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马来西亚经济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马来西亚现在处于“中等收入陷阱”。据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年),“中等收入陷阱”指一个经济体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过程中,既不能重复又难以摆脱以往由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的发展模式,很容易出现经济增长停滞和徘徊,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万美元。表现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人力资本积累缓慢、产业升级艰难、金融体系脆弱等一系列问题,而持续增长动力不足和社会矛盾加剧,导致经济增长放缓。国际公认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大多数东亚国家和拉美国家都处于“中等收入陷阱”,而马来西亚就是东南亚地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57]
马来西亚“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增速放缓,2001—2009年经济增长速度为6%左右,2010年是经济发展最好的一年,但好景不长,随后经济增速仍为5%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在2011年才突破1万美元,并逐年缓慢增长,但马来西亚尚未突破“全球高收入边界线”,还未进入高收入国家。二是收入分配不合理,贫富分化加剧。据世界银行统计,马来西亚最高20%人群所占收入份额,2004年是51.4%,最低20%人群占有的收入份额,2004年是4.7%,2009年是4.6%。[58]2000年以来马来西亚基尼系数一直维持在0.46,2010年为0.44,属于严重贫富分化国家。由于低收入人群过多及消费不足,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拖缓了经济增长。三是产业升级缓慢,初级产品加工、低技术和劳力密集型产业仍占据主导地位,而高技术和知识型产业尚未占据重要地位。马来西亚经济增长属于“量”的扩大,即高投入型增长和高债务型增长,而不是技术型增长,所以未能出现“质”变,即经济转型。“高投入型是依靠投入大量人力、物资、资本、能源等来驱动增长”,该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为马来西亚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但随着人力、土地、资源成本的增加,高投入型必须向高技术、低劳力型升级,否则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59]
马来西亚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面临两个主要困境。一个困境是高科技人力资源短缺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马来西亚科技人才短缺,据世界银行数据,2002年马来西亚每100万人中从事科研开发的技术人员为57人,而日本是531人,韩国是501人;到2012年,马来西亚100万人中从事科研开发的技术人员增长到163人,而韩国增长到1,163人,日本是518人。[60]据2010年人口普查,马来西亚劳动力中,高级技术人员只占28%,其余72%大多是半技术人员和非技术人员,他们中最高的教育程度只达高中水平。马来西亚人才短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尤其是不平等的族群政策使得华人高科技人才移居国外者更多,在新加坡工作和定居的马来西亚人当中,华人占88%。马来西亚学者杨有为认为,马来西亚人,特别是华人向海外发展有两大原因:一是为了开创更好的个人事业;二是因为国外的竞争环境较公平和自由,马来西亚已流失150万人。[61]与此同时,马来西亚用于科研的支出极少,2002年马来西亚科研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仅为0.65%,而日本占3.12%,韩国占2.27%;2012年马来西亚科研支出比重提高到1.13%,而韩国提高到4.03%,日本为3.34%。[62]众所周知,日本和韩国是经济转型最成功的国家,两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强,成功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反观马来西亚,尽管早就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但却未能提升人才竞争力,而是引进大量廉价外劳,延续了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高科技人才短缺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又制约了马来西亚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www.xing528.com)
另一个困境是马来西亚过于依赖外资和外贸,属于依附型增长。外来投资是马来西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其增加了资本积累,加快了企业设备的更新,引入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促进了马来西亚的工业化,所以吸引外资和促进对外贸易是马来西亚重要的发展战略。但是,对国际市场与外来投资的高度依赖,导致马来西亚的经济基础较为脆弱,易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就对马来西亚经济造成灾难性影响。而且,外资企业对马来西亚本国企业有一定的挤出效应,国内投资低迷,会使马来西亚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外来投资。可是,如果抑制外资流入,马来西亚经济增速就会放缓,经济转型更为困难。情况一直困扰着马来西亚,因此,如何能减少对外资的依附,又能积极加强本国经济活力,拉动内需和国内投资,是马来西亚今后经济发展的难题和关键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