. 从应试教育到数字素养——架构艺术通识与区域化教研标准

艺术教育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互联网图像时代,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6]尤为重要,而切实发展学生的“数字素养”,就需要落实影视教育的政策与理念,架构艺术通识并制定区域化教研标准。新加坡学者伊安·韦伯(Ian Weber)提出的数字素养教育的方法是“学习” (通过调查、讨论等进行)、“提倡”(团队、营造培养数字素养的紧迫感)、“关注”(使社区、教师、家长都来关注)、“激活”(形式、方法的灵活运用)。[7]笔者认为影视教育中培养数字素养的方法即学习审美、提倡测评、合力关注、激活梦想。

在当下媒体环境下,扫除“美盲”十分重要,既要面向教师,也要面向学生。兼顾国家教材已有的课标要求,进行师资培训,帮助教师设计教案、丰富教学活动、完善配套教材建设,让教师更好地掌握艺术教育理念与教学法则,提升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的能力,融合理论与实践。在影视教育过程中切入德育,细分量化什么是真正的“美”,让学生学习经典、学会审美,架构学生的艺术通识与数字素养。

然而,由于艺术教育还没有纳入高考测评标准,各校对艺术教育的关注度降低,学科发展缓慢。因而,应制定针对不同学生需求和层次的评价指标和体系,形成区域化教研标准。在不同层级建立影视学科教研组,教师分学段沟通教学进度与方法,尽快形成完善的中小学影视课程体系。并搭建起面向老师、家长共同开放的平台,在其中交流观影心得、展示学生创作的优秀影视作品等,从而引起教师、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多方合力关注,助力涵盖影视艺术在内的大美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为教师赋能,让教师以影视艺术教育为发展方向,与团队切磋、探讨,激活学生的影视梦想和学习热情。

2. 从综合艺术到艺术综合——由填鸭式教学转向项目社区教学

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诞生于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建筑艺术之后,又被意大利电影先驱乔托·卡努杜称为是综合了前六种艺术的“第七艺术”。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已不能满足影视教育的目标与理念,应转向当今世界流行的项目社区教学,或者课题式教学,可以通过项目课的形式来开设影视课程,从而达到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一种艺术综合课程。

如调研访谈中的某私立学校曾设计“城市与社区”项目课,融合音乐、建筑、美术科学等学科,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自己喜欢的乐器、自己写歌,用环保回收材料学习搭建、制作各国的建筑,在课程最后进行项目展示。艺术综合课程依托艺术心理学的“异质同构”原理。“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异质同构”假说认为外物的结构与人的内在情感的结构是同一的,所以外物的刺激,能引起主体对应的情感。a通过项目课主题的“异质同构”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并借助艺术的方式和手段传递出来。

项目社区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可借助经验成熟的“高参小”项目,通过整合高校力量、社会平台等资源,依据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灵活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项目课程为主、社团游学实践为辅,让更多学生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发散思维、享受艺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由涵盖影视在内的各艺术学科教师合力搭建课程框架,形成艺术教育教学方式上的变革。

3. 从 STEM 到 STEAM——教材的编写注重多学科融合

如今,综合素质评价已经纳入了高考的范畴,影视教育也应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方式,从 STEMb转为 STEAM 教育,影视教材的编写应注重多学科融合。

STEAM 教育是由美国弗吉尼亚科技大学学者亚克门在研究综合教育时首次提出,即加强美国 K12c关于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及数学(Mathematics)的教育,专门用于建立动手类创造性课程。a影视教育通过看电影学写作、看电影学口语表达、分镜头绘制、人物服装设计、电影建筑空间设计、定格动画制作等多种课程形式,有效帮助中小学生鉴赏影视佳作,在合作中学习影像并进而尝试制作影像作品。

编纂影视教材时应与大学本科教育相区别,从通识教育和专精教育两大方面进行筹划,将 STEAM 教育理念融入其中,以学生为主体编写教材,使影视类教材有梯度、有难度。通识教育目标应设定为提升全体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结合艺术课程标准设定教材大纲,提升课程涵养、审美核心素养,在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基础上制定标准化的、标杆性的教材。专精教育应适当与升学和就业相结合,在提升学生鉴赏能力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编、导、摄、录、剪等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一方面,使电影作为一个载体把其他的学科知识纳入其中;另一方面,通过电影拍摄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也应出具教师配套教案、教例等,讲解教学步骤,从写剧本到故事脚本、场景设计、人物设计以及后期拍摄剪辑等。弥补教师在专业知识领域的不足。并借助新媒体技术,为配套教材提供视频、音频讲解等支撑和辅助,为影视审美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使影视教材真正成为课程教学的帮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还能为教师提供系统化的影视教学培训,切实提升教师在影视教育上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发展“道阻且长”,需多方合力促进影视教育良态发展和积极落实。宏观层面,需教育部门充分重视,对中小学影视教育课程标准、教材编写、教师资格认证、测评体系等进行政策性引导;学校基层需积极落实,搭建影视课程教学体系,通过成立影视教研组等方式定期研修,培养一批专职影视教师,同时,也需借助高校影视教学专家力量、寻求智库支持。微观层面,为教师赋能,激发教师在影视教育方面的发展动力和信心。从而全方位发挥优秀影视作品的育人功能,为中小学影视教育真正持续有效地开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与文化环境。

[1]本文系2019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编号:ALA190017)的阶段性成果。

[2]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 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进一步开展中小学影视教育的通知: 教基〔2008〕15 号[EB/OL].(2008-07-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0807/t20080701_77654.html.

[3]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教基〔2008〕24 号[EB/OL].(2018-12-1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812/t20181224_364519.html.

[4]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转发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京教基一〔2019〕1 号[EB/OL].(2019-01-25). http://jw.beijing.gov.cn/xxgk/zxxxgk/201901/t20190125_1446470.html.

[5]毕玉. 境外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J]. 新闻界,2008(1):32-35.

[6]李德刚于2012 年在《数字素养:新数字鸿沟背景下的媒介素养教育新走向》一文中提出了数字素养核心内容为数字技术素养、针对动态文本的思辨能力、创造性生产与自我表达能力和互动交往能力。

[7]陈龙. 青年亚文化与当代媒介素养教育[J]. 国际新闻界,2005(2):17-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