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影视教育的重要价值及意义

中小学影视教育的重要价值及意义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如此社会文化语境,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考辨中小学影视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1936 年是中国多事多难的一年,中国电影教育为救亡而诞生。

中小学影视教育的重要价值及意义

聂楠 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摘要】从来没有一个时代的人们像今天的我们这样,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影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影视艺术教育拥有最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对推动民族文化建设、繁荣民族文化事业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面对如此社会文化语境,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考辨中小学影视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20 世纪 90 年代初,国家就已非常重视对青少年的影视教育,发挥优秀影视作品的育人功能,30 年来制定了多项政策措施予以推动,很多学校开始设置影视鉴赏课程,组织学生观影,营造影视教育的校园氛围,学校的影视教育已然成为优秀学校的标志之一。中小学影视教育是拓宽与深化影视教育改革空间的当务之急,也是培养中小学影视教育人才的动力,进一步廓清思路,端正态度,明确发展路向,把中小学影视教育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关键词】中小学影视教育 校园教育实践 意义 教育改革

一、中国影视教育历史概述

电影在中华民族的近现代历史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在中国电影发展的进程中,早期的电影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产生着影响。中国的电影教育在创办之初就与法国、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英国发达国家不同。法国人认为电影是一门艺术,他们创办电影教育的目的就是更好地研究、传播、强调“电影是一门艺术”的理念,以及造就各式各样的电影艺术家。美国人认为电影是一门产业,是一种高效的教育手段与教育利器,是在全球传播美国理念和维护美国经济利益的好方法、好手段,因此美国人办电影教育,目的在于更好地研究、传播这一观念并为美国造就高水平的电影产业大军,以及培养电影教育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教师和教授,及各级各军兵种的军事教官及指挥员。二战中,美国摄制了数量惊人的各军兵种的军事训练片和军工技术工人的训练片,这些影片的大量投入使用,大大加速了美军飞行员雷达操作员、舰船各技术岗位操作员、各级各军兵种下级指挥员的培训速度与培训质量,大大加速了美空军各种战机的组装速度,为美国取得二战的最后胜利建立了不朽功勋,因此,美国的电影教育观念,在二战中大大地开花结果,对二战后的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做出独特的贡献。

1931 年,中国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迅速占领我国东北全境,从 1931年到 1936 年,日本人侵略我国国土已过百万平方公里。面对“亡国灭种” 的关头,救亡成了当时全中国人的头等大事,中国的学界,是救亡运动中最热烈的群体之一,学界代表蔡元培讲:“欲救亡必知国情于先,欲知国情必调查国情于先,你写了书,出版了报纸刊物,可 90%的同胞是文盲……”面对当时中国 90%的文盲同胞,能够唤起民众并使全民族参与救亡、抗战的最好办法当然不是借助文字,电影与播音便成了首选。要让更多的人会用电影在“唤起民众群起救亡”的战线上发挥作用,除了大办电影教育别无他法,中国共产党党员郭有守联合 90 位大学校长、学界泰斗、国府高官、重要电影家,共同于 1932 年发动规模空前的“教育电影运动”,此运动推进到 1936 年 3 月 25 日,《国难教育方案》正式出台。方案明确提出,把电影教育和播音教育列为“国策”。1936 年是中国多事多难的一年,中国电影教育为救亡而诞生。

二、影视教育模式分析

目前国际上影视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即专业教育模式与通识教育模

式,也就是“苏联模式”与“美国模式”,国内的专业影视院校基本上属于前一种模式,主要围绕拍、剪、编专业核心来安排教学课程,而美国的影视院校基本上属于后一种模式,以跨专业知识的学习为基础,各种通识课程学习阶段结束后再细分专业,学生的素质比较全面。当人类历史行进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时,就有学者预言“21 世纪将是影像时代”,这一预言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从触目皆是的街头图像,到数字电影,从以报纸为代表的平面媒体高密度地刊登电影、电视剧的投拍消息,到对影视作品和影视人物进行全方位报道,处处都与影像密不可分,今天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影像视觉时代中。究竟为什么影视在当今能作为最重要的传播媒介全面进入我们的生活,一方面是因为电影电视语言是一种超时空限制的视听综合性语言形式,它自觉地吸收整合了文学、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的优势和长处,创造出一种崭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作为一个由二维画面、三维深度幻觉、时间维度再加上声音元素构成的多维时空的声画结合的视听语言体系,影视比文学、音乐等时间艺术多了立体、多维的空间,比美术雕塑建筑等空间艺术多了时间的流程。就具体的表达形式看,影视图像能够从形、声、光、色各个角度,全方位逼真而又动态地再现社会生活和自然景观、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生百态,它以时间与空间、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综合性,勾连并激活人类社会所有的生活经验,包容了人类的一切交流手段。另一方面,具有平民性、视觉的直观性和瞬间即逝的短暂与炫目特征的电影尤其是电视,从一开始就是最大众的艺术形态,就是一种最普遍、最便捷、最有号召力的魅力无限的大众文化媒介,在电影诞生以前,还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能如此地走近大众,与大众一起狂欢,将艺术彻底地大众化、通俗化、商业化。时至今日,影像甚至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表征,成为一种潜移默化地影响、改变、形构着我们日常工作、交往、休息、娱乐以至内在心理世界的活动方式的表征,其蓬勃发展的势头一浪高过一浪。无论是影片的生产与制作,还是其推介营销方式,或是观众接受的方式和心理呼应以及影视后产品的开发等方面,都在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

三、影视教育若干问题分析(www.xing528.com)

面对这种社会文化语境,我们应该也必须充分认识和考辨中小学影视艺术教育的重要价值和积极意义以及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以求进一步廓清思路,端正态度,明确发展路向,把中小学影视艺术教育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第一,影视教育拥有最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对推动民族文化建设、繁荣民族文化事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从影视传播的文化背景看,影视艺术凭借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传播最广泛、发展最迅猛的一种现代艺术传媒方式。它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无所不包,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打破了地域、民族、文化和职业等所有的界限,使所有人同享一个银幕。而三维动画、网络视频等新技术的运用,创造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屏幕空间,给观众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彩的想象余地,从而也就调动起了更为高涨的收视热情。影视具有如此之大的覆盖率和号召力,观众无论文化程度、年龄大小,都可以通过电影电视的声音和图像与文化接触,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和熏陶,因此,影视传播拥有了世界上最多的观众。正如乔治·格伯纳博士所说:“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现象,如此众多的不同种族的人从幼儿园到疗养院,从贫民区到高楼大厦,他们都在享有共同的文化传统中的信息和图像,而且那些被编出来的故事尽管未经证实,却都深入人心。”通过影视传播,文化真正走向大众,也因此,作为最具有文化建设意义和宽广发展前途的专业学科,影视教育应积极参与到当代中国文化的构建之中,通过普及和提高影视文化知识,提高全民族的整体文化水平。

我们说影视教育之所以对中华民族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因为通过影像进行文化传播较之一切纸质传播媒介更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文化信息,主要是通过影视传媒得以传播的,它们不仅表达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内容,而且在传播中,通过对一定的社会规范、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意识的肯定和否定,赋予其一定的文化意义,并对社会文化和民众的精神面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影视创作无论是对历史溯源,还是对未来前瞻,无论是对社会的描写反映,还是对人性的审视考辨,大至宇宙星河,小至微末介子,无不力求在包罗万象的屏幕时空里渗透或灌注当代文化观念,以诠释当下时代特定文化的思想内涵,促进人性向真善美境界的提升和完善。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能提高一个人、一群人甚至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程度,使广大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心灵的洗礼,树立健康的、积极的价值尺度和审美标准,而摒弃病态的、落后的审美趣味。反之,思想立意不良的影视作品对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误导作用不可小觑,当前从各个渠道反馈来的青少年因受到暴力、色情影像画面诱导而走向犯罪的信息,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鉴于此,如何充分认识和重视影视艺术的思想教育和精神引导功能,致力于提高大众文化的思想性和文化品位,有效引领影视文化向雅俗共赏的方向发展,走雅俗结合的路子,就成为影视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一方面,影视教育必须坚守高举人文关怀旗帜的精英文化立场,坚守对创建有助于人性向真善美境界提升的高雅文化的追求;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影视艺术的特质和大众的审美需求,在追求从影视的内容上强化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和高尚审美情趣的同时,从形式上努力向大众靠近,选择大众喜闻乐见的雅俗结合的艺术手法,逐步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改变世俗的欣赏习惯,日渐普及高雅文化。

第二,影视是对青少年影响较大的一种媒介,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使思想剧情化,影视作为对人类精神幼年时期教育的最好方式,比其他方法更容易为儿童所接受和理解。随着国内影视行业的迅猛发展,影视已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并且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电视、手机建构成多屏环境,已经笼罩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像已成为司空见惯并且不可逃避的信息符号,当青少年周围被媒介围绕,影像对其的影响自然愈加广泛深刻。青少年处于形塑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成长时期,日常行为、认识方式、观念意识无一不受到影视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会不自觉地在生活中对影视故事加以想象,对现实生活予以期待,影片中明星的言谈举止和呈现的生活趣味,会让学生不假思索地崇拜与模仿。更容易被忽视的是,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接触各种各样的影视作品,而学校和社会提供的有限的认知储备实际上无法满足他们对应对影视作品所必需的辨识能力的需求,他们只能凭借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累积,自发地对其所接触到的影视作品进行认知、理解和吸收,因此往往处于“直观而被动接收”的境况。很大程度上,他们对于信息的获取,是来源于大众媒介的信息推广,而影讯的传播除了院线发布会,还有娱乐明星的新闻吸引粉丝流量。学生对于各种题材电影几乎是全盘接收,这种看起来自由多元,实则是自发放任式的接收电影的方式,使学生更容易被表象的绚丽浮华所捕获,更多地关注电影的娱乐性和刺激性,在缺少正确引导下,电影的丰富价值被忽略。

第三,中小学影视艺术教育是拓宽和深化影视教育改革空间的当务之急,也是培养社会急需的中小学影视教育人才的动力,是提升中小学生学习影视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够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作为文化商品的影视产品具有的“多重属性”,了解其基本特征、掌握其基本规律,积极推动影视艺术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一方面,影像艺术的确具有普遍的意识形态性,在任何一个国家影视作品都是一种重要的民族思想文化的宣传载体,都在自觉承载着本国、本民族的文化政策谋略,因为任何影片都离不开对形象主体生活方式、行为规则的描绘和评价,所以,它就必然反映出现实人性中的某种价值观、某种思想意识、某种道德趋向和某种意义指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代表人物,法国学者阿尔都塞、希腊学者尼克斯,纷纷强调电影作为一种表达手段,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无论就电影的生产机制、电影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以及电影的基本装置而言,都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电影既受制于国家意识形态机器,又在生产这种意识形态。电影本身就是一种有别于强制性国家机器的意识形态机器[1]。所以,开拓电影文化的市场实质上都带着超经济的政治意义,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认为,人性既受来自“感性冲动”,即来自自然必然性方面强加给人的物质性的限制,也受来自“理性冲动”,即来自精神必然性方面强加给人的意志性的限制。

结语

我们还特别需要引导学生注意区分文学与电影的本质性区别,众所周知,文学与影视作品的相似性有很多,如它们都是时间艺术,都是在时间的流动中叙述故事、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它们都以叙事与抒情为两大手段,都常用戏剧化冲突的方式来叙事。但是,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更是非常明显的。美国电影理论家乔治·普鲁斯东对此考辨得十分清晰:“小说与电影像两条相交叉的直线,在某一点上重合,然后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在交叉的那一点上,小说和电影几乎没有区别,可是当两条线分开后,它们就不仅不能彼此转换,而且失去了一切相似之点。”文学与影视的最大区别主要体现在各自的叙述语言上,即文学的语言是文字,而影视的语言是影像。文字是静态的,并且是一种线性阅读,它与艺术形象是间接的关系,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需要读者强大想象力的发挥,语言符号刺激着读者的大脑,读者迅速地把语言词汇化为一个个心理表象,并进行积极的分解和重组,从而形成新的表象,在脑海中形成一种形象感,关于这一点,相信许多人都深有同感。通过引导中小学生观影进而引导学生廓清影视艺术的本质,正是影视艺术教育所要承担的职责。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和把握了影视艺术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才能积极推动影视艺术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才能顺利实现影视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1]阿图塞. 列宁和哲学[M]. 杜章智,译. 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