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11年马六甲灭亡到1819年英国占有新加坡这300年间,马来半岛处于纷乱竞争的转折时代,其实放眼世界,这300年也是大转折时代,欧洲从中世纪迈入近代,从商业资本进入工业资本,随着欧洲的崛起,世界经济重心逐渐从东方移向西方。东南亚作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心之一,马六甲作为中心的中心,最早受到欧洲的侵略,马来半岛四分五裂,处于几大势力的角力中,就这样被裹挟着进入转折时代。
1. 东方贸易网中的欧洲人
由于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中段,马来半岛并不是封闭的地区,它一直接待着八方来客,各国商人在此停留进行贸易。
同样是来到马来半岛经商,欧洲人似乎与其他东方商人有很多差异:
一是要塞与临时驻地的差异。欧洲人谋求垄断贸易,需要长久地驻扎在港口,有必要建构要塞,这就需要当地统治者的批准,而统治者一般不希望由外国人控制的坚固要塞出现在自己的管辖区内。所以要塞的建立大致是两个条件的结果,一是武装冲突,欧洲战胜了当地统治者,如葡萄牙人战胜马六甲苏丹;二是当地统治者有求于欧洲人,不得不同意欧洲人修筑要塞。而东方国家的商人大都是短暂停留,进行贸易,等待下一个季风的来临,因此他们不建构要塞,也很少与当地统治者发生冲突。无论如何,欧洲人的要塞是打入马来半岛的楔子,这一新的立足形式有助于欧洲人以此为基地,扩大和垄断贸易。
二是组成联合公司与个体经营的差异。欧洲人为避免因互相竞争导致收购价格上升和利润下降,他们组成联合公司,如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这些公司并不是简单的贸易公司,而是集军事、经济、政治于一身的全能公司,有缔约权、宣战权、垄断权、行政权,甚至司法权。这种新式的公司其实就是欧洲国家在马来半岛的代表,大大加强了欧洲人控制贸易和拓展殖民地的能力。相比之下,东方各国商人从来没有这样的联合公司,他们要么是个人经营,要么是少数几人的合作,不脱个体经营范围,因此不可能垄断贸易。
三是国家支持与个人行为的差异。欧洲人之所以能建立商站和组成联合公司,靠得是国家的大力支持,从地理大发现起,欧洲人向外殖民的每一步都是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进行的。事实上,国家(国王)出资武装船队,给予特许权,公司和个人则代表国家与当地统治者签约,代表国家参与战争,为国家进行垄断贸易和拓展殖民地。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欧洲人的贸易垄断和殖民征服可以强势推进。相比之下,东方国家商人大都是个人行为,很少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只有明朝初年的郑和下西洋得到国家大力支持,但是这些盛举注重的是宣示中国威德,而不是谋求经济利益,因此郑和船队不会像后来欧洲人那样垄断贸易和占领土地。
欧洲人与东方商人在东南亚经商方式的差异的根源在于两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欧洲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而东方国家还处于传统农业社会。欧洲人为追求商业利润,并不满足于只充当国际贸易中的一员,而是要垄断贸易,为此不惜诉诸武力,以打破原有的贸易格局,打破东方商人的优势地位,而这一切又都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东方国家处于传统农业社会,追求商业利润是在既有贸易网络框架下进行,商业贸易规模不大,主要是个体进行,国家不会扶持海外贸易,甚至还进行打压。不同的经商方式导致不同的后果,欧洲人建立殖民地,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控制,而东方国家,如中国或印度不会这样做,最终反而成了欧洲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www.xing528.com)
2. 马来半岛的多头势力与格局演变
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打破了马六甲王国在马来半岛的一统地位,但葡萄牙人并未能主导马来半岛,柔佛和亚齐与它激烈对抗,后来荷兰和英国登场,介入对马来半岛的争夺,暹罗则对北部诸国有巨大影响,但这几大势力没有一个占据主导地位,导致马来半岛进入纷争时代。
马来半岛处于南方马来群岛与北方暹罗之间,长期以来成为这两大势力争夺的地带。马六甲王国的建立第一次使马来半岛成为马来世界的中心,扩大了马来世界的范围,使原来臣服于暹罗的马来半岛北部诸国,彭亨、丁加奴、吉兰丹等成为马六甲王国的属地。葡萄牙人灭亡马六甲王国,打破了原有格局,导致新的势力格局:柔佛作为马六甲王国的继承者,成为半岛上的大国,但它未能继承马六甲王国的全部权力,只对少数地方有影响力;马六甲王国的衰亡促成了亚齐的崛起,它在苏门答腊和马来半岛扩张势力;而随着马六甲王国的灭亡,暹罗的阿瑜陀耶王朝重新控制了北大年、彭亨、丁加奴。但后来阿瑜陀耶王朝忙于与缅甸东吁王朝的战争,无暇南顾。所以在17世纪上半叶以前,马来半岛的势力格局主要是葡萄牙人、柔佛和亚齐,三方打了百年三角战争,谁也不能全面获胜。葡萄牙人只能控制马六甲,对马来半岛诸王国内政没有影响。
随着荷兰崛起和进入马来半岛,这一地区的势力格局发生变化。1641年荷兰攻陷马六甲,将葡萄牙势力逐出,荷兰成为这一地区的一方势力。荷兰赶走葡萄牙人,成就了柔佛的优势,使其在17世纪下半叶成为海峡地区的一流强国。同时,暹罗的阿瑜陀耶王朝重新恢复对马来半岛北部诸国的宗主地位,马来诸国每年要向阿瑜陀耶进贡“金银花”以示效忠,还要在战争时向宗主国提供粮食、武器和人员。暹罗也成为一方势力,加上柔佛和亚齐,马来半岛是四方权力格局,即荷兰、暹罗、亚齐和柔佛。荷兰的重点放在荷属东印度,在马来半岛只关注马六甲海峡和霹雳、吉打的锡矿,对马来半岛诸国内政影响很小。暹罗的阿瑜陀耶不干涉属地的内部事务,由小王国自己统治,只要它们按时进贡。当然,进贡金银花的频率取决于暹罗的势力强大与否,当阿瑜陀耶国势衰微时,马来诸国就延迟贡奉金银花,一旦暹罗强盛,这些小王国马上遣使进贡金银花;柔佛的势力较前强大,而亚齐的势力有所衰退。
18世纪下半叶英国携工业资本强势介入马来半岛,这一地区的势力格局又有所改变。英国人占据槟榔屿,占有马六甲和新加坡。暹罗对这一地区的影响较前增强,1782年却克里将军创建曼谷王朝,号称拉玛一世。新王朝有一系列新举措,向宿敌缅甸发动进攻,不仅要求马来属国提供更多的粮食、兵马和武器,还命令北大年、吉打、吉兰丹和丁加奴的统治者亲自到曼谷向暹罗国王表明效忠。这一要求引起马来诸国的不满,按以往惯例,属国是相对独立的,统治者的尊严受到尊重,“还没有一个马来统治者被要求按照暹罗宫廷礼仪,在暹罗国王面前下跪。”[64]吉打苏丹派其内弟和儿子代替他到曼谷,丁加奴苏丹派一个葡萄牙人为使节,北大年统治者用不敬的言辞直接拒绝,结果遭到暹罗的残酷报复,北大年被分割,丧失了半独立地位,最终被并入暹罗版图。这一时期马来半岛的势力更多,即英国、暹罗、柔佛、雪兰莪、霹雳、彭亨、吉打等。暹罗对英国充满戒心,严禁吉打苏丹“让任何欧洲人定居在它的王国内”,为了摆脱暹罗的控制,吉打苏丹希望同英国东印度公司“结成一个同盟来确保自己。”[65]但这一时期英国关注商业利益,无意卷入马来半岛内部事务,更不愿卷入与暹罗的争斗。暹罗则咄咄逼人,19世纪初,暹罗对马来半岛北部诸国的控制加强,当霹雳拒绝向暹罗进贡时,它甚至命令吉打去攻打霹雳,最终霹雳不得不向暹罗称臣。而柔佛处于四分五裂中,没有能力干预其他小国。
从300年来马来半岛势力格局演变来看,这一时期马来半岛没有主导国家。欧洲人进入马来半岛,确实打破了它原有的权力格局,但并未能主导或控制这一地区,他们与马来诸国要么对立,要么合作或利用,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对马来诸国内政很少能施加影响。这一方面是因为实力,他们还没有足够的实力能够控制马来诸国;另一方面是因为意愿,它们关注的是商业利益,而不是直接统治,因此荷兰尤其是英国人尽量避免直接卷入马来诸国内部或外部冲突中。暹罗在历史上一直对马来半岛北部国家有影响力,这一时期仍然如此,但也不能主导或控制这一地区,它基本不干涉马来北部诸国内政,更不能影响其他马来国家。马来诸国以柔佛力量最强,但也不能主导这一地区,加之后来衰弱,马来诸国各自为政,导致最终英国人在此占据主导地位,此乃后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