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形成了重视青少年电影教育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有条不紊地进行指导少年儿童电影创作、组织少年儿童观影、开展影视教育活动等方面工作,逐步探索出一条民族化路径。但是青少年电影教育依赖政府出台各项政策保驾护航,也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发展困境,出现了如青少年影视课程较少,青少年校园观影活动贫乏,青少年影视教育相应教材、师资配备不齐等问题。通过对天津市中学生电影教育现状的调研与考察,以期管窥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在回顾与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为研究切实可行的青少年电影教育发展路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青少年 电影教育 发展困境 创新路径
2018 年11月21日,教育部、中宣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提出充分发挥优秀影片在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件指出:“力争用3—5年时间,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基本普及,形式多样、资源丰富、常态开展的中小学影视教育工作机制基本建立,中小学生影视教育活动时间得到切实落实,适合中小学生观看的优秀影片得到充分保障,学校、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和社会观影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形成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浓厚氛围。”文件强调中小学影视教育的重要性,并对影视教育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等方面作出规划指导。这项指导意见给作为当下美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青少年电影教育提出新的发展要求,迫切呼唤各相关单位积极开展青少年影视教育工作。2018年12月,天津师范大学少儿电影工作坊成立,积极响应这一政策,开始对天津市中小学生接受电影教育情况进行调研活动并得出相关调研数据。在当前国家倡导加强儿童影视教育的形势下,由此调研数据得出相关思考,反思青少年电影教育发展历程、观念演进以及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探寻美育视野下青少年电影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未来走向。
一、青少年电影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从诞生之初即着力在少年儿童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非常注重利用电影对青少年进行思想认知、科学文化、审美能力等方面的教育。伴随世界范围内电影教育思潮的兴起,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教育电影运动获得起步与最初发展,少年儿童电影教育作为其中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讨论。1935 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第四届年会中明确提出电影在教育儿童、复兴民族国家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尤其强调儿童电影教育的“中国文化本位”,倡导“以中国文化本位为经,儿童本位教育为纬”的儿童电影。此后,儿童电影教育观念进一步深化,在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语境中,将发展儿童教育视为关乎国家兴亡的重要责任。民国时期的儿童电影教育以少年儿童教育为出发点,伴随国民政府倡导的新生活运动,借助电影媒介向少年儿童实行宣传感化教育,也逐步形成了关注少年儿童电影教育的传统,这一传统也影响了此后少年儿童电影教育的思路,即把电影作为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和思想动员的重要手段。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主管部门通过种种举措有效地将少年儿童电影纳入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之中,并从观念认知、政策方针、电影实践、发行放映等诸多方面逐步探索与建构少年儿童电影体系。在新中国成立后“全民电影教育”特殊氛围下,政府主管部门非常重视电影宣传教育活动,中央文化和旅游部、宣传部、教育部、团中央、妇联等相关部门推动一系列政策和决定的实施,少儿电影教育实践在电影发行和放映领域相继落地开花,掀起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少年电影教育活动热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少年电影教育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1981 年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成立,三年后,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成立,1995 年,中华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成立,一系列少儿电影社会组织、学会的相继成立直接推动了少年儿童电影创作的繁荣以及少年儿童电影教育的推广,这些组织、学会所开展的一系列全国性的儿童电影创作评奖评优、少年儿童电影走进校园等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影响深远。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推动之下,民营资本进入电影领域,中国电影开始推行“院线制”,由此进入了产业化快速发展通道,儿童电影产量也随之逐年上升,但是能进入院线的儿童电影则少之又少。此前主要依靠国家政策扶持的国产儿童电影在产业化改革中面临空前挑战。2004 年,国家广电总局联合五部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少年儿童电影工作的通知》,专门设立少年儿童电影创作专项资金以扶助儿童电影生产。同年,中国儿童电影研究中心成立。2008 年,教育部等五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开展中小学影视教育的通知》。2013 年,中国电影教育研究中心在北京电影学院成立。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在这一意见中强调,到 2018 年,学校美育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资源配置逐步优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预计到2020 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在这一战略构想之下,2018 年,教育部、中宣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发展方向。在中央这一政策的指导之下,2019 年,北京师范大学率先开展“中小学影视教育师资人才培养项目”,努力将政策具体落地实施,并带动全国形成中小学影视教育讨论热潮,力求从实践中解决中小学影视教育教材、师资、教法等问题。回顾与梳理青少年电影教育的历史经验可以发现,发展中小学影视教育这一课题任重而道远。
二、青少年电影教育发展困境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青少年电影教育工作,不难发现少年儿童电影作为一项事业在国家层面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方面积极鼓励少儿电影创作生产以提升思想水平和作品质量;另一方面以财政补贴等方式大力推进少儿电影放映,开展暑期展映与相关儿童电影评奖、评优等电影教育实践活动,这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青少年电影教育依赖政府出台各项政策保驾护航,但也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发展困境,这种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青少年对电影兴趣浓厚,但是观影方式多为根据自身兴趣自发式观影,缺乏相应专业化指导。根据天津市中学生接受电影教育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80% 的调查对象对电影兴趣浓厚,但是因为课业方面的压力,平时去电影院观影的频率较低,在观影方式上主要是利用节假日影院观影,而平时主要通过网络视频平台或电视频道观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观影的占比很小。平时选择影片的依据主要来自自身兴趣、影片宣传推荐与口碑发酵,有 78.9% 的被调查者平时观影主要依据自身兴趣,其次是根据相关书籍杂志网络媒体宣传而去看电影,占 57.9%。另外,比较倾向于同学朋友推荐的占 42.1%,老师家长推荐占 21.1%,想通过观影达到获取知识目的的占 15.8%,无因为学校课程要求而观影。很多中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观影对象,观影片目多是同学朋友推荐及传媒热点,观影方式主要利用手机、视频平台等互联网渠道观影,这就很容易在“看什么”的问题上出现偏差。
第二,学校影视教育并未成为系统有效的教学方式,影视课程游离于校本课程之外,而仅仅作为其他课程或美育、德育的辅助手段。青少年影视教育相关课程并未全面开展。对天津市中学电影教育课程开设现状调查的结果显示,几乎没有学校开设影视相关课程。目前这些学校播放电影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休息时打发时间,25% 看完影片组织相关活动(如段落配音、电影歌曲比赛、影评比赛)、单纯欣赏和在美育课或劳技课上播放视频,个别课程运用电影形式辅助教学,另外还有 5.3% 进入了校本课程,从目前来看影视素材主要作用是让学生休息放松、组织活动、单纯欣赏与充当其他课程或美育、德育的辅助手段。调查对象所在学校无影视社团。天津市中学并未经常组织观影活动,调查对象中学校偶尔组织观影活动的占到 57.9%,而 36.8% 的学生对此不知道。在电影拍摄设备(照相机、摄影机)方面,有 26.3% 的调查对象表示学校有电影拍摄设备(照相机、摄影机)但不能够提供给学生拍摄,同时,几乎没有学校能够免费为学生提供拍摄设备,而没有电影拍摄设备和学生不了解相关情况的都占到36.8%。
第三,当下国产青少年电影创作生产并不能满足青少年日益增长的观影需求,青少年电影在数量和质量上呈弱势地位,校园观影活动开展较少。虽然儿童电影产量在逐年增长,但是广大少年儿童在影院和学校中依然很难看到少儿电影,无法满足当下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根据天津市中学生电影教育调查显示,中学生平时喜欢的电影类型依次为喜剧片、科幻片、动画片、故事片、青春片、动作片、纪录片。而当下国产电影暑期档专门针对青少年心理成长教育的影片相对较少,类型相对局限,动画片占比过高,其他类型主要集中于战争题材、现实题材及奇幻题材,导致类型单调失衡。面对全球化时代及融媒体环境下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利用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源和本土优势开拓青少年电影创作类型和艺术创新,如何能吸引更多的少年儿童电影观众走进影院,如何能开展更广泛的校园观影活动,这是当下少儿电影教育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www.xing528.com)
第四,儿童影视教育政策实施效果尚不明显。这一方面是因为电影教育并未真正成为校本课程,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缺少相关教材、相应师资及场地。少儿电影事业肩负教育和娱乐双重使命,尤其是当下少年儿童影视教育的重要性不断被提到新高度,引发全社会重视。因此,在此契机下不得不重新思考青少年电影教育的发展目标与实施路径。
三、青少年电影教育发展路径
开展中学电影教育能提升学生认知、审美能力、学习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还可以提升其团队协作能力。而针对青少年电影教育发展中面临的困境,亟须开拓青少年影视教育的思路,开展更为广泛的青少年影视放映活动、青少年影视学习课程,需要认真思考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发展路径。
天津市中学电影教育调研报告显示,调查对象中有 78.9% 希望参与观摩影片,68.4% 希望进行电影评论,57.9% 希望学生参与拍摄微电影与电影演出,42.1% 希望学生参与电影声音、布光、美术、制作道具、化妆等方面。理想中的影视教育课程频率,每周 1—2 次占 10.5%,每月 1—2 次占 47.3%,每学期 1—2 次占 42.1%。因此,电影教育课程应该主要从观片、评论和拍片三方面来进行,并以培育青少年基本的电影媒介素养为基本目标,培养学生看电影的能力、评论电影的能力以及拍电影的能力。
而青少年电影教育相关课程需要覆盖内容包括电影视听语言、新媒体相关知识、电视及传播学相关知识。了解电影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形式所需要掌握的电影观念的演变,电视节目类型、分众传播等相关理论,以及融媒体、数字(大数据)、云计算(众包)、社交媒介等方面内容。
而齐备的影视师资是能够推进电影教育的关键,但就目前天津市高中阶段担任影视教育的教师而言,几乎没有接受过电影教育教学专门培训,也缺乏电影创作、摄制活动方面的经验,较少参加电影节等影视方面的活动。需要加强电影拍摄方法、电影配音与录音方法、电影剧本写作、电影赏析与评论方法等方面的相关培训。因此在课程师资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包含这样几个方面:推荐片目、解决片源问题,在青少年电影教材、艺术教育教师素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
在课程建设的理念上,要注重以培养青少年的创意为核心,采取创作教学的方式,在引导激发青少年兴趣的基础上,提升其审美能力。在课程实践中,尤其需要注意从实践出发,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中小学影视教育课程中,可以发展小组工作模式,以任务为导向,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分工、合作、整合共同协作完成。
结语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少年儿童电影教育,并且努力将电影作为补充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改革开放四十年,儿童电影制片厂的成立以及少年儿童电影发行放映网的建立,鼓励了青少年电影的生产和创作,开拓了少儿电影类型创作,逐步探索出一条少年儿童电影教育民族化路径。新时代中国儿童电影教育作为美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提到新高度。回顾与梳理中国儿童电影教育在百余年进程中形成的历史经验、遇到的发展困境,并分析其未来创新路径,这将有助于推动中国少儿电影教育的“中国学派”的建构与阐发。青少年电影教育发展路径势必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全面开展,切实推进电影教育的普及。
参考文献:
[1]刘军,陈圆圆 . 中小学电影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原则的思考[J].电影评介,2018(1):3.
[2]康宁 . 中小学影视教育推进中的问题探寻——以京津冀地区电影教育调研数据为参考的观察[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2):65.
[3]陈莹 .20 世纪 30 年代的民国儿童电影教育探析[J]. 当代电影,2018(5):92.
[4]年悦 . 国产儿童电影的历史、现状与未来[N]. 中国艺术报, 2019-07-19(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