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邦咯条约》的签订及对世界的影响

《邦咯条约》的签订及对世界的影响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丹与酋长、酋长与酋长、酋长与华人、华人与华人之间的暴力冲突严重影响了马来半岛的稳定。1874年1月20日《邦咯条约》正式签订,当天上午英国人与义兴会和海山会的领袖们举行条约的签字仪式,有27名来自槟榔屿和拿律的会党领袖在条约上签名。

《邦咯条约》的签订及对世界的影响

海峡殖民地建立后,对于是否继续扩大向马来半岛推进殖民统治,英国人存在争议,一派认为继续扩大殖民统治,干预马来人事务,有助于保护和扩大英国的商贸利益;另一派认为扩大殖民地统治、干预马来人事务会带来灾难性后果。1831年持扩大殖民地立场的海峡殖民地长官罗伯特 · 富尔顿(Robert Fullerton)在南宁实行新的土地和司法制度,并征税,遭到马来地方官阿卜杜勒 · 赛义德的强烈反对,并引发暴力冲突。虽然最终英国胜利,但旷日持久的南宁战争使海峡殖民地付出高昂的代价,受到伦敦政府的批评。[3]这一事件为不干预派提供了支持,在随后的数十年间,海峡殖民地政府基本上不卷入马来半岛的事务。

但70年代英国的不干预立场发生转变。随着英国垄断资本主义兴起,奉行“不干涉”政策的自由资本主义处于下风,英国首相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大力推动殖民扩张,实行殖民地“前进”政策(Forward policy),对马来半岛的殖民政策因而转为“干涉”。具体来说,以下因素促进了英国对马来半岛的干预政策:(1)马来半岛权力格局多元化,矛盾冲突剧烈。马来苏丹的权力有所削弱,马来酋长(Orang Besar-Besar)并起,为了争夺权力,酋长们要增加税收,来支撑自己的武装力量,因此要吸引移民进行锡矿开采,以增加税收。由此,华人移民大量进入并控制锡矿开采,进而成为权力斗争的一员。苏丹与酋长、酋长与酋长、酋长与华人、华人与华人之间的暴力冲突严重影响了马来半岛的稳定。(2)英国锡矿需求的增大。英国本土锡矿主产地是康沃尔半岛(Conwall Peninsula),随着罐头等工业产品需求增加,康沃尔锡矿的储量濒临耗尽,英国用锡缺口增大,对进口“海峡锡”依赖程度增加。1842年起,英国锡进口税减半,到1852年更是直接免税。[4]从1841年至1860年,英国进口锡量从4000吨跃升至21,500吨,1870年代更是成倍增加至86,600吨。[5]这直接刺激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控制霹雳锡矿产业乃至吞并马来亚的欲望。(3)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英国到马来亚航程缩短三分之一,通行轮船排水量也从1869年好望角航线的60万吨,跃升至新加坡航线的103万吨,这使得马六甲海峡成为英国乃至其他欧洲列强的必争之地,英国当局认为有必要加强对马来半岛的控制,以防止其他列强染指。

而1861—1874年,盛产锡矿的霹雳拿律地区(Larut)的华人会党义兴会(Ghee Hin Kongsi)和海山会 (Hai San Society) 及其所结盟的马来统治者之间矛盾激化,发生四次武力冲突,史称“拿律战争”,这为英国干预提供了借口和机会。

战争的起因是,由于英国市场的巨大需求,霹雳的锡矿产业在19世纪40、50年代开始迅速崛起,霹雳苏丹阿里(Sultan Ali Perak)所委任的拿律地区税务官贾法尔(Chelong Jaafar)因税源充足,财富急剧增加,政治地位随之上升,其子易卜拉欣(Ngah Ibrahim)继承父业后,还获得了外事权和立法权,实力足以与苏丹抗衡。[6]而控制霹雳拿律锡矿的是两大华人会党:海山会和义兴会。前者的领袖是郑景贵,以槟榔屿为大本营,成员早期以广府人为主,后期以客家人为主。义兴会的领袖是陈亚炎,以新加坡为大本营,早期由广府人主事,后期闽南人占多数。海山会和义兴会围绕锡矿所展开的明争暗斗从未停息,终于在19世纪下半叶逐步走向失控,双方发生四次大规模武装冲突,导致多人死伤。

同时,两大会党也卷入苏丹及酋长的争权斗争。1871年苏丹阿里驾崩,获得易卜拉欣支持的宰相伊斯迈尔(Ra ja Ismail)抢先宣称自己为新一任苏丹,海山会支持伊斯迈尔政治阵营。易卜拉欣的政敌阿卜杜拉(Raja Abdullah)一度被监禁在槟榔屿,后又被禁止返回霹雳。1872年海山会在易卜拉欣的支持下重回拿律,义兴会一方面集结力量再战,另一方面与阿卜杜拉合作,阿卜杜拉认为与义兴会合作有助于其重夺苏丹之位,自然愿意加入义兴会的阵营。(www.xing528.com)

1873年接任海峡殖民地新总督安德鲁 · 克拉克(Andrew Clarke)是“干涉”政策的拥护者,也是第一任执行者。四次拿律战争令双方损失惨重,霹雳经济社会生活无法正常运行,而海山会和易卜拉欣、义兴会和阿卜杜拉组成的两个跨族群利益同盟之间的冲突,有升级成更大规模霹雳内战的趋势。与此同时,两大会党也在寻求第三方力量来打破僵局,以结束无止境的打击与报复,他们都向新任总督克拉克寻求干预。而海峡殖民地华商、英商也要求英政府介入调停。于是克拉克进行干预调停,促使各方最终坐到了谈判桌前。

1874年1月20日《邦咯条约》(Pangkor Treaty)正式签订,当天上午英国人与义兴会和海山会的领袖们举行条约的签字仪式,有27名来自槟榔屿和拿律的会党领袖在条约上签名。下午英国人与霹雳的主要酋长举行条约签字仪式,英方代表是海峡殖民地总督克拉克,霹雳代表是苏丹阿卜杜拉,其他霹雳主要酋长,不论愿意与否,都被迫签字。[7]《邦咯条约》共14条,主要包括:(1)英国承认阿卜杜拉作为霹雳苏丹的合法地位;(2)苏丹将接受一位英国驻扎官作为顾问,除宗教与马来风俗以外的一切事务都需要询问并遵从驻扎官的意见。(3)霹雳所有生产活动和人员任免都以苏丹的名义完成,但必须得到驻扎官的同意。[8]

《邦咯条约》的签订,成为英国直接插手霹雳政治经济事务的开端,也为英国全面插手马来半岛事务开辟了道路,驻扎官制度被引入马来半岛,马来半岛内部的政治、经济、社会秩序开始发生深层转变,这标志着马来半岛最终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属马来亚的成形进入加速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