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罗斯福的意外变故与布鲁塞尔会议

罗斯福的意外变故与布鲁塞尔会议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罗斯福本来预料会遭到普遍的批评,这种完全意想不到的反应使他感到意外。尽管如此,罗斯福认为,他拒绝实行“隔离”不是退却的表示。布鲁塞尔会议打消了孤立主义者对罗斯福放弃中立政策的担心。当他们试图说服美国代表团提出制裁的建议时,罗斯福指责他们想使日本人把怒火发泄到美国身上,以此来保护他们自己在远东的利益。

罗斯福的意外变故与布鲁塞尔会议

罗斯福意识到他在国内的政绩和他代表的这个国家的实力,使他不得不在世界事务中发挥作用的时候,他就寻求一项将有助于维持世界秩序而又不需要美国采取会使孤立主义者感到不安的任何行动的政策。在一个短暂的时刻,他曾想对将来的侵略者采取经济和贸易制裁,但是后来又放弃了这种想法。“现在我认为,这是一个进行长期教育的问题,”他在谈到使美国人放弃孤立主义的过程时对财政部长摩根索说,“我将不做需要任何人做出明确的反应或者采取行动的事情。”

赫尔和无任所大使、政府主要对外政策顾问诺曼·戴维斯敦促罗斯福在计划于那年秋天周游全国的一次旅行中,呼吁实行国际合作和维护世界秩序。1937年10月5日,罗斯福选择了一个合适的讲坛,在孤立主义者的首府芝加哥为一座用公共工程局的资金修建的桥梁举行落成仪式。那天整个下午,人们聚集在湖边,到罗斯福站起来讲话时,参加落成仪式的人群已经一眼望不到边了。在半英里多一点的远方,孤立主义的最强硬的喉舌——《芝加哥论坛报》的大厦隐隐可见。总统在讲话中首先对这座新桥表示重视,然后转过话题谈到人类蒙受的“恐怖统治和国际上的不法行为”。罗斯福警告说:“无辜的人民……无辜的国家,正在被残酷地充当权欲狂的牺牲品。”

“如果这些情况蔓延到世界其他地区,任何人都不应当设想美国能逃脱过去,美国会指望得到仁慈对待,西半球能不受到进攻,而且还能继续保持平静与和平。”他接着说,如果热爱和平的国家想维护自由,就必须同心协力反对那些违反条约和侵犯人权的国家。罗斯福把国际上不法行为的蔓延比作传染病,他说:“当人体的传染病开始传播的时候,居民们都赞成和参加对病人的隔离,以便使他们的身体不会由于疾病传播而受到侵袭……不管是宣战还是不宣战,战争都具有传染性。它能席卷远离战争发源地的国家和人民……”

在总统发表这番雄辩的讲话之后。人人都等待他采取行动,结果却不见行动。10月6日,即芝加哥讲话之后的第二天,记者们问他“隔离”是不是指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他对记者们的问题进行了搪塞。“瞧,‘制裁’是一个可怕的字眼,现在没有人用了。”罗斯福回答说,“主要的意思是最后这句话:'美国在积极地寻求和平。'我不能告诉你们将采取什么办法。我们正在寻找某种实现和平的办法。”好像是要使孤立者放心似的,他接着说:“根本没有必要使这种办法同保持中立背道而驰。”

有人认为罗斯福不肯放弃盲目中立的政策是因为中立主义者强烈地和几乎一致地拒绝接受这篇讲话。一些作者说,罗斯福试图规定一种新的航向,顶着当时盛行的孤立主义之风前进,但是发现这股风刮得太厉害了。“总统受到了绝大多数报纸的攻击,”罗森曼说,“他们马上打来电报提出谴责……他肯定记住了这件事,他曾经对我说过,'糟糕的是,当你试图在前面带路的时候,回头一看却没有任何人跟在后面。”

然而,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只有孤立主义的报纸——《华尔街日报》宣称:“停止对外干涉;美国要和平”——而绝大多数美国人民似乎都一致认为,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对侵略者实际隔离”。“总统的讲话好极了。”1936年被提名为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的弗兰克·诺克斯上校说。国外也对总统表示支持。在总统讲话的第二天,国际联盟通过了一份对日本进行谴责的报告,并在布鲁塞尔召开了九国条约签字国会议,这项条约是为了保护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签订的。

罗斯福本来预料会遭到普遍的批评,这种完全意想不到的反应使他感到意外。他只是泛泛地考虑过维护和平的问题,并不想提出一项新政策。正如多萝西·博格在研究芝加哥讲话之后指出的那样,罗斯福戏剧性地表明了美国人民的和平愿望,但是没有准备再往前走。尽管如此,罗斯福认为,他拒绝实行“隔离”不是退却的表示。他把那次讲话视为教育美国人民的过程的一部分。“我希望你喜欢芝加哥讲话及其造成的影响”,他在几个星期后写给豪斯上校的信中说,“我……确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能够慢慢地而又肯定地使人民认识到,战争对我们的危险就像暴乱一样严重,在暴乱中,我们关上所有门窗躲在屋子里的危险,会比走上街头利用我们的影响制止暴乱的危险还要大。”

布鲁塞尔会议打消了孤立主义者对罗斯福放弃中立政策的担心。美国代表团团长诺曼·戴维斯遵照指示避而不谈对日本的制裁问题,而为争取远东停战做出了努力。这次会议是注定要失败的。日本拒绝出席,其他各方也不能在对日本采取什么措施的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英国人和法国人曾在国际联盟中拒绝对实行制裁给予支持。当他们试图说服美国代表团提出制裁的建议时,罗斯福指责他们想使日本人把怒火发泄到美国身上,以此来保护他们自己在远东的利益。归根结底,九国会议弊多利少。西方国家拒绝采取反对日本侵略的立场,这鼓励了东京的强硬分子,他们不久就显示了他们的轻蔑态度。(www.xing528.com)

虽然罗斯福深深地卷入了他对政治反对者的“清洗”,但是他对欧洲走向战争的这种趋势越来越关注了。他很后悔当初不该决定跟随法国和英国默许法西斯在西班牙上台,现在他希望它们能采取反希特勒的立场,并决定务使德国人理解美国的意图。“我们美洲国家再也不是一个遥远的大陆了,”他在跨过边界访问加拿大时对加拿大听众说,“我们的雄厚资源,我们商业的活力和我们的兵员力量,使我们在世界和平中成了至关重要的因素,不管我们是不是愿意……我向你们保证,如果加拿大国土的控制权受到任何其他帝国的威胁,美国人民决不会袖手旁观。”

1938年,罗斯福在慕尼黑事件中表现得十分矛盾,一方面,他对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贝奈斯发出不要抛弃捷克斯洛伐克的呼吁,没有作出反应,而是向侵略者、被侵略者、局外人同样发出和平呼吁;另一方面,他也会因处处受到国会束缚而感到愤慨。

中立法的束缚当然不是罗斯福对慕尼黑悲剧采取消极态度的根本原因,但是修改中立法,是罗斯福与孤立派斗争的一个主要方面。为了用事实教育群众,逐步克服孤立主义思想,1937年10月5日,罗斯福在孤立主义的大本营芝加哥发表了那次著名的演说。他指出:

“世界的政治情势近来发展得越来越恶劣,引起那些希望同其他国家和民族和平友好相处的一切民族和国家的严重关切和焦虑。”

“未经宣战,没有预警或任何理由,包括大批妇女和儿童在内的平民正在空袭中遭到残酷的屠杀。在所谓和平的状况下,船只无缘无故和未经预先通知就遭到潜艇攻击并被击沉。有的国家从未危害过它们的国家中煽动内战,并在内战中支持一方……”

“无辜的人们,无辜的国家,正在因为一种对势力范围和霸权的贪婪而被残忍地当做牺牲品,这种贪婪是缺乏任何正义感和人道主义的考虑的。”

“为了获得一个可以自由呼吸、友好相处、无所畏惧的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必须做出一切努力去维护法律和原则。只有如此,和平才能得到保证。爱好和平的国家必须做出一致的努力去反对违反条约和无视人性的行为,这种行为今天正在产生一种国际间的无政府主义和不稳定状态,仅仅依靠孤立主义和中立主义,是逃脱不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