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赤土国的社会生活特色:婚俗、衣着和家庭结构

赤土国的社会生活特色:婚俗、衣着和家庭结构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17]赤土国“男女通以朝霞、朝云杂色布为衣。豪富之家,恣意华靡,唯金锁非王赐不得服用。”如赤土国婚嫁要“择吉日,女家先期五日,作乐饮酒,父执女手以授婿,七日乃配焉。”婚后与父母分家,最小的儿子与父母同住。女子嫁人后从夫姓。

赤土国的社会生活特色:婚俗、衣着和家庭结构

这一时期马来半岛和婆罗洲居民的社会生活并没有多少史料流传下来,我们仍然只能从中国史籍的简略记载中,对其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拼凑一二。

衣:马来半岛和婆罗洲地处热带,居民穿衣简单,以布覆身,干缦为主(干缦亦称纱笼、筒裙)。国王和富人衣料华贵,穿金戴银,一般人则简单得多。如狼牙修国,“其俗男女皆袒而被发,以古贝为干缦。其王及贵臣乃加云霞布覆胛,以金绳为络带,金环贯耳。女子则被布,以璎珞绕身。” [117]赤土国“男女通以朝霞、朝云杂色布为衣。豪富之家,恣意华靡,唯金锁非王赐不得服用。”[118]蓬丰的风俗,男女椎髻,穿长布衫,系单布捎,富贵女顶带金圈数四。[119]单马令“男女椎髻,衣白衣衫,系青布缦”。[120]苏洛鬲(吉打一带)的风俗勇悍,男女椎髻,穿青布短衫,系木棉白缦。[121]

食:马来半岛是稻作地区,米饭主食,嚼槟榔是人们的最爱。

住:国王和贵族居住华丽大屋,用木头建造,一般人的住房是高脚屋,用竹子建造。如单马令,屋舍官场用木,民居用竹,上盖树叶,用藤系牢。[122]

婚嫁:婚嫁要举行隆重的婚礼。如赤土国婚嫁要“择吉日,女家先期五日,作乐饮酒,父执女手以授婿,七日乃配焉。”婚后与父母分家,最小的儿子与父母同住。[123]箇罗国,凡嫁娶,纳槟榔为礼,多至二百盘。女子嫁人后从夫姓。[124]单马令定婚用缎绵,白锡若干块。[125]蓬丰,凡讲婚姻,互造换白银五钱重为准。[126]从这些零星记载,我们可以看到马来半岛已进入父权制社会,女子嫁入男家,从夫姓。

丧葬:受印度文化影响,马来半岛实行火葬。赤土国的丧葬习俗是,死后剃发素服,在河上搭装有木料的棚子,尸体置内,火葬,落入水中。[127]箇罗国则是“死者焚之,取烬贮金罂沉之海。”[128]当然,火葬习俗也有不同于印度的变化,即先火葬,再水葬。

【注释】

[1][美]芭芭拉 · 沃森 · 安达娅、伦纳德 · 安达娅:《马来西亚史》,黄秋迪译,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10年,第2页。

[2]转引自梁志明等主编:《东南亚古代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45页。

[3][新]尼古拉斯 · 塔林主编:《剑桥东南亚史》I,贺圣达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7页。

[4]陈鸿瑜:《马来西亚史》,第20页。

[5][新]尼古拉斯 · 塔林主编:《剑桥东南亚史》I,第66页。

[6][新]尼古拉斯 · 塔林主编:《剑桥东南亚史》I,第67页。

[7]梁志明等主编:《东南亚古代史》,第47页。

[8][新]邱新民:《马来亚史前史》,新加坡:青年书局,2005年,第96-97页。

[9][新]许云樵:《马来亚史》,第45页。

[10][新]邱新民:《马来亚史前史》,第107页。

[11][新]尼古拉斯 · 塔林主编:《剑桥东南亚史》I,第105-106页。

[12]梁志明等主编:《东南亚古代史》,第64-65页。

[13]陈兆复、邢琏:《外国岩画发现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93-195页。

[14][新]尼古拉斯 · 塔林主编:《剑桥东南亚史》I,第94,96页。

[15][新]尼古拉斯 · 塔林主编:《剑桥东南亚史》I,第103页。

[16][新]邱新民:《马来亚史前史》,第120页。

[17][新]邱新民:《马来亚史前史》,第114-120页。

[18]梁志明等主编:《东南亚古代史》,第93页。

[19][新]邱新民:《马来亚史前史》,第111-112页。

[20][新]邱新民:《马来亚史前史》,第56页。

[2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卷6,第228页。转引自梁志明等主编:《东南亚古代史》,第102页。

[22][美]芭芭拉 · 沃森 · 安达娅、伦纳德 · 安达娅:《马来西亚史》,第4页。

[23][新]邱新民:《马来亚史前史》,第28页。

[24]杨江:《马来—波利尼西亚与中国南方文化传统的关系》,《浙江学刊》,2001年第1期。

[25][新]尼古拉斯 · 塔林主编:《剑桥东南亚史》I,第90-91页。

[26][英]理查德 · 温斯泰德:《马来亚史》,第12-13页。[新]邱新民:《马来亚史前史》,第213-214页。

[27][新]邱新民:《马来亚史前史》,第204、215页。

[28][美]芭芭拉 · 沃森 · 安达娅、伦纳德 · 安达娅:《马来西亚史》,第5页。

[29]班固:《汉书》卷八二下,《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671页。

[30]沈约:《宋书》卷五、卷六、卷二九。

[31]余定邦、黄重言等编:《中国古籍中有关新加坡马来西亚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页。

[32][法]G · 赛代斯:《东南亚的印度化国家》,蔡华、杨保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99页。[美]芭芭拉 · 沃森 · 安达娅、伦纳德 · 安达娅:《马来西亚史》,第17页。

[33]沈约:《宋书》卷九七。

[34]姚思廉:《梁书》卷五四。

[35]姚思廉:《陈书》卷三。

[36]余定邦、黄重言等编:《中国古籍中有关新加坡马来西亚资料汇编》,第4页。

[37]转引自[法]G · 赛代斯:《东南亚的印度化国家》,第74页。

[38]姚思廉:《梁书》卷五四。

[39]姚思廉:《陈书》卷四。

[40][法]G · 赛代斯:《东南亚的印度化国家》,第74页。

[41]姚思廉:《梁书》卷三。

[42]姚思廉:《梁书》卷五四。

[43]姚思廉:《陈书》卷五、卷六。

[44]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二下。

[45]余定邦、黄重言等编:《中国古籍中有关新加坡马来西亚资料汇编》,第10页。

[46]魏征等:《隋书》卷八三。

[47]魏征等:《隋书》卷八三。

[48]余定邦、黄重言等编:《中国古籍中有关新加坡马来西亚资料汇编》,第42页。

[49]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二下。

[50]郦道元注:《水经注》卷一。

[51]余定邦、黄重言等编:《中国古籍中有关新加坡马来西亚资料汇编》,第2页。

[52]郦道元注:《水经注》卷三六。

[53]姚思廉:《梁书》卷五四。

[54][美]芭芭拉 · 沃森 · 安达娅、伦纳德 · 安达娅:《马来西亚史》,第22页。

[55]赵汝适:《诸蕃志》卷上,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校注本,第18页。

[56]梁志明等主编:《东南亚古代史》,第472页。

[57][法]G · 赛代斯:《东南亚的印度化国家》,第406页。

[58]余定邦、黄重言等编:《中国古籍中有关新加坡马来西亚资料汇编》,第28页。

[59]赵汝适:《诸蕃志》卷上,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校注本,第18页。

[60]赵汝适:《诸蕃志》卷上,第18页。

[61]汪大渊:《岛夷志略》,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校注本,第155页。(www.xing528.com)

[62][法]G · 赛代斯:《东南亚的印度化国家》,第94页。

[63][法]G · 赛代斯:《东南亚的印度化国家》,第95页。

[64]程爱勤:《古代中印交往与东南亚文化》,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第85页。

[65]班固:《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

[66][法]G · 赛代斯:《东南亚的印度化国家》,第55页。

[67]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四三下。

[68]陈烈甫:《菲律宾的历史与中菲关系的过去与现在》,台北:正中书局,1968年,第13页。

[69]陈佳荣:《中外交通史》,香港:学津书店,1987年,第54-55页。

[70][英]D.G.E · 霍尔:《东南亚史》,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46页。程爱勤:《古代中印交往与东南亚文化》,第220页。

[71]Frederick Hirth & W.W.Rockhill, Chau Ju-kua on the Chinese and Arab Trade, Sant Peterburg, 1911, pp.105-106.

[72][美]芭芭拉 · 沃森 · 安达娅、伦纳德 · 安达娅:《马来西亚史》,第30页。

[73][英]理查德 · 温斯泰德:《马来亚史》,第47-48页。

[74][美]芭芭拉 · 沃森 · 安达娅、伦纳德 · 安达娅:《马来西亚史》,第8-9页。

[75]姚思廉:《梁书》卷五四。

[76][美]芭芭拉 · 沃森 · 安达娅、伦纳德 · 安达娅:《马来西亚史》,第17页。

[77]杜佑:《通典》卷一八八。

[78]赵汝适:《诸蕃志》卷上,第18页。

[79]赵汝适:《诸蕃志》卷上,第18页。

[80]汪大渊:《岛夷志略》,第96页。

[81]汪大渊:《岛夷志略》,第99页。

[82]班固:《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

[83][美]芭芭拉 · 沃森 · 安达娅、伦纳德 · 安达娅:《马来西亚史》,第13页。

[84][新]邱新民:《东南亚文化交通史》,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与文学书屋,1984年,第62页。

[85][新]尼古拉斯 · 塔林主编:《剑桥东南亚史》I,第142页。

[86]石云涛:《早期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史稿》,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第247页。

[87]姚思廉:《梁书》卷五四。

[88]姚思廉:《梁书》卷五四。

[89]魏征等:《隋书》卷八三。

[90]赵汝适:《诸蕃志》卷上,第18页。

[91][法]G · 赛代斯:《东南亚的印度化国家》,第94页。

[92][法]G · 赛代斯:《东南亚的印度化国家》,第95页。

[93][英]理查德 · 温斯泰德:《马来亚史》,第40页。

[94][法]G · 赛代斯:《东南亚的印度化国家》,第91页。

[95][法]G · 赛代斯:《东南亚的印度化国家》,第92页。

[96][英]理查德 · 温斯泰德:《马来亚史》,第41-42页。

[97][法]G · 赛代斯:《东南亚的印度化国家》,第186页。

[98][英]理查德 · 温斯泰德:《马来亚史》,第50-51页。

[99][法]G · 赛代斯:《东南亚的印度化国家》,第365页。

[100][英]理查德 · 温斯泰德:《马来亚史》,第36页。

[101][新]邱新民:《东南亚古代史地论丛》,新加坡《南洋学会丛书之八》,1969年,第190页。

[102][英]D.G.E · 霍尔:《东南亚史》(序言),第33页。

[103][法]G · 赛代斯:《东南亚的印度化国家》,第41页。

[104]R.C. Majumdar, Suvarnadvipa, p.61. 转引自Paul Wheatley, The Golden Khersonese, Kuala Lumpur: University of Malaya Press, 2010, p.184.

[105]Paul Wheatley, The Golden Khersonese, p.184.

[106][美]芭芭拉 · 沃森 · 安达娅、伦纳德 · 安达娅:《马来西亚史》,第14页。

[107]Paul Wheatley, The Golden Khersonese, p.186.

[108]F. D. K. Bosch, The Problem of the Hindu Colonization of Indonesia, in F. D. K. Bosch, Selected Studies in Indonesian Archaeology,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61.

[109]Paul Wheatley, The Golden Khersonese, p.194.

[110][法]G · 赛代斯:《东南亚的印度化国家》,第63-64页。

[111][英]D.G.E · 霍尔:《东南亚史》(序言),第8页

[112]程爱勤:《古代中印交往与东南亚文化》,第81页。

[113][美]芭芭拉 · 沃森 · 安达娅、伦纳德 · 安达娅:《马来西亚史》,第14页。

[114][法]G · 赛代斯:《东南亚的印度化国家》,第65页。

[115]张廷玉等:《明史》卷三二五,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116]汪大渊:《岛夷志略》,第102页。

[117]姚思廉:《梁书》卷五四。

[118]魏征等:《隋书》卷八三。

[119]汪大渊:《岛夷志略》,第96页。

[120]汪大渊:《岛夷志略》,第79页。

[121]汪大渊:《岛夷志略》,第123页。

[122]赵汝适:《诸蕃志》,第17页。

[123]魏征等:《隋书》卷八三。

[124]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二下。

[125]汪大渊:《岛夷志略》,第79页。

[126]汪大渊:《岛夷志略》,第96页。

[127]魏征等:《隋书》卷八三。

[128]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二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