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在设计思路上主要借鉴了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自2003年至2019年,世界银行已经连续17年发布全球《营商环境报告》,目的在于促进被评价的经济体改善法律和监管环境,促进企业的发展,并为各经济体了解和改善商业监管环境提供客观依据。经过17年的积累与改进,世界银行已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10项一级指标体系,并通过对全球190个经济体的营商环境进行持续评估,报告各个经济体在整体和分项上的前沿距离分数及排名,监测各个经济体的本地中小企业营商便利度。根据世界银行《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的描述,营商环境是指影响一个经济体内的普通企业开展一般经营活动的要素综合,营商环境评价则是从多个方面对提升营商效率和支持营商自由的政府监管变化予以记录和分析,以促进经济体改善与营商有关的政策法规与监管。[2]具体而言,世界银行是从“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获得电力、产权登记、获得信贷、保护少数投资者、纳税、跨境贸易、执行合同、办理破产”10个方面(虽然也采集和公布有关雇工、政府采购合同的数据,但是并未将其纳入营商环境总体评价)评价190个经济体的中小型企业最具有普遍性的经营环境。
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重点关注三个目标:第一,促进民营部门发展的政府监管改革何时发生?第二,政府改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第三,监管改革对经济或投资活动的影响有哪些?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以两种度量方法呈现评价结果:前沿距离分数(the distance to frontier score,DTF)和以前沿距离分数为基础的营商便利度排名(the ease of doing business ranking)。营商便利度排名可以比较不同经济体营商环境的好与坏;前沿距离分数则可以检测一个经济体与营商环境最好的经济体之间的差距,可以显示该经济体在每一项营商环境指标中与表现最好的经济体在该项指标之间的绝对距离。以世界银行多年数据进行对比,一个经济体的营商便利度排名仅仅显示该经济体的监管环境相对于另外一个经济体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而前沿距离分数则可以显示一个经济体的企业所处的监管环境随着年度推移发生了多大的绝对变化。世界银行的10项指标是衡量各经济体创业投资环境的重要标志,整体评价结果和各项指标的评价结果对一个经济体寻求制度优化和监管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根据官方的解释,与世界银行的指标体系相比,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在保留和丰富国际通行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的时代要求和地方特色,既体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的要求,又体现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诉求,突出评价体系的公平性、客观性和创新性。[3]在设计思路上,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吸收借鉴了世界银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剔除了与国情明显不符的内容,扩充了世界银行相关指标的范围,增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指标,初步形成了23项一级指标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www.xing528.com)
中国营商环境评价结果呈现采用与世界银行相同的方式。世界银行运用前沿距离分数衡量值来显示被评价的各经济体与 “前沿”(即2005年以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中所有经济体各个指标的最高值)的距离。经济体的前沿距离从0到100不等,其中0为最差绩效,100表示“前沿”。经济体根据营商便利度进行排名。前沿距离有助于评价监管绩效的绝对水平,以及随着时间推移的改进,前沿距离显示当前每个经济体离“前沿水平”的差距。这能使报告使用者看到某个经济体的表现与最佳表现在任何时间点的差距,并且能评估经济体随着时间推移在监管环境上的绝对改进。例如,2018年得到75分,表示一个经济体离最高水平(经济体历年以来的最佳表现)相距25个百分点;在2019年获得80分表示此经济体正在进步。以这种方式,前沿距离可以清晰观察该经济体是否提升了年度营商便利度。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整体吸收了世界银行评价方法,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则明显不同。譬如,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建立了营商环境评价系统的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把大数据分析系统的分析结果来比对企业填报问卷、政府部门填报问卷获取的数据,这与世界银行假设案例的调查方法与评价方法不同,具体的差异在后文论及纳税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时详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