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瀛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任煜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摘要】文章简要分析了我国目前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的现状:现阶段对艺术教育真正价值与作用的认识有失偏颇;应试教育的主导作用明显;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艺术教育脱节,缺乏有效的艺术资源整合机制;资金、设备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对艺术教育相关课程缺乏兴趣和重视。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提出改进艺术教育的参考方法。
【关键词】艺术教育 问题分析 改进方法
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受到了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 年)》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 年)》的相继出台,指导了近二十年来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我国艺术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审视当今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其中内在的、深层次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多个方面制约了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本研究结合所收集的相关资料,意在阐明艺术教育的价值与意义,结合国内外成功实践案例提出可能的改进方法,希望对决策者制定艺术教育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一、艺术教育的特质
目前,我国《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 年)》中将艺术教育定位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艺术教育的特质主要体现在其审美功能和社会功能上。
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表现为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境界,使受教育者逐步达到自由的审美境界,最终使之自由和谐地全面发展。作为美育的核心,艺术教育应具有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努力塑造健全人格的作用,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古代儒家的课程为礼、乐、射、御、书、数,体现了重视艺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独立地位的教育观念。古希腊的思想大师也特别重视艺术教育,认为艺术可以净化人的灵魂。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里谈道:“音乐应该学习,并不只是为着某一个目的,而是同时为着几个目的,那就是教育、净化、精神享受。”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们的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
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二、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现存问题及原因剖析
当前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现阶段对艺术教育价值与作用的认识有失偏颇
这一问题直接导致了当前艺术教育出现的其他问题,这也是本文关注的重点问题。笔者认为所谓“艺术教育”,即以艺术为媒介进行的教育活动,是指在艺术性的教育氛围里,教育者采用艺术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向受教育者施加以艺术为内容的教育影响,使受教育者具备基本的艺术审美素养,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升品格、完善个性,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意识与自由意志的教育。
对于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笔者认为艺术教育应改变附属于素质教育的地位,成为独立于素质教育甚至高于素质教育的教育。将艺术教育从素质教育中独立出来的做法更能体现艺术教育的独特作用,从而减弱我国艺术教育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中都存在的工具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浓重色彩,改变艺术教育的工具性和技能性的性质。
(二)应试教育背景使艺术教育发生“异化”
升学考试及招生时对于艺术特长生有优惠政策,导致艺术教育不艺术、普通教育不普通,艺术教育成为专业教育而非普及教育。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在招生录取中更具优势,往往让学生过早地接受片面的艺术职业教育,这对艺术教育方向的偏离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艺术教育脱节,缺乏有效的艺术资源整合机制
艺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配合,但实际情况往往是三者相互脱节。
艺术教育主要实施场所为学校,学生所接受的艺术教育绝大部分是在学校中完成的。同时,学校在艺术教育实施过程中对社会中博物馆、艺术馆、艺术展览等的利用十分有限。家庭中的艺术教育主要是将学生送至专业艺术培训机构进行专业培养,而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教育如带领孩子欣赏音乐会、参观艺术展等相对缺乏,对孩子的审美认识也缺乏正确引导。
(四)资金、设备不足,师资力量薄弱
资金是开展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只有资金投入到位,才能保证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充足的图书和期刊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艺术教育的理解。充足的教学设备有助于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在这些硬件的基础之上,还需要“软件”——雄厚的师资力量的配合。
图2 农民工子弟小学的学生在排练节目
(五)学生对艺术教育相关课程缺乏兴趣和重视
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与自主生命体验,缺乏生活与学习的联系,没有注重挖掘蕴含于学科教学中的、具有美的价值因素。同时,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导致学生仅重视文化课程而忽视艺术教育课程。另外,学校课程设置中将艺术课程置于副课的位置,加之占课现象的存在,也使得学生轻视对艺术的体验与课程的学习。
结合相关研究与资料,笔者认为,导致当前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现阶段对艺术教育真正价值与作用的认识有失偏颇。
一方面,学校将艺术教育视为专业化的教育而非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化的教育,另一方面,相较于语、数、外等文化课程,艺术课程被视为副课,部分学校甚至将其置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随意占课现象严重。
家庭艺术教育也多瞄准培养专业技能以利于升学就业,使孩子在与同龄人竞争中更胜一筹等目标,一些家长在纯功利目的或“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思想的驱动下,往往让孩子过早地接受片面的艺术职业教育,却未能对孩子的审美情趣加以引导。
第二,应试教育背景下工具理性思维引导艺术教育发展。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人的思维程序化和大众文化的功利性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教育作为人类组织化、理性化的学习机构,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工具理性的荡涤,艺术教育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艺术教育很容易受到功利性的影响,成为考试加分的筹码。
2008 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要求中小学加强艺术教育,并对课时作出了具体规定,同时规范学校艺术活动的管理,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活动,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的等级不得作为学生奖励或升学的依据,但是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第三,艺术教育实施方式单一、路径狭窄。
当今学生对于艺术教育缺乏兴趣、轻视艺术教育,与艺术教育实施方式单一、路径狭窄有很大关系。
1. 艺术教育仅注重学校教育,未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之间有机互动的资源利用平台
艺术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配合,但实际上只有学校才是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主要场所,家庭与社会配合学校艺术教育的行为很少。同时,家庭艺术教育的专业倾向、升学筹码目的加之日常艺术熏陶的缺失使得学生对于艺术教育的认识进一步发生偏差。学校与社会对博物馆、艺术馆、艺术展览等社会艺术资源的利用严重不足,两者缺乏长期、稳定、有效的合作机制。社会主导的大众化艺术倾向使得学生的艺术教育缺乏高雅艺术熏陶的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审美认识也缺乏正确引导,学生审美欣赏层次的提高失去了影响显著的环境支持。
图3 孩子们在美术课上
2. 学校艺术教育仅侧重音乐、美术两门课程,未形成多学科联合、全方位教育模式
大多数学校的艺术教育仅仅局限于音乐、美术两门传统课程,对于语、数、外等其他课程则缺乏艺术的开发与教育,没有挖掘出蕴含于学科教学中的、具有美的价值因素,缺乏美的课堂研究,学生缺少感受艺术美、社会美、科学美、自然美、形体美和劳动创造之美的机会与平台。这样单学科的艺术教育所能够起到的作用与影响十分有限,单维度的艺术教育也很难给予学生全面的、生动的艺术体验。
3. 音乐、美术课程仅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艺术的启发与引导,未能完全起到艺术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意识、丰富生命体验与激发自由意志的作用(www.xing528.com)
当前学校艺术教育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误区,即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与自主生命体验。艺术教育与生活结合是艺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如果艺术教育没有发掘学习内容中的生活因素,没有发现生活与学习的紧密联系,那么艺术教育便难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三、艺术教育改进方法
针对现阶段九年义务教育中艺术教育存在的如上问题,不妨借鉴国内外的成功案例。
“多学科艺术教育”于 20 世纪 80 年代形成,它的实践最早起源于美国。这种教育模式是以学科为基础,通过综合利用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等四门学科的互动互补关系,试图将艺术教育建构成一门交叉性的人文学科,以便提高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效度,培养青少年健全的艺术感觉和艺术鉴赏能力,从而最终改善美国的国民素质和审美。
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是多学科艺术教育涉及的四个具体学科,每一学科都与其他三科处于有机的整体,互补互动,共同关注艺术这一主题。同时每一学科所起的作用又各有侧重: 艺术创作即艺术作品制作,属于创造的艺术;艺术史重在理解历史语境中的艺术作品,属于传承的艺术;艺术批评关涉艺术作品的表述,属于沟通的艺术;美学致力于揭示艺术表述并从哲学角度分析审美概念和解释艺术表现,属于批评的艺术。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共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能力的发展。
通过调研,我们走进了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中心小学。该小学位于亚运村附近,临近少儿天地、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团协会、文化艺术、体育健身、安全教育指导中心等综合性社区文化体育场所。在艺术教育中,该小学将社会文化资源与学校资源整合,在安贞里学区实行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学区内各学校之间的相互学习,这种艺术教育方式很具有借鉴意义。
纵览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现状,并借鉴国内外优秀理论与实践,笔者对于改进艺术教育机制提出以下几点参考意见:
(一)转变观念
1. 重新审视艺术教育的价值与作用
艺术教育作为提高受教育者审美意识、丰富生命体验与激发自由意志的教育,理应发挥其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健全审美心理结构、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健全人格的作用,而去除或减少其在现行教育体制中的工具化和功利化倾向,真正实现艺术教育的作用。
2. 厘清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艺术教育在我国的现行教育体制下还处于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的地位,要想达到减弱我国艺术教育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存在的浓厚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的目的,就必须改变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使其成为独立于素质教育甚至高于素质教育的教育。
3. 树立多元智能的理论
树立多元智能的理论,破除传统“智育第一”的观念,“养其根而俟其实”,全面认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材施教,全面评估学生的特长和能力,不仅重视传统的智育,还有艺术之类的智能,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基。
4. 学校教育取消主课与副课之分,提升艺术课程在教育大系统中的地位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被定为副课,处于边缘地带和被冷落的境地,因而难以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我们理应重新审视艺术教育的性质与目的,全面提升艺术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并取消主课与副课之分。
(二)完善艺术教育管理执行与评价体制
1. 设立专门艺术教育机构和人员,对艺术教育人员进行系统性、持续性培训
师资是艺术教育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教师的素养和水平直接关系到艺术教育的成效。应当扎扎实实地做好艺术师资的培养工作,全面提高我国艺术师资的知识素养和教学水平,让好的艺术师资真正成为我国艺术教育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同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工作,聘请专业人士来校交流,同时利用远程教育和交流平台,促进现有艺术教育人员素质的提高。另外,学校领导也应重视艺术教育,使艺术教师不再是教育中的助手与配角,促使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提高,使优秀人才成为艺术教育的主力军。
2. 完善艺术教育的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将其纯粹化
针对艺术类课程,采取艺术化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如音乐教育应将基础知识、视唱技能、节奏律动、形体动作、乐器演奏融为一体;对于语文、数学、体育等课程也应努力发掘其中的艺术教育资源,挖掘艺术元素,采取艺术化教学方式。这些改变使教学内容和方法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将生活与课堂联系起来,使受教育者从实际生活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和生命力。同时,还应完善教学评估制度,对学生在艺术学习与创作过程中体现出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
(三)拓宽艺术教育途径
1. 创新艺术教育途径,艺术教育与地方特色相结合
我国拥有很多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资源,在实施艺术教育时也可以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共享社会资源,结合地方文化建设,吸取提炼地区民族艺术样式,鼓励学校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环境出发,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
2. 艺术来源多元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对学校、家庭、社区的艺术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的艺术资源。或“请进来”,与社区的艺术家、艺术团体建立联系,请他们到学校指导学生的艺术学习与创造;或“走出去”,让学生参与社区艺术活动。家长也可以被邀请加入艺术教育的行列,使家庭成为学生发挥艺术创造能力的场所。充分利用各种艺术资源,使艺术和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
(四)完善艺术教育的教授内容
1. 克服以艺术知识技能为中心的倾向,强化艺术学科的人文性质
艺术教育作为一门独特的综合性人文学科,通常可以被分为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四个具体学科,这四个具体学科在艺术学习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而我国的艺术教育过于强调艺术知识的灌输与艺术技能的训练,削弱了学生的艺术兴趣。因此,我国的艺术教育必须克服以艺术知识技能为中心的倾向,强化艺术学科的人文性质,促进学生人文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
2. 加强各艺术学科之间的联系,广泛开展综合性的艺术教学
艺术自身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决定了艺术教育应该是丰富多样和相互融合的,因此要促进艺术各课程之间的有机协调与发展,一方面,我们应加强音乐、美术、舞蹈和戏剧等艺术学科之间的联系,让艺术教育本身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应加强艺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联系,如注重挖掘蕴含于学科教学中的、具有美的价值因素,积极开展美的课堂研究,让学生感受语文、数学、自然、体育和手工等课程中的艺术美、社会美、科学美、自然美、形体美和劳动创造之美,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艺术教育自身的繁荣。
3. 系统设置教学安排,协调艺术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艺术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这一属性应设置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不同阶段的课程。早期的小学阶段主要是接触和熟悉大量的艺术作品,进行审美感知活动;中期的初中阶段进行比较正规的艺术史学习;后期的高中阶段则深入研究代表作品,培养分析和评价艺术的能力。以难度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渐走入艺术的殿堂,通过系统而连续的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并保持其学习兴趣,更好地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
结语
本文基于相关材料简要分析了我国目前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强调艺术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意识、丰富生命体验与激发自由意志的价值及作用,提出艺术教育应独立于素质教育甚至统领素质教育的观点。结合国内外成功的艺术教育观点与实践,提出改善艺术教育现状、解决存在问题的可能途径,以期对相关教育政策制定、促进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 年)》的通知:教体艺〔2002〕6 号[EB/OL].(2002-05-1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s7059/200205/t20020513_162701. 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教体艺〔2008〕8 号[EB/OL].(2008-09-05). http://www.gov. cn/gongbao/content/2009/content_1265992.htm.
[3]钱初熹 . 当代发达国家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郭晓 . 中小学艺术教育忧思录——关于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现状的调研和分析[J]. 艺术教育,2007(6):4-5.
[5]孟凡亮 . 在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中拓展综合“艺教”——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中心小学艺术教育发展之路[J]. 江西教育(教学版), 2011(4):8-10.
[6]陈迁.美国的多学科艺术教育及其启示[J]. 教育科学,2010(1):90-93.
[7]缪胤,霍力岩 . 多元智力理论与艺术教育的回归——美国“艺术推进”课程及其对我国艺术教育的启示[J]. 比较教育研究,2003(3):65-7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