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颂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构筑当代影视基础教育新生态是解决当下影视基础教育困境的出路,也是我国影视基础教育改革从现实向理想的推进,更是文化大国崛起的人本精神映现。本文通过探析“审美缺乏”与“专业杂糅”等制约我国影视基础教育发展的根源性问题,提出我国当代影视基础教育应在师资强化上,实现“影视专业审美素质”与“基础教育教学技巧”并重;在课程设置上,实现“鉴赏”与“创作”并举;在作育学生上,实现“审美感知”与“技能技巧”并进,以此构筑当代影视基础教育新生态。
【关键词】“艺”“术”融通 影视基础教育 新生态
“艺术教育中的艺术观念、审美观念和艺术的价值认知是决定性的因素,但是艺术又必须依赖于具体的艺术技能的教育,来丰富和补充或者实现艺术观念的教育。”[1]由此,“艺”“术”融通是当代影视教育所需正视的某种审美教育与技能教育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影视基础教育毋宁说是影视美育,其本质方向应为功利性的剥离与对人内在求索的牵引。教育为人本精神之所在,影视基础教育也只为培育更具无限可能的人才而前行。
一、困境:我国当代影视基础教育生态失衡
在教育改革过程中,观念的开拓往往先行于现状,但最终所需仍是政策的落实与改革的推进。欧洲许多国家早已将影视教育列入基础教育课程,譬如,法国在 20 世纪80年代,便通过了《艺术教育法》,将影视教育列入基础教育的规范之中并制定了基本课时标准与统一的课程编排。反观国内影视基础教育现状,及至 2018 年底《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的出台[2],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普及才上升至政策层面,在基础教育中得以推广。因起步较晚,我国影视基础教育缺乏统一性制度规范标准,加之传统教育中根深蒂固的功利性观念,以至于呈现出影视基础教育失衡的症候。
我国当代影视基础教育生态失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我国影视基础教育中,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欠缺,融会贯通能力较我国当代影视基础教育生态失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我国影视基础教育中,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欠缺,融会贯通能力较美能力而达到主体对客体的观照。而审美的发生却又是一种极为自由与个人的情感体验,说到底,审美的个性与自由是人才创造力形成的基础。而在我国普遍的现象是,学生即使完成了影视基础教育课业学习,仍对一部影片的好坏无从分辨。一则,学生无法对影视作品视觉美观做出高低判断。影视美学本质上来说是视听美学,电影、电视均是通过影视素材片段的剪辑合成一部影像作品。影像作品中画面的美丑、空间的调度、整体节奏的把控都是关系到影片美感成败的因素。而学生大多更偏向于关注情节故事,甚至是演员明星,却无法通过视听艺术的角度分析一部影片的美感所在。二则,学生无法对影视作品的人文美感做出判断。高度价值的人文内涵是一部经典影视作品的必要因素,也是使影视成为艺术的原因。赏析一部影片的人文美感,不仅需要通过系统的影视赏析课程训练,更多的是需要对影片反复地揣摩与分析。而当代中小学生很少去关注影片的人文价值,对其更具吸引力的是猎奇的题材或是精彩刺激的画面,因而较难去辨析一部影视作品的人文美感,也无法从其人文价值中获取升华自身人格与思想的艺术要素。
种种现状以显据力证影视基础教育改革与普及的紧迫性,更不吝说二十一世纪以来,影视产业作为艺术与信息的交叉产业,其高速发展的势态对人才的创造力不断提出新要求。教育与产业发展看似毫无关联,却是其追根溯源解锁良性产业链的关键性因素。
二、探源:“审美缺乏”与“专业杂糅”导致影视基础教育生态失衡
我国影视基础教育生态失衡,究其根源,主要是“审美缺乏”与“专业杂糅”所致。
“审美缺乏”作为造成我国影视基础教育生态失衡的一大根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重传统,轻艺术。在我国当代基础教育中,迫于升学压力,传统类学科占据强势地位。我国影视基础教育承袭了传统教育观念,功利性为先的原则标准、重视眼前的既得效果、忽略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导致影视基础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时常得不到校方重视,不少学校诸如此类的艺术类学科被迫沦为业余兴趣课程,频繁出现被其他学科占用课时、课程量减缩、放弃开设等窘况。浸泡在单一传统学科内为应试而学习的孩子,其创造力被抹杀于传统教育机制的成规,自我学习能力僵化,无法适应变革迅猛的当代经济文化环境。一旦走入社会,学无致用的尴尬境况屡见不鲜。其二,重理性,轻感性。著名美学家席勒提出“理性冲动” 和“感性冲动”。所谓完满人性或人性的理想境界,就是这两种冲动的和谐统一。而在我国传统中小学影视基础教育课程中,多数学校视播放电影为娱乐或浪费可学习时间的行为,因而仅注重教授学生生硬的影视理论,而忽略了对学生艺术感知能力的培养,导致即使完成所有基础课程后,仍无法判断影片质量的高低、无法将影视基础理论与具体影片相结合。殊不知,影视艺术作为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的集大成者,能够在有形与无形之中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感悟美的能力。《航拍中国》《走进和田》等一类影片,带领学生领略中国磅礴大地的无限生机与地域文化之博美;影片《冰血长津湖》《杜甫》呈现出来的爱国情怀、伟人精神亦能深刻影响学生的个性心理成长。
“专业杂糅”是造成我国当下影视基础教育生态失衡的另一根源。首先,从师资角度来看,在教学过程当中,时常有学校因师资紧缺,临时调配其他非专业课程教师承担影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任务,如此教师仅能凭借自身感悟和经历加以授课,缺乏专业知识素养和学理深度。另外,大多数师资缺乏统一的影视教育教师专业培训,并没有一套针对培养学生影视美感的教学方式,致使其无法很好地发挥影视的美育功能,更别说带领学生感悟影片的人文价值。学生在影视基础课程中,无法完成影视知识框架体系的建立与影视审美观的完善,最终,从供给到受众,都呈现出影视审美水平较低、影视产品质量过劣等现象,致使我国以影视产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同样陷入僵局。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根本力量。电影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自觉肩负起相应的文化责任和时代使命”。[3]影视基础教育的不完善,成为影视文化产业担负国家文化责任与时代使命的阻力。其次,从教材编排和课程设置来看,在推行了多年影视基础教育的欧洲,从小学到高中都秉承明确的阶段性目标,由表及里使学生渐进感悟影视艺术,并制定有统一的教材标准与授课目标。而我国影视基础教育推行较晚,缺乏完善可行的规章制度和统一的教材,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交流缺位,每门学科都企图以一本单薄的教材囊括所有知识点,这样往往造成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只管纸上谈兵、学生最后也闭门造车的局面。
因此,当今我国影视基础教育需溯源究本破解“审美缺乏”与“专业杂糅”难题,继以制度改革与体系优化完善当代影视基础教育体制结构,从而承担起教育责任与时代使命。
三、出路:以“艺”“术”融通构筑影视基础教育新生态
在“艺”“术”融通的指导原则下,如何突破“审美缺乏”与“专业杂糅” 的瓶颈,构筑影视基础教育新生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在师资强化上,实现“影视专业审美素质”与“基础教育教学技巧”并重;在课程设置上,实现“鉴赏”与“创作”并举;在作育学生上,实现“审美感知”与“技能技巧”并进。这是解决当下影视基础教育困境的出路,也是我国影视基础教育改革从现实向理想的推进,更是文化大国崛起的人本精神映现。(www.xing528.com)
(1)强化师资:“影视专业审美素质”与“基础教育教学技巧”并重。影视基础教育人才的缺位,直接导致大多数中小学因师资缺乏而无法开设影视基础教育课程。我国高等教育院校亟须开设影视基础教育相关专业,为中小学储备师资力量。高等院校对影视基础教育人才的培养,应以新时代教师素质为要求,实行“艺”与“术”融通,即将“影视专业审美素质” 与“基础教育教学技巧”并重,并根据实际教育需要,把电影放映、电影理论、电影鉴赏、电影创作等专业知识纳入教师培训内容体系,以提高专职教师的审美能力与专业素养。此外,还可邀请影视教育专家,通过建立学校影视教育工作室、开展电影主题讲座、举办电影沙龙等形式,讲授电影知识,传播电影文化,提高教师开展影视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优化教师资源,为我国中小学影视基础教育架构人才输送渠道,造就一批能够肩负时代使命的影视美育工作者。2019 年 7 月 20 日至 22 日,全国首届“中小学影视教育师资人才培养项目”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开启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师资人才公益培训之先河,对于帮助各地区中小学建立适合区域特色的影视教育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从而带动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2)巧设课程:“鉴赏”与“创作”并举。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中与影视相关的教育,往往易形成两种趋势。一是由于影视艺术相较于其他传统学科而言是比较年轻的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基本还处于摸索和形成的阶段。故而有些高校将影视相关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纯粹的影视鉴赏或是简单的影视放映上。更有甚者,还会播放与课程教学毫不相关的影片。这样一来,影视专业课程沦为了影视欣赏课或影视娱乐课,课程设置流于形式。二是仅开设为影视从业所服务的专业技能课程,这种趋势让影视专业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毕业出来仍难以满足社会高标准、多元化的人才需求。“高校美育应肩负责任,我们应为社会培育较高审美鉴赏能力的观众、受众和艺术消费者。”[4]因此,影视基础教育需实行“艺”与“术” 融通,将“鉴赏”与“创作”并举,让学生既有良好的影视审美感知,又具备专业实操能力。具体对中小学影视教育而言,一是要严格对教学影片遴选的把控。我国影视产业发展迅猛,一些管控问题同样伴随而来,涌现出的影片绝非部部都适宜青少年观看。在遴选教学影片时,需注重影片的思想性、艺术性,能弘扬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以视听美感抵达人文意图。此外,还需注意到我国影视基础教育跨时长,涵盖中小学所有阶段,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与领悟能力的不同,影视基础教育需分阶段完成。诸如《一个都不能少》《音乐之声》《阿甘正传》等情节简单明了、主题辉映人性关怀的影片,适宜影视基础教育中的低年级课程纳入;而类似《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偷自行车的人》等影片,则需经过一定阶段的学习与积累,拥有一定审美领悟能力与审美辨析能力后才宜着手学习,以美学的阶段性渐进原则来设置课程、筛选影片。二是要培养专业的影视相关技能人才。在影视基础理论普及的基础上,加以相关技能训练,如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开设电影表演、电影配音、电影剪辑等技能实操课程,积极开展影视节、优秀作品展映等校园影视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影视氛围,让学生在演电影、拍电影的过程中深化影视基础理论知识。
(3)作育学生:“审美感知”与“技能技巧”并进。由社会与学校联动为影视基础教育所做出的努力,最终还需学生自身加以体悟,以期达到良好的美育内化效应。在“艺”“术”融通的原则下,学生需要在增强审美感知的前提下,追求更高的技能技巧;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又反哺审美感知能力。以此来形成良好的循环,从而达成“审美感知”与“技能技巧” 之间的平衡。首先,学生提高审美感知力,一方面,需要自觉抵制低俗影视文化,适当削弱综艺等纯娱乐影视文化。在视觉文化中,我们越来越依赖图像的传播。图像以传统媒介不具备的优点充斥着我们的视听感官,我们陷入影像的洪流,被图像所裹挟,各种影像媒体、网络媒体,正铺天盖地地冲击着我们的生活、思维和追求。要学会辨别影片质量的优质与低劣,选择能够传达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综合素质的优秀影片。另一方面,自觉树立审美感知意识,增强审美认知和理解能力。审美理解能力是审美能力中更进一步的能力结构,它需要一定的知识结构、文化修养作为基础。影视作品的展播把受众带进一个特殊的规定情景——影视屏幕前,受众在这个规定情景中去了解和感知电影的艺术成分,如蒙太奇、长镜头、声音、色彩、节奏等。自觉树立审美感知意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感知和理解影视创作者的创作意图,提升审美感悟能力。其次,在追求技能技巧的同时,不应急于求成和一味求多。应该在精修和精通一门专业的基础上,有秩序、有规律地融合吸收其他学科加以融会贯通。
如何使教育培育社会真正所需的人才?这一命题只能在不断的制度的改革与体系的完善中寻找。我国当代影视基础教育的推广和普及,是解决这一命题的关键一环。当代影视基础教育是通过影视美育使人成之为人,因而影视美育的意义绝不止于技能的教授,更应以“审美”溯源人本精神,以“立美”凝聚社会力量,推进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从现实向理想迈进。因此,当今影视基础教育改革中应坚持“艺”“术”融通原则,加强对人才审美、立美能力的培养,在提升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与审美辨识能力的基础上贯以技能,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让“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成为目的本身”[5],才是影视基础教育真正的旨归。
参考文献:
[1]周星,吕艺生 . 国民素质教育要有“大艺术观”——吕艺生、周星关于艺术教育的对话[J]. 艺术教育,2019(5):8-13.
[2]胡智锋,邓文卿 . 站在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角度重新审视高校美育[J]. 中国高等教育,2017(7):11-13.
[3]饶曙光 . 以文化自信提升中国电影的思想价值[J]. 人民论坛, 2019(18):124-125.
[4]王志敏,陆嘉宁.中国影视专业教育现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2.
[5]马克思,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86.
[1]周星,吕艺生. 国民素质教育要有“大艺术观”——吕艺生、周星关于艺术教育的对话[J]. 艺术教育,2019(5):8-13.
[2]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 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教基〔2018〕24 号[EB/OL].(2018-12-1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812/t20181224_364519.html.
[3]饶曙光. 以文化自信提升中国电影的思想价值[J]. 人民论坛,2019(18):124-125.
[4]胡智锋,邓文卿. 站在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角度重新审视高校美育[J]. 中国高等教育,2017(7):11-13.
[5]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上[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8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