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来西亚通史的深度研究与优化

马来西亚通史的深度研究与优化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的来说,新马本土的马来西亚通史研究较少,但这并不意味着马来西亚本土历史研究薄弱,相反,马来西亚历史研究十分繁荣,学者多进行深入的断代史和专题史研究,而没有将精力放在通史写作上。另一部马来西亚通史著作是顾里克(J. M. Gullick

马来西亚通史的深度研究与优化

1. 新马学界的研究

马来西亚古代史研究面临与东南亚历史研究相类似的困境:本地史料的匮乏。用爪威文撰写或誊抄的、充满神话元素和夸张手法的马来古典作品是本地文字史料的主流,如《马来纪年》(Sejarah Melayu)、《巴塞诸王史》、《北大年史》、《杭 · 杜阿传奇》和《梅隆 · 旺沙传奇》等,这些作品不是信史。曾任英属马来亚高级专员的麦斯威尔(William Edward Maxwell)认为《马来纪年》是印度教神话嫁接到马六甲诸王身上的作品,除了马六甲最后数位苏丹的记载较为可信以外,其作为史料的价值是极低的。[5]当代英国史学家博特姆斯(J. C. Bottoms)曾经对15至19世纪的马来史学下过这样一个有名的论断:“对以前的马来人而言,历史既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而是一种娱乐。”[6]

真正称得上是历史写作的马来文通史在20世纪初开始出现。

第一部以马来文撰写的史著《马来史纲》(Kitab Tawarikh Melayu)出版于1918年。[7]时任英属马来联邦政府助理教育部长的温斯泰德与马来文学家萨利赫合作,完成这部标志现代马来西亚历史研究开端的重要著作,该书随之被定为马来师范学院的教材。《马来史纲》以高度概括的方式书写马来世界历史,强调马来人和马六甲苏丹国的辉煌。近代著名马来西亚思想家、语言学家、作家扎巴(Za’aba)认为:“这是让马来人看到‘历史’可以与传说相区别的首部史著。在该著问世前,马来人的所有历史和传记都是以‘传奇’(hikayat)或者故事的体裁写就的,在马来人的头脑中,现实和想象并没有明确界限。”[8]扎巴对《马来史纲》的评价是相当中肯的,道出了这部开山之作的价值所在。这部带有“混血” 基因的史著开创了马来人历史研究的先河,成为现代马来西亚史学从“文史合一”向“文史分家”过渡的重要转折点。

第二部通史巨著是五卷本的《马来世界史》(Sejarah Alam Melayu)。前三卷作者是阿卜杜勒(Abdul Hadi bin Haji Hasan),后两卷作者是穆罕默德(Mohammed Yusuf bin Adil,又称卜尹 · 阿迪尔Buyong Adil)。该著被视为是“首部马来人撰写的马来世界史”。室利佛逝、满者伯夷、马六甲和柔佛—廖内等马来古国势力范围之和被视为是一个历史地理整体,以“大马来”(Melayu Raya)、“马来世界”(Alam Melayu)称之,突出了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在历史、民族、宗教、语言等各方面的内在共性。《马来世界史》前三卷出版于20世纪20年代,第一卷内容包括马来族群的人种起源、体貌特征、马来群岛的原住民部落等;第二卷主要是以马六甲王国为中心的马来半岛封建王朝史;第三卷概述了马六甲苏丹国灭亡后,马来群岛数个港埠和沿海地区在葡荷殖民统治下的历史;第四、五卷出版于1939年,主要包括英属海峡殖民地和马来半岛诸州王朝历史。这部五卷本的《马来世界史》一直是殖民地马来语教育体系所采用的历史教科书。虽然与当代史著相比,这套教科书或许略显单薄,但却反映了第一代马来史家对自身民族历史进行追溯和梳理的努力。

华人学者对马来西亚通史研究较为薄弱,钟敏璋的《马来亚历史》是迄今最早的一部华文马来亚通史,[9]上迄石器时代,下至马来亚独立,但这本书是教科书,不是深入的学术研究。许云樵的《马来亚史》出版于1961年,[10]绪论对“马来亚”名称进行溯源,第二至四篇分述史前史、古代史、中世史,是该著价值最高的部分,将考据放在首位,论据扎实,言之入理,对马六甲王朝以前许多莫衷一是的地名进行了细致认真的考证,是该书的亮点。1999年马来西亚董总课程局编写的《马来西亚及其东南亚邻国史》出版,[11]这是为华校学生编写的历史教材。2017年廖文辉的《马来西亚史》问世,该书厚古薄今,对史前史和印度化时代书写甚详,对马六甲王国及后来的柔佛王国探讨深入,对英国殖民时代马来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分专题进行梳理,但对战后马来(西)亚的历史只是“提纲挈领点出关键所在,不作详述”。[12]该书资料丰富,史论结合,是一本较高水平的马来西亚通史著作,也是华人学者以马来西亚本土为视角的史著。

纵观新马学界对马来西亚通史的写作,马来文通史数量最多,以历史教科书为主,这些教科书是以马来族群为载体,充满马来中心主义,另外,编者多未受过专业史学训练,谬误不少。华人学者的通史著作也以教科书为主,相对单薄,只有廖文辉的著作比较深入。总的来说,新马本土的马来西亚通史研究较少,但这并不意味着马来西亚本土历史研究薄弱,相反,马来西亚历史研究十分繁荣,学者多进行深入的断代史和专题史研究,而没有将精力放在通史写作上。

2. 西方学界的研究

英国殖民马来亚,带动英国探险家、新教传教士、英属东印度公司商人和殖民政府文官搜集史料和进行研究,古典文学誊抄手稿、宗教经典、马来王朝法典、苏丹的信件等史料成为英属东印度公司档案大英图书馆、英国国会图书馆、英国皇家亚洲学会图书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牛津大学图书馆、博得利图书馆东方馆藏的重要部分。(www.xing528.com)

在马来西亚史研究上有建树的英国学者很多,但著有通史的并不多,成就最高的当数上文已提过的温斯泰德,他的《马来亚史》出版于1935年,1962年温斯泰德对旧著进行改写和增补,将时间延至英国统治时代的结束并重印出版。[13] 该书运用考古学人类学研究成果,使用马来历史文学以及大量葡、荷、英文资料,开创性地勾画了马来亚历史。《马来亚史》受到高度评价,曾担任马来亚大学历史主任的英国学者巴斯汀指出:“从本著的第二版看来,这部在过去近30年都稳居最权威马来亚通史宝座的著作,在未来仍然不会遇到可匹敌的对手,将长久地维持这一地位。”[14]但这部作品有一个难以回避的时代烙印:欧洲中心论。温氏在字里行间基本是以俯视姿态来评价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原住民等非欧裔族群的信仰和传统,对英国和葡萄牙、荷兰这些欧洲殖民者在当地的殖民统治,则以正义、进步、文明等褒义字眼来进行叙述。

另一部马来西亚通史著作是顾里克(J. M. Gullick)1963年出版的《马来亚》[15],该书时间跨度从1400年马六甲王国建立到1960年代,采取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写法,主要侧重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教育、外交、防务等领域也有所涉及,尤其侧重战后的20年。与温斯泰德的《马来亚史》相比,顾氏的《马来亚》缺少15世纪前的古代史部分,结构也不如温著严谨,历史叙事的脉络不够突出。

1982年安达娅夫妇的《马来西亚史》出版,[16]这是一部集合了荷英时代殖民地史研究成果、美国战后初期东南亚地区研究成果、中国史料和马来本土史料的力作。该著一经出版即成为马来西亚通史研究的权威之作。2001年进行修订再版,2006年和2010年被分别翻译成泰语和汉语出版,可见其影响力。作者之一的里奥纳德 · 安达娅(Leonard Y. Andaya)是马来裔美国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东南亚早期现代史,尤其是马来半岛和东马来群岛,另一位作者芭芭拉 · 安达娅(Barbara Watson Andaya)出生于澳大利亚,主要研究方向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近代史、东南亚海洋史、东南亚基督教传播史等,曾在2005—2006年间担任美国亚洲研究学会主席。《马来西亚史》共有十章,前两章是古代史,主要是史前史、印度化时期和马六甲王国史。第三至四章从贸易网络、政权更迭、族群关系等方面梳理18至19世纪荷英争霸下的马来西亚历史。第五、六章围绕英属马来亚史展开,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政府架构、经济结构、殖民地教育等方面进行考证。第七章考察日据时代至马来西亚联邦建国初期的政治史大事。最后第八章将时间截止到2000年,是对当代马来西亚政治经济格局的考察。《马来西亚史》的一大特色,是对学术史的细致整理,主要表现在正文每章首节的学术史回顾和文后分门别类的推荐书目。第二大特色,是对多源史料的运用及深入的分析。

2003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维珍尼雅 · 马特森 · 胡克(Virginia Matheson Hooker)的《马来西亚简史》[17]出版,这是一部优秀的教材式通史。涵盖了从史前史,马六甲时期(15世纪初),最后到马哈蒂尔时代的马来西亚历史。从全书来看,虽然在近代史和当代史部分依然难以摆脱对欧洲史料的依赖,但胡克在以本土视角来撰写马来西亚通史这一点上是十分到位的。

3. 中国学界的研究

198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一部钱文宝和林伍光合编的《马来西亚简史》,全书仅64页,如此短的篇幅显然是无法将史实进行细致梳理的,只可作为普及型读物。

2012年台湾学者陈鸿瑜教授出版《马来西亚史》。[18]全书分为14章,从早期马来半岛人种源流谈起,一直写到现任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政府时期。该书论述主要采取编年方式,以政治史为主轴,内容详实,资料丰富。但该书述多论少,对许多重大问题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对经济史、社会史也较少涉及。

可以说,中国的马来西亚通史类编撰现仍处于起步阶段,与欧美学界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