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来亚抗日和民族主义运动的发展情况

马来亚抗日和民族主义运动的发展情况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占领马来亚进一步激发了各族群的民族主义,但马来亚民族主义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各族群民族主义指向完全不同,实际上,其民族主义深受祖籍国与日本的关系所左右。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共有67个中队,9,900多名战士。尽管如此,日据时期马来亚印度人民族主义对促进印度人团结具有重要作用。

马来亚抗日和民族主义运动的发展情况

日本占领马来亚进一步激发了各族群的民族主义,但马来亚民族主义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各族群民族主义指向完全不同,实际上,其民族主义深受祖籍国与日本的关系所左右。

1. 华人与抗日运动

华人的祖籍国——中国正遭受日本的侵略,华人也深受日本的压迫,因此马来亚华人积极投入到抗日运动中。马来亚共产党武装抗日的主力,1942年1月10日马来亚共产党组织游击队,命名为“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先后在马来亚各地建立了八支独立大队,[91]八个独立大队各设司令部,下设中队、分队、小队,每小队10—12人,相对独立作战。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共有67个中队,9,900多名战士。[92]中国国民党海外部也与英国经济作战部合作派出特谴队到马来亚,隶属英军136部队,主要从事情报工作,以配合盟军反攻马来亚。136部队中华人队员共有49人,为抗日作出积极贡献。[93]此外,中国国民党马来亚支部也于1942年建立了一支武装——华侨抗日军,并将其分为四个独立队,人数大约有500人。[94]据新马侨友会统计,马来亚人民抗日军与日军共进行了300多次战斗,击毙日伪军5,500多人。[95]而根据日本方面的记录,日军伤亡人数600多人,当地警察伤亡人数为2,000人。[96]婆罗洲华人也组建抗日游击队进行抗日斗争。1943年4月郭益南等人建立神山游击队,在亚庇起义,一度占领亚庇,但最终被日军镇压,郭益南等人就义,亚庇的华人青年被杀殆尽。[97]

抗日战争进一步激发了马来亚华人民族主义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华人将中国的抗日运动与马来亚的抗日运动结合起来。1941年12月马共提出两大任务:(1)团结和动员全民力量,成为英政府抗战后盾,打倒日本法西斯;(2)建立马来亚各民族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保卫马来亚、保卫苏联、保卫中国而斗争,争取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最后胜利。[98]马共将保卫马来亚与保卫中国和苏联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其意识形态认同和中国认同。随着抗日的深入,马共提出建立独立的马来亚,1943年2月马共提出著名的“抗日九大纲领”,主要内容包括:驱逐日本法西斯出马来亚,建立马来亚民主共和国;建立各民族普选的国家机构;实行言论、出版、组织和信仰的绝对自由;改善民生;以各民族语言实行普遍免费教育;等等。[99]这些纲领第一次提出马来亚独立,其民族主义指向不仅是中国,也指向马来亚,表明华人落地生根的趋向。

2. 印度人民族主义的兴起

不像马来亚华人和马来人的民族主义兴起于战前,马来亚印度人民族主义兴起于日本占领时期。印度人的祖籍国是英国殖民地,他们渴望印度独立,而日本人则希望利用马来亚的印度人来加强在马来亚的统治,也希望在印度人的帮助下从缅甸进攻印度,取代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100]所以日本当局鼓励印度人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双方根本目标不同,但在反对英国上有契合之处,因此马来亚的一些印度人幻想借助日本以取得印度独立和解放。在日本人的扶持下,1942年3月印度独立联盟建立,总部设在新加坡,联盟的建立标志着马来亚印度人民族主义的兴起,并激起印度人极大的爱国热情。1942年6月印度独立联盟建立印度国民军(Indian National Army),莫汉 · 辛格担任指挥官,日方将16,300名印度战俘交给辛格,组建印度国民军第一支队。到1943年10月,印度国民军有4万多战士。

1943年在日本的扶持下,“自由印度临时政府”成立,来自印度国民大会党的鲍斯(S.C.Bose)被日本任命为独立联盟和印度国民军的领导人,当选“自由印度临时政府”的元首,兼任总理、军事部长、外交部长等数职。鲍斯是印度国大党的著名政治人物,在马来亚印度人中极有影响力,他的印度独立理念、雄辩的演说和爱国热情极大地激发了马来亚印度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印度人社会第一次冲破种姓、宗教和地域的隔离,团结在一起,为祖籍国印度的独立而努力奋斗。妇女也被动员起来,积极参与独立联盟的活动,为该组织募集资金,许多妇女参加集会听完鲍斯充满激情的演讲后,立即将随身佩戴的金银珠宝捐献给印度独立联盟。1944年日军进攻印度,印度国民军也参与战斗,马来亚印度人积极参军,捐献,支持独立斗争。(www.xing528.com)

但马来亚印度人借助日本以争取印度独立的做法注定是行不通的。随着日军的节节败退和投降,1945年8月18日鲍斯乘飞机逃往日本,因飞机失事受重伤随后死去,马来亚印度人独立运动也暂告一段落。尽管如此,日据时期马来亚印度人民族主义对促进印度人团结具有重要作用。过去马来亚印度人因为种姓、宗教、语言、地域而处于隔离状态,日据时代印度人第一次进行了全民政治动员,对印度独立的渴望将他们团结在一起,印度人第一次有了族群认同,“这种日益增长的族群认同意识为日后将印度人不同的语言群体团结在一起成为一种潜在的可能。”[101]

3. 马来民族主义的发展

马来民族主义在日本统治时期进一步发展,日本当局支持马来民族主义,强调“马来亚是马来人的”。

在日本入侵马来亚之前,马来青年联合会的易卜拉欣 · 雅各布与日本驻新加坡总领事建立秘密联系,并达成协议,当日本与英国交战时,马来青年联合会将与日军合作。1941年4月日本人出资帮助易卜拉欣买下马来亚本地主流报纸《马来亚时报》(Warta Malaya),该报成为日本在马来亚进行反英政治宣传的喉舌。由于反英言论及左倾思想,英国当局逮捕易卜拉欣 · 雅各布等100多人。日本占领马来亚后,将易卜拉欣 · 雅各布等人从监狱中释放,但是马来亚青年联合会于1942年6月被日本取缔,同时,日本当局组成一支名为“祖国防卫军”(Pembela Tanah Ayer, 简称PETA)的武装力量,任命易卜拉欣为该组织领袖,许多马来青年加入该组织。易卜拉欣的目标是争取马来亚独立,与印度尼西亚合并建立“大马来国”,他一方面与日方合作,希望借助日本人的支持来达到目标,另一方面又与马来亚人民抗日军有秘密联系,也想借助后者的力量。

日本人扶持马来民族主义,尤其是战局不利于日本时。1945年7月日军同意建立“大印度尼西亚”,易卜拉欣 · 雅各布和布哈努丁成立“半岛印度尼西亚人同盟”(Kesatuan Rakyat Indonesia Semenanjung,KRIS),由布哈努丁担任主席,谋求马来亚独立,与印度尼西亚联合,建立“大马来国”。1945年8月8日印度尼西亚民族主义领袖苏加诺和哈达途经新加坡前往越南,与日本南方军总司令商讨印度尼西亚独立事宜,易卜拉欣 · 雅各布和布哈努丁率众在新加坡欢迎苏加诺一行,并表示马来亚是大印度尼西亚的一部分。[102]但是,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投降,“大马来国”的梦想破灭,“祖国防卫军”被解散,易卜拉欣 · 雅各布逃往印度尼西亚,以逃避对他的通敌指控。

战争是激发民族主义的最大动力,在保家卫国的号召下,各族群实现全民政治动员,民族主义达到高潮。日本占领马来亚也促进了各族群民族主义的发展,但因为祖籍国与日本关系不同,马来亚各族群民族主义指向并不相同,有时甚至是对立的,华人祖籍国处于日本铁蹄下,华人也深受日本的压迫,所以马来亚华人民族主义抗击日本侵略,既谋求解放中国,也谋求马来亚独立;马来人视马来亚为自己的祖国,其民族主义是与日本人合作,争取马来亚独立;印度人祖籍国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马来亚印度人与日本人合作,希望借助日本的力量来争取印度独立。三个族群的民族主义指向不同,也就不可能团结起来,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