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影视教学建设研究与优化

中小学影视教学建设研究与优化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认为其核心在于全国中小学影视教学的建设,具体而言,有以下四个方面。而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学科定位,必须从 2018年教育部、中宣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出发,并结合影视的特性来界定。

中小学影视教学建设研究与优化

曾美静 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摘要】通过中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接受能力和特点的分析、电影的多种特性分析,结合《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寻找到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学科定位。根据不同阶段的影视教学侧重点,进行教学内容和教材、配套活动等方面的内容建设探讨。

【关键词】中小学 影视教学 学科定位 教学建设

如果说 16 世纪古登堡印刷术人类带入了以文字为核心的大众传播时代,那么 21 世纪移动智能端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则将人类推入了一个以影像为核心的多屏传播时代。影像既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载体,也成为文化传播的中心,更将成为未来社会精神文明的塑造中心,因为媒介即信息。进入影像化时代的我们被手机电脑电视、电影四个屏幕构筑成“四道墙”包围,人成为影像的动物,被影像所影响,而作为网生一代的未成年人,未来甚至将被影像所塑造。

2018 年,教育部、中宣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用 3—5 年时间,基本普及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有效利用社会观影资源,形成中小学影视教育浓厚氛围。但是综观目前全国各地区中小学影视教育,缺乏认识、定位混乱、资源配置不足、专业师资缺乏问题普遍,形势严峻,时间紧迫。

影像是一柄双刃剑,它诉诸形象、情感的进入方式,使它具有较强的传播效率和影响力;但却以价值观的方式输出,尤其容易让没有成熟三观的中小学生不辨龙蛇全部收入彀中,造成不良影响。一味地将影像视若洪水猛兽回避,不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在影像化的世界中没有人可以做一个不懂影像的“文盲”。如何更积极地利用影像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立德树人?笔者认为其核心在于全国中小学影视教学的建设,具体而言,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科定位

在展开对全国中小学影视教学建设的探讨之前,必须对中小学影视教育这一学科进行明晰的定位。而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学科定位,必须从 2018年教育部、中宣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出发,并结合影视的特性来界定。

2018 年教育部、中宣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利用优秀影片开展中小学影视教育,是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丰富中小学育人手段的重要举措,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意见》强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宣传部门加强对中小学影视教育工作指导,把影视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美育等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要教育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先进人物和美好事物,正确看待影视从业人员,不盲目追星。要结合中小学校影视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将电影放映、电影理论、电影鉴赏、微电影创作等专业知识纳入中小学德育教师培训内容,提高教师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如何定义电影,众说纷纭,我们可以无限接近,却始终难以到达。为了更方便地把握电影,我们可以尝试从它的四个特性出发:高科技的支撑、工业化的生产、大众化的消费、故事化的叙事。而电影本身,也是一门综合了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的综合艺术。同时,作为影像的主要构成部分的电影,也是目前最强势的大众传播方式。

从《意见》中,我们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对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核心定位为立德与树人。一方面,立德指的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另一方面,树人指的是电影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和电影艺术素养的提升。这一点与电影的艺术属性不谋而合,要具备审美能力。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语言,也是人类可以借助其进行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将成为未来人类自我表达的主要方式之一,所以要培养中小学生的微电影创作实践能力。同时电影作为媒介,是中小学生目前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之一,为了更好地发挥它的积极影响,也应该对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

综上所述,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学科定位包含四个方面: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第二,电影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第三,电影创作实践能力的培养;第四,媒介素养的培养。这四个方面将贯穿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始终,从根本上影响中小学影视教学建设,只是不同阶段侧重点各有不同,并且要将中小学影视教育当作一个整体来统筹。

二、小学影视教学建设

(一)小学影视教学学科定位

小学影视教育的学科定位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为基础,电影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媒介素养的培养为重点,电影创作实践能力的培养为辅助。

(二)小学影视教学探讨

对小学影视教学的探讨,需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小学生特殊的年龄阶段;二是小学影视教育的学科定位。各地的教育政策规定,儿童须年满 6 周岁才可入读小学一年级。也就意味着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学生年龄分布为 6 岁、7 岁、8 岁、9 岁、10 岁、11 岁。一至三年级被称为低年级,学生无论是从生理和心理各项指标来看都不成熟。四至六年级被称为高年级,学生从生理和心理角度来看各项指标较为成熟。虽然现在的小学生基本从儿童时期起就开始接触影视,但是小学影视教学还应根据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划分为两个阶段——低年级阶段和高年级阶段来展开。

低年级的小学生注意力差,抽象思维不足,无集体意识,自我意识不强。所以低年级小学生的影视教育学科定位重心偏向于电影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兴趣的培养。低年级阶段的小学影视教育更适合融入当今艺术教育改革正进行得有声有色的“大艺术”教学中。

高年级的小学生,身体素质、注意力较低年级学生有所提升,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信息接收能力较强,有集体意识,自我意识逐渐形成。这个阶段的教学,可以采用分科教学的方式来进行。在教学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为基础,电影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媒介素养的培养为重点,电影创作实践能力的培养为辅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的实现,主要着力于影片的选择。要对所选取影片的价值取向进行严格的把关,影片要具备人文关怀,要传播正能量。

电影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着力于影片的选择和课堂教学。在影片的选择上,尽量兼顾不同类型的影片以及不同国家制作的影片。在课堂教学上,不建议把每周仅有的 2 节影视课拿来放电影,建议提前一周布置成周末作业让学生自行观看。上课时仅因为课堂需要而播放某些片段。课堂的中心还是应该放在电影艺术的审美能力培养上,比如,对电影人物形象塑造的分析、对剧本剧情的分析,可进行一些基本的电影画面专业知识点的讲解。

媒介素养的培养是重点。高年级阶段的小学生接受信息能力强,但自我意识还在形成过程中,对一切新事物感兴趣。但是对于影视中所呈现的内容,缺乏好坏优劣的判断,容易受到不良影响。为了避免这一危害,且高年级段的小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意识,要重视借助这一优势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电影创作实践能力的培养为辅助。这一阶段的创作实践需要根据高年级小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设定,可以结合之前讲授的电影画面的知识进行展开,主要方式为图片摄影。

(三)教材设置及配套活动

低年级影视教学教材的影片选择偏向于动画电影,同时可以解决美术、音乐、影视 3 门学科的融合。(www.xing528.com)

而高年级影视教学有了独立的影视教育课程,为了配合提高小学生电影艺术审美能力,教材中影片的选择在倾向于类型、制作国家的广泛的同时,也必须要兼顾到小学生的兴趣。专门的影视教材可以按单元进行设置,每个单元可以设置一个核心目标。一个学期一本教材,一本教材可以设置5 个单元,而每个单元可设置 3 部影片进行配合。5 个单元可以分别设置成国产影片、国外影片、本地影片(以省为单位)、媒介素养、影视创作实践。

在配套活动上,每年选择一个星期作为电影周,学校举行小学生摄影大赛和优秀电影展播,营造浓厚的影视教学氛围。

三、中学影视教学建设

(一)中学影视教学学科定位

中学影视教育的学科定位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为基础,电影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电影创作实践能力及创意的培养为重点,媒介素养的培养为辅助。

(二)中学影视教学探讨

对中学影视教学建设的探讨,需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中学生特殊的年龄阶段;二是中学影视教育的学科定位。

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为 12—14 岁,高中生年龄为 15—18 岁。他们的身体已经逐步走向成熟,而心理还不够成熟,虽然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没有成熟的三观,喜欢个性和自我表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的实现,主要着力于影片的选择。要对所选取影片的价值取向进行严格的把关,要具备深刻的人文视角,兼具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同时要传播正能量。

电影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着力于影片的选择和课堂教学。在影片的选择上,尽量兼顾不同类型的影片以及不同国家的影片。在影片题材的选择上不必拘泥于年龄段的影响,可以大胆选取超越中学生年龄段的偏现实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既可以让中学生透过电影这一窗户更好地去认识现实世界,也引发他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电影创作实践能力及创意的培养是重点。中学阶段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对新鲜事物怀有巨大的好奇心,可以对中学生进行电影创作方面专业知识的讲解。初中阶段侧重于从单个镜头开始的简单视听语言的理论讲解,配合基础拍摄实践技能,基础剪辑实践技能,学校提供入门级的专业设备,帮助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短视频、创意短片拍摄。高中阶段则在初中阶段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剧本创作、电影叙事、导演基础、录音、灯光、后期制作等入门级的微电影创作能力的培养,并提供中端的拍摄制作设备,帮助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微电影创作。最终达到让中学生可以借助电影进行自我表达的目的。

媒介素养的培养是辅助。经过小学高年级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对媒体内容优劣进行判断的意识,可以更理性地利用媒介来了解真实的世界。但是初高中的中学生往往处于青春的叛逆期,有较强的自我表达愿望,可能为了彰显自己的个性而不当地利用影视媒体,要针对这一情况进行积极的媒介素养教育。

(三)教材设置及配套活动

在中学影视教学阶段,为了配合提高中学生电影艺术审美能力,教材中影片的选择倾向于类型、制作国家的广泛。同时由于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电影类型开始出现,比如数字电影、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电影等,需要设置专门的环节。

专门的影视教材可以按单元进行设置,每个单元可以设置一个核心目标。一个学期一本教材,一本教材可以设置 5 个单元,而每个单元可设置3 部影片进行配合。5 个单元可以分别设置成国产影片(含 1 部本省影片)、国外影片、未来影像、媒介素养、影视创作实践。

在配套活动上,每年选择一个星期作为电影周,配合全国的中小学电影周,举行中学生微视频、微电影大赛和优秀电影展播,既为中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也营造浓厚的影视教学氛围。

四、师资培养

由于小学一至三年级采取的是“大艺术”的教学方式,在师资方面可以对原有的音乐教师、美术教师进行一定的影视审美专业知识培训,以满足教学所需。

而小学四年级及以上的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师资为了实现教学效果,在条件许可地区尽量培养聘用具有专业影视素养的教师。但是截至目前,我国并没有针对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师范类专业。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双管齐下。一方面,高校可以设置中小学影视教育师范专业,但是所需时间较长,至少需要 3—5 年。另一方面,高校有大量的影视专业的学生毕业,如果针对这一批人才增设中小学影视教育教师资格证的考试,也可以培养专业的师资队伍,而且所需时间较短。

参考文献

[1]周星 . 青少年影视教育的历史使命与实施路径[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58-64.

[2]潘国美 . 小学影视教育及教学建设研究[J].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18(1):62-67.

[3]杨征 . 中学影视作品教学探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4]郭小利 . 海峡两岸中小学音乐教育理念的差异及思考(上)——以两岸中小学音乐教材为考察对象[J]. 中国音乐教育,2018(3):40-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