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追求真善美,培养艺术情感

追求真善美,培养艺术情感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艺术想象为人类认知的前提,影视教育在这个前提下坚持以情施教,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以艺术想象为手段,最终达到艺术情感的升华。对于情感教育,中国式的较复杂,而国际式的则是简单的真善美,只因我们的电影中存在的大多数情感关系较为复杂,所以在未来的情感教育当中我们可以着重培养孩子去追寻简单的真善美。

追求真善美,培养艺术情感

——艺术情感和想象在中小学影视教育中的重要性

刘爽 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摘要】中小学影视教育力求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以及树立健康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艺术想象为人类认知的前提,影视教育在这个前提下坚持以情施教,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以艺术想象为手段,最终达到艺术情感的升华。

【关键词】艺术想象 艺术情感 手段 升华

电影的发展历程当中,从默片有声电影,从单镜头到蒙太奇,从简单的场景到复杂的叙事,电影在短短几十年里,经历了一条复杂而变幻的路程。实际上电影曾经经历了一场劫难,1960 年电视欧美国家普及,人们发现了一种既不用花钱、足不出户又能消磨时光的观看方式,热衷异常。1983 年随着春节联欢晚会在中国的诞生,电视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国家庭当中,电影被大众抛诸脑后,经历了一场地位急剧下降的浩劫,甚至有人预言电影将死。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中国电影全年票房只有不到 5 亿元人民币

大难必改!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世界电影绝地反击,在其后的时间里摸索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包括图像、声音系统、形式内容等多方面观感的改进,其中在内容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片” 的产生。

一、艺术想象为人类认知的前提

大制作电影的产生基于对生活的认识并抒发想象,中国电影当中的艺术想象比较匮乏,早期电视作品《西游记》《封神榜》直至今日,仍有不同的导演进行着各种不同的改编。美国电影在艺术想象方面一马当先,比如,人类的第一部太空电影《月球旅行记》,在这部电影中我们会发现太空舱的一些场景和后来的科学发展有些地方惊人地相似,这绝对不是巧合,而是所有的艺术想象都是在已知存在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联想,所以它符合后来的实际情况也无可厚非,所以说艺术想象在很大程度上会是人类认知的前提。

艺术美学上讨论,电影审美上的一个改变,就是艺术创作想象的极致化,就今天的电影体裁而言,即使是写实电影,也是在现实生活中很难遇到的情节。完全还原现实生活中的流水账,大家一定不会产生消费行为,这个极致化,是电影一定要提供生活中其他媒介不能给予的东西,人们才会买账,花钱去观看。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必须是基于生活素材的联想,这种想象又必须是极致的。在现今电影市场上主要有几种电影体裁的想象:历史想象、未来想象、科学想象、奇幻想象和神幻想象。当代电影对想象力的要求非常高,这个极致化要求电影要在一小时到两小时之内把一个复杂的故事描述清楚,这就要求电影团队在艺术想象上能够达成高度共识。

二、影视教育正是坚持以情施教,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育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对于情感教育,中国式的较复杂,而国际式的则是简单的真善美,只因我们的电影中存在的大多数情感关系较为复杂,所以在未来的情感教育当中我们可以着重培养孩子去追寻简单的真善美。比如,曾经看过一部短片,讲述的是一个孩子家境贫穷,每天都要带着空饭盒去学校上课,中午同学们一起吃饭的时候他总是去外面喝自来水充饥,有一天喝水回来后发现饭盒变沉了,打开一看满满的一盒菜,同学们各自忙着吃自己的饭,孩子会心地笑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小故事,孩子看后会知晓,原来善良是一种这么可贵的品质,可以给别人带来这样的温暖,原来对别人的爱可以有这种保护自尊的表达方式,这就是情感教育的目的。影视教育正是坚持以情施教,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

极致想象的源头还是生活,影视的基础仍然是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在中小学生文化课之余,影视能充分发挥其强大的娱乐功能,并且能通过影视的多维视野,让学生学习到多方面的立体的教育内容,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情感教育,这是文化教育远远不能做完全的。

影视艺术教育把情感主要分为几大类:美学美感、真理正义感和道德感。

(一)美学美感

美学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一些客观事物做出评价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在影视文化中体现在外形塑造、色彩浓淡、故事发展节奏等方面,通过一些感官审美的培养,让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审美标准,在感知的过程当中更好地发现美,达到创造美的终极目标。以中国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为例,最吸引我们的要属整个电影的明亮色彩和丰富的想象力,它通过唯美的画面、扣人心弦音乐,描画出大自然调色板。美丽的事物总是能给予我们愉悦的心情,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对将来的美好期许,这就是审美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真理正义感

人之初,性本善。人们的真理正义感不是后天别人给予的,而是在一些生活活动中被挖掘出来的。所以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整理为,影视教育中的真理正义感是指在影视活动过程中,认识、探索和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电影《东京审判》讲述了 1946 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战犯的历史,以梅汝璈为首的中国法官在大国强权的压迫下,突破重重阻力,最终七个日本战犯被判处绞刑,这是爱国主义真理正义感的范片。

但现今社会的情感需求已经不满足于单一的具有正义情感导向的人物,我们越来越发现各大导演塑造出来的人物都是双面的,当然这也符合当下人无完人的实际情况。

例如电影《我不是药神》。主人公以一个负面形象出现,逐渐变成了一个不图钱财甚至甘愿自掏腰包救人的英雄形象,受所有人敬仰。实际上这也是每个人自我救赎的过程,学生首先从一个市井小人物出发,点点感悟,慢慢升华,真理正义感凸显,形成更高层次的价值观。

(三)道德感

道德感是人们用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进行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一种情感体验。它是基于人类原始情感之上的更高级的情感,有很强大的社会属性。让更多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电影出现在屏幕中,得到学生越来越强的认同感,产生道德文化的共鸣,从而得到心灵的道德归属感和安全感,树立健全自信的人格。(www.xing528.com)

影视教育的道德感培养在教育过程中极为重要,它能让一些正确的道德观念根植于学生的内心中,继而开花结果,外化成道德行为,从而实现德育目的。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里,辛德勒最后向德军军官开出了 1200 人的名单,倾家荡产买下了这些人的生命,拯救生命,拯救世界,这是一种崇高的道德观。

热门喜剧动作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一上映就获得几十亿元的高票房,它以人性善和恶为起源,对于善恶没有具体清晰的打倒与被打倒的界限,结尾善恶融合为一体,统一对抗大恶,这种道德的标杆虽然复杂,但最终宣扬了一种“解决内部矛盾,一致抵制外部矛盾” 的更高层面的道德观,对于初中以上,有辨别能力的学生比较适合。

三、影视教育要以艺术想象为手段,最终达到艺术情感的升华

若干年前一个名叫苏泽兰的美国人发明了头戴式虚拟现实系统,为电影的发展插上了数字化的翅膀,直至今日纵观世界影视市场,数字影视占影视作品的一大半,数字技术虚拟了想象出来的画面、声音,使影视作品高度逼真。《星球大战》是一个开始,第一次数字制作场景,第一次数字塑造角色,第一次用电脑成功地模拟了人类的皮肤。在 2009 年卡梅隆的《阿凡达》里,只有四分之一的镜头是在摄影棚里拍摄的,其他部分由数字电脑完成,包括虚拟世界的创造和角色表演的捕捉。2011 年上映的《雨果》,奥斯卡授予其“最佳视觉效果奖”,称其“在技术上对视觉效果行业有突出贡献和启发性的意义”。这部耗资 1.7 亿美元打造的电影,在电影特效史上被称为一封“立体情书”,影片把主人公雨果的梦境变成了现实,是艺术想象中的“想象”。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这段描述形象地向人们反映了想象和联想作为人们的重要思想活动在艺术领域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优秀的影视作品题材一定不是对现实生活原封不动地照搬,它一定是生活中很难遇到的情节,要极致震撼,这就需要我们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以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同样,在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的教育过程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课程就是想象力的训练,是表演培养体系“七力四感”的其中一个“力”的训练,它要求表演者在遵循原有角色内外部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角色升华的想象,以力求角色的饱满。

人物情感一直是表演艺术中人物塑造的基础和核心,如果说把影视教育比作一幅画的话,情感教育就是画作的颜料,而艺术想象则是让画作立体的手段。影视教育中使用情感教育把各种感观感受、情感和理性分析结合起来,描述着各种真善美,解释各种美的现象,通过思维流动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想象力的教育发展的推动力主要表现在想象力的发挥上,影视教育是一种心灵活动,它表现出来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想象的世界,反映的是现实世界,因而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把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产生共鸣。

英国新黑格尔主义哲学家历史学、美学家罗宾·乔治·科林伍德的“艺术是想象的情感表现”之理论认为,想象基于自由,是有意识且自觉的体验,推演出艺术也是自由、自觉,且不具有目的并有意识的体验。[1]故而,艺术在于表现情感,如此,将唤起情感、暴露情感与表现情感对立。换言之,想象是情感表现之一,利用艺术想象这一手段达到一种情感表达,这个理念把艺术想象和艺术情感融合在一起

科林伍德在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中,曾对想象与情感做了详细论证。

(一)艺术情感的非目的性

艺术是计划性的生成结果的一门科学,它的结果更具想象力,思维扩散的表现在艺术创作上尤其重要。在此基础上,科林伍德认为艺术是个体情感介入想象性经验活动中进行表现,使艺术的体现具有实际的现实意义。但无论怎样表现,都是情感表达的一种,因此,创作者并不会提前规划此次创作如何表现艺术情感。

(二)艺术情感的选择性

真正的艺术是在作品中表达艺术情感,个人情感会无意识地参与其中。创作者不会有意识地取舍哪部分情感表达,只会在自己原有的意识形态下,无意识地对情感表达进行艺术加工。

科林伍德认为,在艺术创作当中,情感的表现仍存在一定的选择性活动,其情感不会存在于创作之前,只会在过程中突然发生。

(三)艺术想象的非虚拟性

艺术想象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艺术情感进行收集、积累、变化、升华、总结而最终形成的一种艺术形态。艺术想象并不是被完全虚拟的,是基于现实的创作。

科林伍德还表示,真正的艺术只存在于创作者的思维构造中,依据其生活体验,结合当时的情感想象不断完善,不断进化完成。在重构的过程当中,人们在欣赏创作对象的同时进行有选择的理解,依据每个人的意愿进行欣赏体验,传递到大脑的信息不断修改、构建,直到满足体验,当中必然存在暗示或虚拟。

一部电影如果能达到一定的情感逻辑水平,进行艺术想象的加工,那么它一定是一部较好的影片。就像前面提到的带空饭盒上学的孩子的短片,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片段,它的每个细节未必会真实存在,但正是在这种艺术想象的手法下,最终完成了一种艺术情感的表达,这种艺术情感让学生领会到在尊重前提下的善良,让他们知道善良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品质,原来善良的帮助是可以以这种方式来表达的,大爱的温暖、满满的正能量能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总之,艺术情感和想象相辅相成,艺术想象作为艺术处理的手段,完成一次艺术情感的深究和表达。这正印证了影视艺术表现的独特性,任何两部作品都不可能雷同,每个创作者会无意识地把个人性状和个人意识表达于作品当中,通过独特个人意识形态下的艺术想象,达到带有个人色彩的情感表达。所以我们在中小学影视教育进行中必须为同学们做好守门人,用科学手段辨别真正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作品,以及细分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心理特征的作品,但也要坚决杜绝“You’re dangerous”这种以偏概全的思想理论,让孩子在科学健康的艺术环境下如沐春风。

[1]谢玮.“情感与想象”的艺术审美之维——科林伍德表现主义美学的本质观[J].美术观察,2018(3):126-1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