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治演变:70-90年代的转折时期

政治演变:70-90年代的转折时期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选举结果不出所料,国民阵线大胜,共获得60.7%的选票和135个国会席位,其中巫统最多,有61席,马华公会为19席,伊斯兰党有14席,东马的砂拉越国阵和沙巴国阵分获15席和16席。还有一事值得一提,这一年行动党进军东马,在沙巴赢得两个州议席,在砂拉越建立支部,这是来自西马的政党首次立足东马。1981年马哈蒂尔担任总理,他是马来西亚最有影响的政治家之一。

政治演变:70-90年代的转折时期

1969年“5 · 13”事件之后,马来西亚政府进行权力和政党重组,建立了国民阵线,重新划分了选区,使之更有利于马来人,完成选举布局之后,政府宣布举行1974年大选。选举结果不出所料,国民阵线大胜,共获得60.7%的选票和135个国会席位,其中巫统最多,有61席,马华公会为19席,伊斯兰党有14席,东马的砂拉越国阵和沙巴国阵分获15席和16席。而反对党大败,只获得19席,其中民行党和砂拉越国民党分别获得9席,社正党1席,其他政党为0(参见表6-1)。

表6-1 马来西亚历次大选主要政党国会议席及得票率(1974—1995年)

注:(1)1974年大选,伊斯兰党属于国民阵线。
(2) 此表只列马来西亚主要政党,小党席位和得票率未列入。
数据来源:[马]王国璋:《马来西亚的族群政党政治(1955—1995年)》,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历次大选统计,笔者重新编排。

1978年大选,国民阵线仍然大胜,获得国会130议席,其中巫统70席,马华公会17席,东巴两州占36席。反对党只赢得24席,其中民行党为16席,刚从国阵退出的伊斯兰党只获5席。国阵的得票率较1974年大选略有下降,为57.2%(参见表6-1),这主要是因为政府1975年出台的《工业协调法》,其规定资本在10万元以上,工人在25人以上的企业需要申请准字,而且30%的股权董事会成员要保留给马来人,还要雇佣马来员工,对此华人社会一致反对。因为华人小企业众多,也多是家族经营,如果实施这个法令,对华人中小企业的发展是灭顶之灾。不少华人以投票给反对党民行党来表达不满,所以民行党的议席有所增加。此外,伊斯兰党退出国阵也分散了少部分马来人选票。还有一事值得一提,这一年行动党进军东马,在沙巴赢得两个州议席,在砂拉越建立支部,这是来自西马的政党首次立足东马。

1981年马哈蒂尔担任总理,他是马来西亚最有影响的政治家之一。马哈蒂尔于1925年出生在吉打州首府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家庭,早年在家乡读书,接受马来文和英文教育,后进入马来亚大学(现国立新加坡大学)医学系,于1953年毕业,获得医学士学位。同年,进入政府卫生部门工作,后投身政界,加入巫统。马哈蒂尔早年以激烈的马来种族主义言论著称,在其著作《马来人的困境》一书中,他提出马来人应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进行自身的社会革命,加强马来人的竞争力,这本书被政府查禁。“5 · 13”事件后他因要求东姑辞职而被开除出巫统,1972年他重新加入巫统,1976年担任马来西亚政府副总理教育部长,1981年任总理。

1982年大选在新总理效应下,国阵取得大胜,获得60.5%的选票,赢得国会132席,其中巫统70席,马华公会24席,东巴两州29席。而反对党只赢得22席,其中民行党9席,伊斯兰党5席(参见表6-1)。此次大选华人对国阵多有支持,主要是华人社会急需突破困境,董教总提出“三结合”的口号,谋求华人、华人执政党和华人反对党、华人社团的团结,并选择加入民政党参加选举,以图“打入国阵、纠正国阵”。而民行党反对这一口号,认为这是“三打一”,即董教总联合马华公会和民政党打击民行党,“由于董教总在华人社会中素有良好的道德形象,双方的论战造成部分华裔选民对民行党的反感”,[16]导致民行党在这次选举中所得席位少于上次大选。

20世纪80年代中期马来西亚经济衰退,尤其是1985年马来西亚经济增长出现前所未有的-1%,1986年经济增长仅为1%,[17]而1986年大选就是在这样糟糕的经济形势下举行,加上之前国阵爆出了多起贪污丑闻,如1983年的土著金融贷款丑闻[18],使得国阵在这次大选的得票率下降,得票率为55.8%,所得国会议席为148席,其中巫统为83席,马华公会为17席,印度人国大党6席,东马两州共36席。反对党共获29席,其中民行党24席,伊斯兰党只有1席(参见表6-1)。此次大选民行党表现不俗,从其得票率和议席来看,它已成为马来西亚第二大党(仅次于巫统),得票率超过马华公会、民政党和国大党的总和。它的竞选佳绩得利于下列因素:积极捍卫马六甲华人墓地保山;揭发土著金融贷款丑闻;华人对新经济政策不满;马华公会发生最激烈的党争[19]严重损害了形象,使更多华人愿意投票给民行党。

1986年大选之后,马来西亚发生两件大事,一是华校高职事件引发的茅草行动,二是巫统的分裂。

在新经济政策华人倍受压制的环境下,华文教育问题一直是华人社会最关注的议题。1987年8月教育部派遣不谙华文的教师担任华小校长、副校长等高职,引起华人社会的不满,担心这是当局要强制改变华小为国民小学的前奏,华人社会坚决反对这一安排,并采取集会和罢课等方式抗议,而马来人对此作出激烈反应,巫统中央还宣布11月1日要在吉隆坡的一个体育场召开50万人大会,以示马来人的团结,紧张气氛再度升级,族群冲突一触即发。政府以族群关系紧张危害国家安全为由,援引1960年内安法令,于10月27日进行了一次大逮捕,称为“茅草行动”(Operasi Lalang),总共逮捕了107名朝野政党领袖、华教人士、环保人士、社运人士以及宗教人士等等,包括华人和马来人(大部分是华人),禁止举行一切公共集会。同时,三家报纸——华文《星州日报》、英文《星报》(The Star)、马来文《祖国报》(Watan)被令停刊。茅草行动被认为是马来西亚民主历史上最黑暗的事件之一,对华人社会的冲击极大,导致华人社会对政府极度不满。(www.xing528.com)

同年,巫统发生激烈的权力斗争,在1987年4月举行的党选中,原巫统署理主席慕沙与拉沙里联手,公然挑战马哈蒂尔的党主席职位,构成巫统有史以来最激烈的党争。投票结果,拉沙里以718票对761票输给马哈蒂尔,相差仅43票。随后,拉沙里及其支持者退出内阁。6月25日,拉沙里的支持者,12名巫统党员到法庭起诉,声称党代表大会的代表中有78位来自没有注册的支部,也就是非法支部,这些非法支部对党选结果有重大影响。1988年2月4日马来西亚高等法院判决巫统为非法政党,举世皆惊,一个执政党竟然被判为非法政党!马哈蒂尔立即向社团注册官提出“新巫统”注册申请,获得批准,2月16日马哈蒂尔宣布“新巫统”成立,并于同一天在马华公会总会长林良实的主持下,国阵立即接纳“新巫统”为国阵成员党。[20]而拉沙里则于1989年6月另组“46精神党”,巫统正式分裂。

巫统分裂不能仅仅归结为个人恩怨,而是有更深刻的根源。在新经济政策下,巫统成员利用政治权力攫取财富,马来新兴资产阶级崛起,同时,党职等同于官职,占据党职,就等于拥有相应的政府职位,能保护和开拓自己及派系的经济利益。当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衰退,政府不能完全照顾到这些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时,巫统内部的派系纷争激烈起来,“马哈蒂尔、拉沙里或慕沙即使不为个人财富之累积,也要为各自集团的政、经资源而斗争,否则其政治生命即难以为继。” [21]当政治权力和商业利益遭遇经济衰退而无法平衡时,巫统的派系斗争激化,导致巫统分裂。

1990年大选就是在华人社会求变和巫统分裂的背景下举行,呈现出与以往大选不一样的景象:反对党推动建立两线制,对国阵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所谓两线制,是指国民阵线和反对党阵线,由华团民权委员会署理主席林晃升在民权会议上提出,他认为,马来西亚还未形成两党制,但现阶段可以建立反对党阵线,来制衡、甚至取代国民阵线,“只有当形成两个足以取代的阵线时,当权的一方,才会表现得比现在更加民主,更加开明,人民的意愿才会更加受到尊重。” [22]

在两个阵线理念的激励下,华人社会中的部分人(包括茅草运动中被捕的不少人士,如林晃升、柯嘉逊、李万千等)于1990年8月18日集体加入民行党,他们认为:“只有加强反对党,促成两线制,人民的权利和意愿才能得到伸张,我国的民主制度才具有真正的意义。”[23]同时,从巫统分裂出来的46精神党于1988年5月与伊斯兰党合作,组成“穆斯林团结阵线”,而后两个小党伊斯兰阵线、哈民党加入该阵线。民行党由于与伊斯兰党的理念差距太大,不愿加入“穆斯林团结阵线”,于是,46精神党与民行党、人民党、印度人进步阵线和马来西亚团结党于1990年10月组建“人民阵线”,以46精神党为桥梁,两个阵线组成松散的反对党联盟,提出“拯救马来西亚”的竞选宣言

1990年大选就是在“一个改朝换代的选择,拯救马来西亚”的口号下进行,国阵与反对党阵线的竞争非常激烈。选举前夕,沙巴原国阵成员沙团结党主席拜林突然宣布该党退出国阵,加入人民阵线,导致国阵阵脚大乱,马哈蒂尔总理称此举为“背后捅一刀”。大选结果,反对党获得49.1%的支持率,拥有57个国会议席,取得有史以来最好成绩,其中民行党20席,沙团结党14席,46精神党8席,伊斯兰党7席。尤其是伊斯兰党夺回吉兰丹州的执政权,被认为是这次大选的最大赢家。而国阵仍然获胜,获得51.9%的选票,拥有127个国会议席,继续控制三分之二以上议席,其中巫统71席,马华公会18席,民政党5席,国大党6席,砂拉越国阵21席,沙巴国阵6席(表6-1)。大选后,为了加强对东马的控制,巫统宣布在沙巴建立支部,以“惩罚叛徒”,马华公会也在东马建立支部,标志着国阵进军东马。

1990年大选被视为反对党最有力量、最有挑战性的一次选举,反对党阵线虽然竞选成绩较以往为好,但最终仍未能破除国阵掌握国会三分之二以上议席的神话。据分析家选后分析,1987年以后国家经济的恢复对国阵有利,它强调“稳定发展”,而反对党阵线所鼓吹的制衡和“改朝换代”,对选民来说可能意味着“动荡”和不确定。此外,1990年新经济政策已到期,政府在选前成立“国家经济咨询理事会”,由非政府组织和政党代表150人组成,检讨新经济政策的得失及未来的经济发展政策,“以舒缓非土著社会对1990年新经济政策届满后的不安全感,并塑造开明形象。” [24]同时,46精神党被指与团结党和行动党勾结,出卖穆斯林和马来人利益,一幅拉沙里头戴十字符号帽子的照片被国阵报纸刊登出来,指责其支持基督徒,背叛马来人,导致46精神党丧失不少马来人选票。

1991年马哈蒂尔总理提出“2020年宏愿”(Wawasan 2020),要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将马来西亚建成一个充分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具体目标:提高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7%;30年后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2,000美元。同年马来西亚政府以“新发展政策”取代新经济政策,目标是实现国家团结与经济的均衡发展,强调应该在“经济增长与平等分配”的原则上进行经济运营。新发展政策虽然没有改变马来人优先的实质,但更强调发展,对非土著的限制和压制有所放松,1990年后的几年马来西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每年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在8%以上,华人经济发展环境更好。同时,政府对华人文化的压制有所缓和,文教权利大大放宽,允许舞狮等中华传统文化表演,副总理安瓦尔还召开伊斯兰—儒家文化交流国际研讨会,以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还用毛笔写下“我们都是一家人”,这些被华人称为“小开放”的政策引来华人社会的好感。

而反对党阵线却已风光不再,政党各有算盘,貌合神离。伊斯兰党主政吉兰丹州后实行伊斯兰化政策,州议会还通过“伊斯兰刑法”,致使它与46精神党的关系紧张,败选的46精神党因为不能为党员提供商业机会和政治实惠,不少党员回归巫统。为加强马来人对该党的认同,拉沙里将党名改为“马来人46精神党”,更多提倡族群议题。民行党则坚决反对伊斯兰党的伊斯兰化政策,为与伊斯兰党彻底切割,民行党于1995年4月大选前夕宣布脱离人民阵线。

1995年大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举行,不出所料,国阵大胜,获得65%的选票,赢得国会162席,用马哈蒂尔的话说,这是独立以来国阵取得的最辉煌战绩,其中巫统81席,马华公会30席,民政和国大党各7席,砂拉越国阵26席,沙巴国阵11席。而反对党大败,民行党赢得9席,沙巴团结党8席,伊斯兰党7席,46精神党只有6席(参见表6-1)。此次选举结果表明46精神党没有多少发展的空间,第二年拉沙里率领该党党员重回巫统。

马哈蒂尔作为巫统主席、国阵主席和政府总理,其威望如日中天,达到顶点,他被誉为“马来西亚的工业化之父”,而国阵政权也被认为是不可挑战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