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党政治的竞争与撕裂:一种探索

政党政治的竞争与撕裂:一种探索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联盟的族群共存政策,遭到反对党的猛烈攻击。人民进步党在霹雳崛起,成为霹雳州第一大反对党,夺得4个国席和8个州议席,随后更夺得怡保市议会的执政权。印马对抗造成时局动荡,对大选产生影响,严重打击了反对党。反对党中,伊斯兰党夺得9席、社阵2席、人民进步党2席、人民行动党及民主联合党各1席,国家党一席未获。他们提出马来西亚不应该有任何单一社群或种族享有特别的地位、福利和利益。

政党政治的竞争与撕裂:一种探索

马来(西)亚的社会治理是以族群分享权力为基础,这个基础是联盟政府所订立的模式:三族共治。据1957年的人口普查马来人占49.8%,华人占37.1%,印度人占11.1%,其他族群占2%。[104]马来人与非马来人(即华人与印度人总和)的人口比例非常接近,相差不到1%。东姑政府要兼顾马来激进主义者和其他族群的诉求,还要在不牺牲他族利益的前提下推动政府事务,是十分艰难的。东姑对多元族群社会的复杂度保持高度的敏锐,他善于以他的人格魅力化解矛盾,使各族群达致妥协。[105]东姑对国族构建设想是,每个族群除了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在公共场合相互招呼外,大家更应该共同参与一些活动,例如球类,以及相互欢庆彼此民族节庆日。[106]

1. 1959年大选

在1959年6月的州选举和8月的全国大选中,联盟屡受挫败。联盟的族群共存政策,遭到反对党的猛烈攻击。民众的族群利益诉求情绪,甚嚣尘上,选民通过支持反对党宣泄他们对联盟政策的不满。

东姑领导的联盟虽然取得胜利,赢得104个国会议席中的74席(巫统52席、马华19席、国大党3席),但是反对阵线和独立人士也拿下30席。其中,伊斯兰党夺得13席、社阵(MPSC)8席、人民进步党(PPP)4席、国家党(PN)和马来亚党(MP)各1席,独立人士3席。联盟的成绩远远无法与1955年大选所取得的辉煌胜利相比,其得票率从1955年的79.6%降到51.5%,更糟糕的是,选票落到了以族群诉求为竞选主题的反对党手中。[107] 这对号称由巫统、马华以及国大党三大族群代表所组成的联盟,冲击很大。

伊斯兰党攻击巫统无力解决乡村马来人贫穷的问题,并以伊斯兰教和马来民族主义为竞选旗帜。伊斯兰党在全国主席布哈努丁(Dr. Burhanuddin Al-Helmi)的领导下,取得出人意料的成绩,赢得东海岸吉兰丹和丁加奴两州的执政权,一举成为最大反对党。伊斯兰党的胜利反映出农村马来民众对联盟的失望。

1957年8月31日,泛马劳工党与人民党合组“马来亚人民社会主义阵线”(社阵)。1959年是社阵第一次参选,他们提倡族群平等,在城市区非马来人居多的选区赢得8个国会议席。此外社阵在地方议会选举中赢得多个县市的选举,如槟城州乔治市、雪兰莪州沙登和增江、吉打州西岭、彭亨州明光等。社阵在这些城市执政。

1956年3月15日,人民进步党于霹雳州创立,创党人是印裔律师S.P辛尼华沙甘和D.R辛尼华沙甘(Seenivasagam)两兄弟。他们以华人权益和教育为课题,攻击联盟政府,深受华人欢迎。人民进步党在霹雳崛起,成为霹雳州第一大反对党,夺得4个国席和8个州议席,随后更夺得怡保市议会的执政权。[108]

拿督翁自独立党在1952年选举失利后,于1954年2月创立国家党,一改先前多元族群的路线,改以马来人权益为诉求,立场激进。[109]但是在1959年大选依旧无法与巫统竞争,只胜选一席。

族群诉求的冲突也反映在巫统和马华公会在竞选议题和议席的谈判上。时任马华总会长的林苍佑在大选前,曾向东姑提出马华要竞选全国104议席中1/3议席的要求,即从原来马华被分配的28席增加至40席。马华要求增加议席的理由除了华人选民增加外,更为重要的是拥有了1/3的席位,可确保宪法的修订必须先获得马华议员的同意。[110]这项要求被巫统拒绝。东姑不认同林苍佑把华文教育诉求列入联盟的竞选宣言的主张,两人谈判破裂,林苍佑逐渐失势,受到来自马华公会内部陈修信(陈祯禄之子)、元老级领袖翁毓麟、陈东海的抨击。东姑只委任陈修信等人为内阁部长,身为总会长的林苍佑反而不被委任为内阁部长,[111]在1959年大选中林苍佑竟未获提名。于是林苍佑辞去马华总会长一职,改组新党——民主联合党(UDP)。陈修信等人接受东姑开出的32席位的条件,不再坚持1/3的议席分配。此举暂时平息了巫统和马华之争,使得联盟可以维持合作,但马华公会却在华人选区竞选失利。(www.xing528.com)

2. 1964年大选

1963年9月16日马来西亚联邦成立,东姑分别在中央政府的内阁增设沙巴事务部以及砂拉越事务部,并由两地的政党代表任职,唯独没有设立新加坡事务部。[112]新加坡与中央政府关系微妙,一方面,李光耀急于参与中央政府事务,以取得与巫统平等的关系。另一方面,虽然沙巴以及砂拉越的土著人口计入马来西亚联邦的总人口后,缓解了新加坡加入联邦后华人人口多过马来人的冲击,但是沙巴、砂拉越毕竟在东马,而新加坡与柔佛州只有一水之隔,李光耀的许多政治诉求,都被马来激进主义者视为华人诉求来对待。

1964年4月25日的大选是马来西亚成立后举行的第一次大选,也是马来亚独立后第二届大选。印马对抗造成时局动荡,对大选产生影响,严重打击了反对党。苏加诺发动“粉碎马来西亚行动”,组织砂拉越边界的游击战并派遣小规模部队空降到柔佛州,这也让联盟得以在大选中以爱国主义为主题重挫反对党,联盟成功将大选的主轴定位为“爱国者”与“不爱国者”的竞争。“一个政党爱国与否,就看其对印度尼西亚这个‘国敌’的态度。”[113]当时的社阵响应印度尼西亚,反对成立马来西亚联邦,斥之为“新殖民主义”,被联盟党人批为不爱国,有通敌之嫌。[114]

大选结果:国会下议院的104席中,联盟共得89席,其中巫统59席、马华27席、国大党3席,比1959年多了15席。反对党中,伊斯兰党夺得9席、社阵2席、人民进步党2席、人民行动党及民主联合党各1席,国家党一席未获。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希望通过1964年大选,取代马华公会成为巫统的华人伙伴,但是这个意图引起马华公会的强烈反对,巫统绝然拒绝人民行动党的献议。人民行动党在1964年全国大选中派出11名候选人,但只有1人当选国会议员。

1965年5月9日李光耀联合砂拉越人联党、人民进步党以及民主联合党等多个在野党成立“马来西亚人民团结总机构”(MSC)。他们提出马来西亚不应该有任何单一社群或种族享有特别的地位、福利和利益。[115]李光耀领导的马来西亚团结总机构以“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口号挑战巫统的“马来人的马来西亚”。

巫统在联邦成立后,对李光耀不在新加坡岛内实施马来人特权政策加以严厉批判,言论极具煽动性,以致酿成1964年7月21日的新加坡种族暴动。而李光耀所提倡“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也引起了巫统的激烈反弹,一些巫统领袖公开要求联邦政府以内安法令逮捕李光耀。为防止马新两地的矛盾深化,经过马来西亚以及新加坡双方共同协商,新加坡于1965年8月9日退出马来西亚联邦。

图5-4 《海峡时报》对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的报道

图片来源:The Straits Times, 8.9.196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