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发展模式研究及优化探索

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发展模式研究及优化探索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作品良莠不齐,价值观尚未确立的中小学生极易受到影响,探寻一条针对中小学生影视教育的可行之路已然迫在眉睫。学校教育是关键,家庭教育是核心,社会教育是共识,只有通力配合才能推进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全面发展。虽然整体规模上仍处于潜在发展状态,但这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进一步拓展中小学影视教育开辟了新的路径。

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发展模式研究及优化探索

苏娜 大连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教研室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影视作品在多屏设备上广泛传播,受众应接不暇。各大新媒体平台开展了针对受众群体分层化趋势的运作,推送相关内容。由于作品良莠不齐,价值观尚未确立的中小学生极易受到影响,探寻一条针对中小学生影视教育的可行之路已然迫在眉睫。学校教育是关键家庭教育是核心,社会教育是共识,只有通力配合才能推进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价值观 人文主义 意识形态

一、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发展概述

1932 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中华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相继成立;2015年,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8年,教育部、中宣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发布,这充分表明我国政府对于中小学影视教育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正在全方位地推进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发展。

为贯彻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 2019年7月2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周星教授团队的精心研究筹划下,首届“中小学影视教育师资人才培养项目” 启动,为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探索以及模式的创新与落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人文观的引导

人文观对于中小学影视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也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社会力量(创作者)指明了方向。创作者通过对影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影视作品中传递正能量,运用人文观对人物形象进行全方位刻画,使创作的形象更具贴近性。如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表达出来的人文主义观念:对于命运和人生,人具有自由选择的权利,选择哪一种是人自身决定的,即“我命由我不由天”。这种采用动画电影的方式表达的人文观更为具象,更能唤起中小学生受众群体的广泛共鸣,使其积极参与到人性探索的议题中。

(二)视频软件技术的应用

视频软件技术在电视领域的应用,开启受众分类模式。如腾讯视频的TV版——云视听极光,以及爱奇艺视频 TV 版——银河奇异果都具有少儿模式或者儿童模式。通过视频 App,家长在选取了儿童模式后,可以通过设置观看时长和添加视频黑名单来进行相关的视频管理,通过微信绑定手机,查看孩子的观看历史,这种方式为家长对影视作品内容的管控提供了便利。

(三)培养模式的创新

在整合教育资源的背景下,中小学生通过报名参与各项活动,特别是国内开设艺术专业的高校陆续推出针对中学生参与的影视制作活动,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影视作品的内涵,学习影视作品的制作。慕课、微课的逐级开展,使中小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够享受到一流的影视文化教育。此外,中学生通过校外培训机构学习影视相关专业的课程内容,为步入大学深造打下基础。虽然整体规模上仍处于潜在发展状态,但这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进一步拓展中小学影视教育开辟了新的路径。

二、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模式

(一)教学计划的实施

中小学影视教育在中小学教学计划中的开展落实是重中之重,影视教育的开展时段,要明确教学定位,明晰教学目标,建立影片素材库。素材库的作品以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前提,将适合中小学生观看的影片分门别类地列出。教育内容的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即通过影视教育能够使学生收获相关领域的知识、开阔视野、掌握技能且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如知识目标:影视作品的制作、影视作品的审美等;能力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中小学生掌握基本的拍摄短视频技法、摄像能力(平、稳、匀、准),能够独立运用 Photoshop、Premiere 等系列软件;素质目标:通过团队合拍一部规定时长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法以及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主导开展教育,采用一定的讲授法,但针对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课堂不建议介绍过多的学术理论,因为中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影视知识的储备还是有限,高中生可以通过讲解有一定深度的理论并结合实践的方式进行影视教育。此外,课后反思也很重要,通过影视教育课程,学生有哪些质疑,下次课程如何做到释疑解惑,更能使学生欣然接受,从而领会影视教育的要旨。教学程序的开启包括三个部分,课程导入、主体部分构建以及小结与作业。影视教育既然作为教育的课程,那么这三个部分显得更为切要。课程导入采取案例或问题导入法更具吸引力;中部的主体因学情分析而异,整体上教育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如让学生提出问题,采用学生主导的问题启发式教学方式;小结与作业的内容,能够与下一次课程有所关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课程体系的建立

影视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是基于课程定位,理论与实践并行开展,以影视作品为内核展开的。影视教育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课程体系首先明确课程的思想性。以讲授影视作品分析当中体现人文主义思潮下的人性的读解课程为例,其针对的群体为高中生,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电影作品中的人性力量的绽放,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撰写学术影评论文(由于高中生有有意向报考戏剧影视学专业的学生,也变相地辅导这部分学生的专业能力)。确定好课程目标后,课程体系的建立通过理论阐述环节(理论部分)、作品表达(实践部分)即“理论 + 实践”的方式呈现。理论部分通过向学生提出人文主义的概念,要求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整体实践环节——人文主义思想在电影作品中的呈现,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播放作品让学生去品读人性,通过案例解读方式以及任务驱动法、问答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学习课程,期末考核采用论文成绩和平时课堂回答问题表现按比例(通常是论文占 70%,平时课堂表现占 30%)相加综合得出的方式,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目的是达到知识储备与人文素养协同发展。课程体系建设思路通过论文框架体现如下:

课程名称:影视作品分析——人文主义思潮下的电影作品人性读解(理论部分)

1. 人文主义的阐释

(1)人文主义的概念。

(2)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

(“理论 + 实践”,这部分会通过结合具体影片讲解影片审美以及带入一部分影片制作理念)

2. 人文主义思想在电影作品中的呈现

(1)为自由意志奏响生命的凯歌。

①为争取民族解放和自由而战——舍我其谁。

案例影片(播放片段):《建党伟业》《斯巴达 300 勇士》《赛德克·巴莱》。

②为重获新生饱受磨砺——自由的希望。

案例影片(播放片段):《肖申克的救赎》。

③生而为人的自由——命运自主。

案例影片(播放片段):《炙热》《哪吒》。

(2)人类追求自我价值的体现:无畏艰难险阻的执念。

①潜力无限,打破环境决定论

案例影片(播放片段):《飞驰人生》《风雨哈佛路》。

②残障的躯体未能阻隔实现自我的征程。

案例影片(播放片段):《我是山姆》《逆光飞翔》。

③凤凰涅槃式的重生

案例影片(播放片段):《美丽心灵》《万物理论》。

(3)人性真善美的表达:追求崇高精神境界的利他主义。(www.xing528.com)

①最是人间温情在,生命逝去也无憾。

案例影片(播放片段):《遇见你之前》。

②跨越种族的情谊。

案例影片(播放片段):《触不可及》。

③救人于危难之际。

案例影片(播放片段):《我不是药神》《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④亲情的力量。

案例影片(播放片段):《小鞋子》《海街日记》。

3. 人文主义思想对电影人性表达的重要作用(可以采用问答法,模拟答案如下)

人文主义是人类思想变革的文化运动,这一运动的核心便是人文主义。最初用于表达人文主义思想的载体除学术性著作外,便是各种常见的艺术形式,例如戏剧与小说、绘画和雕塑等。在今天的电影作品中,人文主义依然是一个常见的主题,从人文主义的内涵来看,其基本分成人本观和人欲观两大方面,其中,人本观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中世纪末期——强调了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价值和地位,或者说,人文主义令人类第一次以一种自为的状态认识到并强化了人的中心地位,即历史是人类的历史,而不是神的历史;人类是历史的人类,而不是神的人类。人的地位被确定了,也就自然要求将这种地位予以具体化的描述,例如,影片《城市广场》即强调了以科学精神来对待世界,而不是以对神的狂信来面对自己的命运,进而暗示了丧失理智的狂信只会令人类转化成科学精神的对立面,将令每一个狂信者在不自觉中从人类异化成迫害科学家的火刑柱。随着人文主义历史地位的确立,我们今天在电影中也不再只是去纪念历史上为人文主义精神而殉道的科学家,而是要以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来宣讲人文主义的内涵以及这一内涵的具体呈现。影片《芳华》中受欺压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在缺少人文关怀的、在封闭的小团体内受到欺压的典型,侮辱她的人似乎在面对她时尤其缺少了某些人性的内涵,在此,创作者似乎试图以受辱者的命运和侮辱他人者的冷漠、庸俗甚至是残忍来令受众看到什么是“不善”,艺术性的采用美丑对照原则,将“丑”拿来“示众”,《芳华》中这一情节令受众看到何为“丑”,于是知道何为“善”,当受众完成了这一审美过程后,会因为其中更加明确的“善”而感到愉悦,于是文艺作品表达所体现的作用也便得到了印证。

(1)人性解放与人物形象塑造。

随着人文主义思潮的引入,人文主义人本观深深地影响了我国当代电影的人物形象建构的创作理念,电影从人性解放的角度诠释角色使得人物形象探究更趋于饱满、丰富、立面的特点,以对人性美高歌赞扬的视角对人物形象进行全方位建构,使人物形象的艺术化呈现更具审美价值。

(2)再次印证了“向善”是人本真的追求。

我国古典文学论著《三字经》提到“人之初,性本善”,与人文主义思想不谋而合,电影作品对人向善的本质进行了深度解读。在影片《芳华》中,刘峰的形象塑造体现出人性本善的一面,他为人真诚友善,质朴勤劳,特别是对出身不好的何小萍的善意提醒,在其后的工作生活中帮助她,从不因为别人的偏见而疏远她。在自身因为误解受到不公待遇时选择承受,而不是怨天尤人充满戾气地去报复命运的不公。也正是向善的绝对主体追求推动着社会和谐有序地发展。

(3)电影审美文化更富创新导向。

在对于影片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从以往对于电影的文本分析方式到现今的文化视角的介入,电影审美文化日益丰富多元,创新观点百家争鸣,人文主义思想也为电影审美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发展思路,一种思想的形成与不断发展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宝贵财富,人文主义的精神深入各个领域,为充盈人类文化事业贡献着思维动因。

三、中小学影视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中小学影视教育在发展探索中,对于涉及的各领域都提出了相关的议题。教育领域师资是关键,影片审核参与者的专业背景以及制片方的运作理念等都亟待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也将助力中小学影视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问题所在

1. 师资力量

影视教育师资多集中在高校的戏剧影视学专业领域,或者是针对参加艺考的高中生的校外培训学校,中小学影视教育一旦开展,师资力量是主要问题。能够专注地从事教育行业首先一定是影视艺术类专业且通过教师资格考试的学生,那么从影视相关专业毕业的本科学生仍有一部分因教师资格考试被淘汰,从中小学影视教育发展的现状看,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使高水平的师资力量输送到中小学的影视教育中仍是一个难题。

2. 影片素材库的建立

针对中小学生的影片选择,仍需要分层次开展。适合小学生观看的影片包括时长、内容标准的评价体系如何界定,由谁负责审核。此外中学生又分为初中生和高中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年龄阶段处于青春期,因此对影片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建立对应不同年级的影片素材库从而达到开展影视教育的目的,又是一项值得探究的课题。

3. 影视作品制作方的责任意识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社会教育很重要。我国中小学生对于社会的认知多来自媒介平台,媒介传播的影视作品对学生群体影响深远,而一部分制片方总是以高票房和高收视率作为其关注点,对中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价值观引导的关注度不容乐观,虽然院线审核已经去除了部分不良作品,但网络的强大使得媒介平台不能够完全阻隔无良影视作品的传播,这样的状态造成有些中小学生受其影响价值观被误导的问题,这种局面确实堪忧。

(二)应对策略

1. 政策引导中小学影视教育师资

基于政府已经出台政策,明确了影视教育对于中小学的重要意义,师范类院校的影视教育相关专业以及各大高校(具有影视专业的院校)加大对戏剧影视学专业学生的培训,融入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使其毕业后能够具备从事影视教育的资格,进而投入中小学影视教育中,增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专业师资力量。

2. 影片库的建立以思想导向意识为先

针对中小学生的影视教育,一定是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基础前提,使其从小树立爱国主义理想,具有责任与担当意识,培养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对于中小学参看影片的选择不亚于对院线影片的审核,甚至要更严格把关。戏剧影视学、文学、哲学、历史、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联合审议确定参看的影片,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建立相应影片素材库。

3. 制片方明确“把关人”职责

作为制片方,从社会道义的角度上明确责任与担当,反思生产出的作品是否会给中小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发挥“把关人”的作用,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和大局观,不以营利为终极目的,使作品具有良好的意识形态引导作用,制作出更多适合中小学生收看的影视经典作品。

结语

在当代,影视作品的传播途径广泛,还是未成年的小学生、中学生,价值观未确立,极易受到诱惑,家长和学校也是不胜其烦。只有充分重视中小学的影视教育,在制度层面上予以确立,通过各省市中小学的配合,才能使影视教育顺利深入其中,建立健全中小学影视教育教学体系,成就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阳 . 当代中国电视剧人文批评话语的危机与重建[J]. 艺术百家,2017(2):35-39.

[2]刘军 . 多屏时代的卓越性追求:中国电影专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思考[J]. 当代电影,2017(2):4-8.

[3]孟广林 . 欧洲文艺复兴史:哲学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36-6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