幺妹要勤快,勤快要绩麻,三天麻篮满,四天崩了架。
几天才把麻编好,编好才能把浆刷,染好麻布做衣衫。
青蓝白色有配搭,幺妹穿起像天仙,扭动腰身乐哈哈。
——夏布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颜坤吉《夏布神歌》
北碚地区人民的穿戴习惯,随着各个时代的变化有所改变。清末民初,男性一般穿大襟长衫(亦称大褂)、大襟短衣和对襟汗衫,以及折腰丢裆裤或西式裤。随着季节的变化,春秋两季穿蓝色、黑色或灰色短衫、长裤;冬季穿棉袄、棉裤;夏季穿白色短衫、长裤或短裤。衣料,视其贫富而异,富人多用“洋布”(机织布),或绸缎、毛麻织品,长者有穿羊、狐皮袍的;贫者所穿多为土织棉布,没有单、夹棉之分,而且疤上重疤,补了又补,穿对襟短衫的居多,便于劳动。抗日战争爆发后,机织布逐渐增多,穿短衫的较普遍,式样多为中山服,也有穿西装的。1949年以后,穿短装的逐渐增多,长衫被逐步淘汰。20世纪50年代初,曾提倡用苏联花布做衬衫,但风靡一时则止。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一般喜欢穿中山服、解放服、工人服和灰色干部服,着内衣内裤之风已成时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衣饰逐渐朝款式新、衣料好、花色美方面发展。以往一季一衣或几季一衣,现已转为一季多衣,衣料也朝化纤和绦、绸、呢、绒方面发展。衣服式样繁多,有滑雪衫、羽绒服、拉链衫、牛仔服、西装、运动裤等,以及以棉、绦、化纤为材料的各式背心、汗衫、内裤等。
民国时期,一般女性穿绲边过膝旗袍或短衫,以及折腰尖裆裤,随季节变化有单、夹棉之分。布料有阴丹士林布、安安蓝布和蓝白土布。富家妇女所穿衣服除衣料较好以外,冬季多在旗袍之外套一毛线短衣。1949年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旗袍、短衫渐绝,女性爱穿列宁服、解放服,不论老幼都以青、蓝色为主。1978年后,服饰改变较大,时装遍及城乡,开始流行穿春秋衫、西装、蝙蝠衫、旗袍裙、连衣裙、百褶裙、健美裤及各种毛绒衣裤等,且衣料精美,色泽艳丽,样式美观,易于洗涤。
1949年以前,小孩穿长袍、短衫,贫苦人家多用土布或旧衣裤改制。学生一般穿学生服或童军服,高中学生身穿芝麻布军训服,头戴船形帽,打绑腿,脚穿草鞋或胶鞋。一般女孩子穿阴丹士林布或大明蓝旗袍、短裤,脚穿长筒丝袜、青布圆口鞋。1949年以后,童装不断翻新,衣料以灯芯绒、棉布、花布等为主。到20世纪80年代,用化纤布、毛、绒线等材料制成的童装款式大方,色泽美观,四季分明。
油纸伞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传统方法全手工制作。油纸伞以竹为骨,以纸或丝绸为面,刷桐油以增强韧性并防水,但长期置于干燥环境中易变脆、开裂。近年来,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与现代钢骨布面伞相比,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依赖的主要优势是( )。
A.携带方便 B.适用地广
C.文化蕴涵 D.经久耐用
2.下列地区中,宜作为油纸伞重点推销市场的是( )。
A.欧洲西部 B.中亚
研究案例二:遇见夏布 返璞归真
——新媒体语境中荣昌夏布文化传承的调查研究
作者:虞疏雨 朱隽宜
指导老师:李九彬 林艳华 罗 键
一、荣昌夏布的历史渊源
荣昌夏布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有其特定的环境和条件,正是一些客观而又特殊的生态环境使得荣昌夏布能够不断发展至今。我们通过资料研究和调查访问,分析其主要文化渊源,归纳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承续
夏布是以苎麻为原料编织而成的麻布。苎麻,起源于我国,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麻类纤维。史料记载:“古者先布以苎始,棉花至元始入中国,古者无是也。所为布,皆是苎,上自端冕,下讫草服。”这说明苎麻夏布早已普及民众,广为使用。
12世纪前,在我国,麻是除丝之外的一种重要的衣服原料,特别是麻布,主要为普通老百姓所用。而且,自秦汉至唐,麻的种植、初加工、纺绩和织造技术都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在衣着和日用方面,以大麻和苎麻为主。秦汉时,苎麻在湖南和四川地区广泛种植和利用,到了东汉,开始大力传播。在我国不少的古籍中也都有关于劳动人民对大麻、苎麻进行生产利用的丰富经验的记载。如,《诗经》中早有“东门之池,可以沤麻”“东门之池,可以沤苎”“东门之池,可以沤菅”的描写;唐代诗人张籍曾作“皎皎白苎(纻)白且鲜,将作春衫称少年,裁缝长短不能定,自持刀尺向姑前”,都不同程度地称赞苎麻布制衣的精美,还将苎麻制衣当作馈赠的礼品。
另外,据考古发现,1972年在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其领、袖部位均为工艺精细的苎麻织物,以及原料是苎麻纤维的灰加工麻布和细麻布,这些麻织品距今已有2700多年;1979年到1980年,江西贵溪龙虎山崖N1N11墓中发掘了有印花的苎麻布,据中国纺织科学院测年,其产生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二)荣昌本土人文底蕴的孕育
荣昌,素有“海棠香国”之美誉,历史文化悠久。春秋时期,为巴国属地;西汉以后,基本隶属江阳、汉安县地,没有单独设县;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正式设昌元县,时为唐昌州府州治所在地,也是今荣昌区地域建县的开始。荣昌夏布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荣昌县志》里有“夏布轻软甚于葛”的记载,荣昌夏布的生产当由葛、大麻演变而来。
有关荣昌夏布的历史记载,唐代的《元和郡县志》载有“昌州贡筒布、斑布”;《太平寰宇记》亦载有“昌州产斑布、筒布”。由此可见,荣昌夏布在唐代始已进贡皇家,以“质地光洁、轻如薄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而闻名于世。《辞海》在“荣昌”条目下注明的也是“产夏布、折扇、细陶器和良种白猪等”。
明末清初,随着“湖广填四川”,湖广移民带来的种麻(苎麻)、织布技术与荣昌当地的生产织造相融汇,特别是康熙年间及清朝中后期,荣昌夏布在技艺和产业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开始远销。清光绪《荣昌县志》记载,县内“各乡遍地种麻,妇女勤绩成布,白细轻软,较甚于葛。山陕直隶客商,每岁必来荣采买,远至京都发卖,亦转销朝鲜、日本及南洋一带”。
(三)荣昌自然环境的促生
荣昌位于重庆西部和四川东部交界区域,平均海拔380米,丘陵地带,地势平缓,介于105°17′~105°44′E,29°15′~29°41′N,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较为分明,雨量充沛,夏季闷热多雨,气候潮湿,土地肥沃,有清流河、濑溪河等148条溪河,水力资源充足,无霜期较长。苎麻为原产于热带、亚热带的喜温植物,25~32℃为其地上茎生长的适宜温度,25~30℃为其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需要充足的水分,对土壤水分要求严格。荣昌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苎麻的种植和编织。此外,荣昌濑溪河段水质酸碱适中,沿岸种植有竹林,河床为沙石底,河水清澈,为荣昌境内及周边的夏布浆漂提供了优良条件,且经过濑溪河水漂过的夏布,光洁度高,色白细嫩,为各地所不及。
总之,荣昌夏布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受荣昌人文底蕴、自然环境的孕育和影响,荣昌夏布质地优良独特、个性鲜明十足,在当下更值得从历史渊源的角度去关注和挖掘荣昌夏布更大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荣昌夏布文化传承现状
(一)传承模式单一
荣昌夏布自汉代到明末清初,大多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主要是自给自足的用品,也就是男耕女织的产物,在该县家家户户都能编织,传承方式是“家庭传授”和“相互交流”。后来,技艺也主要在师徒之间传承。目前,能掌握夏布编织和漂染技术的人已寥寥无几,能考证其传承关系的有以下两个代表性人物:
盘龙镇夏布编织传承人颜坤吉谱系表
●颜永胜:祖父,1879—1946,自幼从事夏布编织业,从师于家庭及作坊;
●颜乾木:父亲,1903—1981,家传夏布编织技艺;
●颜坤吉:男,1930—,自幼从父学习夏布编织技艺,现仍在从事该工作;
●颜太贵:长子,1951—,曾向其父学习夏布编织技艺,现在偶尔从事编织工作;
●颜太优:次子,1954—,曾向其父学习夏布编织技艺,已外出从事其他工作;
●颜太俭:三子,1959—,自幼向其父学习夏布编织技艺,现在从事夏布家庭作坊编织。
盘龙镇夏布印染传承人唐德华谱系表(www.xing528.com)
●张世海:男,1887—1959,自幼在夏布印染坊从师学习印染技艺,其师已无从考证;
●唐德华:男,1933—,18岁开始在漂染坊师从张世海学习印染技艺,现生病在家休养;
●唐雷生:长子,1965—,早年从父学习印染技艺,现在家务农;
●唐荣君:次子,1971—,早年是父兄的印染帮手,初通印染技术,现在家务农。
由此可以看出,荣昌夏布在传承模式上主要是“家庭传承”和“师徒传承”。在这两种模式下,传承人缩减和断层,是荣昌夏布面临的困境与危机。
(二)传承人断层
荣昌夏布于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评定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名、区级代表性传承人8名。目前,由于荣昌夏布生产模式的制约和经济收入的限制,从事夏布制造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颜坤吉已有90多岁,其他的代表人颜太贵、李俭康等大多也有50多岁。从对他们的访谈中得知,在夏布技艺的传承上,几乎后继无人。
颜坤吉说:“主要问题是夏布赚钱不多,年轻人都愿意外出打工赚钱,能赚几千块。而织布每一两也就几十块钱,一个月下来才2000多。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荣昌农村里家家户户织夏布,而现在还在织布的大多是留守的老人和一些在家带孩子的中年妇女,年轻人几乎都出去了。”(采访地点:颜坤吉家里;采访时间:2016年7月29日)
图2-9 就夏布传承情况采访颜坤吉先生
(三)生产技术落后,延伸产品粗糙,销售渠道不畅通
近些年,荣昌夏布开发了不少延伸产品,主要包括服装、鞋、袜、围巾、帽、包等服饰,床单、被罩、毛巾、门帘、杯垫、屏风等家纺产品,还有印染、绘画、刺绣、折扇、书籍装帧等工艺品。但目前,其生产一直沿用比较传统的手工技艺和方法,技术上自主研发的能力不足,产品的创新和科技含量较低,经济附加值不高。
原荣昌文化馆馆长廖正礼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了夏布产品面临的一些困境:“用一些新的工艺技术,但是存在一个问题,精加工就需要把麻全部沤烂,沤烂过后用机器搅拌打成浆,干了之后抽麻丝。这样织出来的麻品就和一般的棉质品、丝织品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质地不一样、材料不一样,看不出来经纬线的结构,原麻的质地也看不出来。还有,生产的技术要求比较高,特别是排污技术,我们要搞精加工,国内的技术达不到,而向国外引进技术,国外不愿意,技术上它保密。”(采访地点:荣昌区行政中心办公室;时间:2016年7月29日)
在销售方面,荣昌夏布有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但随着改革开放,受到国外面纱、化纤等在市场上的挤压,国内对夏布的需求越来越小,在国内甚至很少能找到专门销售夏布的商铺。大部分的夏布主要以坯布的形式出口到国外,主要是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等。在收购模式上,也由之前政府统一到村落收购演变成了与不少企业和外商直接签订加工合同来完成订单,这势必导致荣昌夏布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降低,如果遇到金融危机,企业的订单就会锐减。
廖正礼还说:“现在荣昌夏布以原布、坯布的产品形式出口,生产出来的原生态的夏布是向东亚、东南亚一带出口,比如韩国、日本、新加坡。之前东南亚经济危机,造成夏布出口锐减。”
图2-10 体验夏布的传统生产工艺
(四)品牌意识淡薄,宣传方式老套
本次调查研究发现,荣昌夏布的生产企业缺乏对夏布产品与风格的定位,几乎没有一套科学、严谨的品牌管理方法;荣昌夏布的品牌形象模糊,与消费者的互动性不强,习惯性使用荣昌夏布创意产品的人更是微乎其微。但在韩国,大约有20%~30%的民众保持着穿夏布服饰的传统,甚至有价值几千上万的用夏布制成的韩服,在首尔著名的商场里也设有夏布专柜。每年6月,韩国忠清南道舒川郡都要举行韩山苎麻文化节。在这个节日里,还有对夏布传统纺织技艺的展演与体验活动,成为地方旅游的文化特色,传承了优秀的手工艺。
在宣传方面,荣昌当地的报纸、杂志、电视虽都有关于夏布的专题报道,街道、户外广告等也可见一些标志性的标识。但我们在本次调研中发现,整体上而言,荣昌当地对荣昌夏布的宣传意识还是比较薄弱,宣传的手段比较单一,宣传的内容比较单调。国内其他的媒体,比如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凤凰电视台虽也有关注和报道,但大多是一些新闻、专题片,且多是以前的,近几年鲜有报道。在新媒体语境下,在微博中输入“荣昌夏布”等关键词,虽然有不少的内容,但大多还是比较集中于苎麻、夏布折扇、夏布服饰等内容的一些零散展示,且内容重复无新意;在微信公众号输入“荣昌夏布”,只有“荣昌壹秋堂夏布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建的“荣昌夏布”和“重庆荣昌加合夏布制品有限公司”的“荣昌加合”两个公众号,查看它们的历史消息,分别是2016年4月、2016年8月创建,内容更新较慢,报道的内容也大多停留于一些和夏布相关的时事新闻、苎麻的历史渊源、夏布制作的工艺流程等内容,吸引力不强。
三、新媒体语境下传承荣昌夏布文化的有效措施
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荣昌区相关职能部门在荣昌政府的引导下,对荣昌夏布文化的传承已经做了一些“社会式传承”的探索和尝试,比如,建立夏布苎麻产业实体交易中心;实体交易中心初步建立后,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建立夏布产业研发中心;建立夏布苎麻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壮大传统手工艺人队伍,培养年轻一代传承人等。但根据近年来新媒体的发展态势,依照互联网思维,以挖掘荣昌历史文化为核心,还有许多是我们已经想到,而且现在正在通过各种渠道去参与或者正在努力去做的,现整理如下。
(一)建立“数字博物馆”
先彻底厘清荣昌夏布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沿革、规模、行销范围、手艺人的基本情况、作坊的兴盛衰落、技艺流程、制作工具以及相关的行规、民谣、民俗、民间故事等内容,建立相关的专门网站,以音频、视频、图片、访谈等形式,将荣昌夏布的历史渊源、技艺流程、创意产品、产业规划等分专栏、分层次地介绍、展示,并不断维护、更新。在此基础上,建立“数字博物馆”,在虚拟的空间里使人们通过互联网能够系统地、一目了然地对荣昌夏布有清晰、明了的了解和认识,在进行记录和保护的同时,也是对传统传承方式的革新和对面临失传危机的技艺的抢救性保护。
(二)建立“数字文化空间体验站”
在新媒体时代,在构建荣昌夏布现实文化空间的同时,可以将特色的传统文化空间模拟成虚拟空间,包括虚拟的夏布手工制作体验馆、夏布织造的生产空间、夏布产品的体验、夏布产品的试用等。然后,通过对体验过程的数据资料的录入与描绘,丰富、增强用户对夏布织造及产品的真实性体验。比如,建立荣昌夏布虚拟体验馆,让用户可以试穿、试用在虚拟空间里挑选的荣昌夏布衣、荣昌夏布包等,切身体验夏布的材质和风格样式,便于推广合适的产品;再比如,建立数字化的模拟技艺体验馆,用虚拟的操作平台帮助用户参与编织的整个流程工序,革新传承的模式,更好地传播夏布的工艺文化。
(三)拍摄制作以荣昌夏布为主题的影视作品
第一,利用荣昌夏布的民间故事,邀请著名的编剧、导演等拍摄以荣昌夏布为主题的电影;或者将荣昌夏布的一些元素巧妙融入著名编剧、导演等拍摄制作的电影、电视剧中,制造一种轰动效应,提高荣昌夏布的知名度。第二,拍摄“荣昌夏布”的大型纪录片,在国内外进行播映,以此对夏布产品进行营销。而且,纪录片在对荣昌夏布进行深度推广的同时,还可以起到记录、保护、还原的作用。第三,拍摄以“荣昌夏布”为主题的电视音乐节目,在央视或者荣昌当地打造的夏布一条街、夏布创意园等旅游景点、文化空间循环播放,促进荣昌夏布的推广。
目前,我们课题组已经拍摄制作了一部关于这个课题的纪录片并已在网络上发布。
(四)进行品牌设计、宣传和营销
首先,设计易记、好读、有特色和富有想象力的品牌名称。如Cocacola在中国被翻译为“可口可乐”、Chanel被译为“香奈儿”、Prada在中国译为“普拉达”等,荣昌夏布的创意品牌的名称也应该有特色、创意。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有印象的是“感懒树”“壹秋堂”这两个。其中,“感懒树”这一名称源自“橄榄树”,其品牌创始人杨青,在2006年到荣昌旅游时,被夏布所吸引。于是,她在做过职业画家、艺术经纪人、企业高管、媒体记者后,从北京又回到重庆,投入到夏布产品的开发中,建立了“感懒树”这一品牌,意指“感恩、慵懒、原始、自然”,品牌“感懒树”的视觉标识赫然醒目。“感懒树”和台湾文创公司合作,在重庆两江幸福时代广场开设了“感懒树”的生活空间,围绕夏布,打造“梯田”“流浪路”“回家”“镜像”“茶室”“咖啡”等区域,带给顾客不一样的购物体验,实施文化营销。
图2-11 穿上夏布衣服宣传夏布
在这个方面,我们团队因为研究夏布文化,所以给自己的团队取名为“夏意愈盛,布品天下”。我们将一些调查研究成果在机场和轻轨站进行了展示,受到了不少的关注和好评。另外,我们团队自己还在设计、制作一些荣昌夏布的小产品,比如小口袋、小本子等,下一步准备在实体店和网络上进行销售,身体力行地制作和推广夏布。
(本文发表于《戏剧之家》2017年第5期,有删减)
体验:科技创新促成长
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深感荣昌夏布的魅力和中华民族的智慧,在身临其境的探索和参与中,每一次都仿佛穿过历史的长河回到人类的远古时代:荣昌夏布——“老祖宗的第一块遮羞布”,是那么的神秘和美丽,是那么的原始和自然,让人心灵沉淀,灵魂升华,深感其艺术的曼妙,更使我们在一次次的迷茫和困惑中,体悟学问、学术的内核肌理,让严谨扎实的科学精神植根于心中。荣昌夏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明珠,传承、弘扬其相关技艺、文化是我们青少年义不容辞的责任。能够穿梭于夏布间,漫步于夏布发展路,并将其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是我们的荣幸,更是我们与夏布的缘分!由此,我们由衷地相信,这次的思考与探究仅仅是我们的一个开端,也诚挚地希望更多的人将目光投向夏布,投向荣昌的夏布,让其在新的时代语境中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更加引人注目!
(雏鹰计划学员 朱隽宜)
实践:文化遗产大调查
请选择一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或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实地调查活动,分析其价值、现状及发展建议。
探究:文化遗产永传承
景泰蓝制作是北京市地方传统技艺,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北京市某企业依托其景泰蓝艺术博物馆、景泰蓝制作技艺互动体验中心以及工厂店,在夏秋季节每周五、周六17时至22时,举办“景泰蓝文化体验之夜”活动,吸引众多的市民与游客前来观光和互动。
请你简述举办“景泰蓝文化体验之夜”活动的旅游价值。
立身:我是文化传承人
假如你是荣昌夏布的文化传承人,如何在校园里开展夏布的传承、教育?请写出设计方案,并论证其可行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