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嘉陵江边的居民住房变迁及吊脚楼的文化意义

嘉陵江边的居民住房变迁及吊脚楼的文化意义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镇居民一般住瓦房,但靠嘉陵江边的码头一带多为棚房,枯水季节搭建,洪水季节拆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村住户均以煤油灯照明为主,城市居民多用电灯照明。所以,吊脚楼既是一种极具巴渝地方特色的乡土建筑,也是巴渝文化的“活化石”。

嘉陵江边的居民住房变迁及吊脚楼的文化意义

建筑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也最耐久的一类,所以它所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多面,也更重要。

——梁思成《建筑是什么》

清末和民国时期,在北碚农村,低山、槽上地区以茅草房居多,平坝则以瓦房为主,也有穴居岩洞的。房屋结构:草房,主柱绑架,以土墙或竹编为壁,稻麦草或茅草盖顶,每隔2~3年翻盖一次;瓦房,以木料穿斗,竹编泥糊为壁,青瓦盖顶,如梁实秋的雅舍。农村中较富裕家庭的住宅多为三合院、四合院,外加朝门。城镇居民一般住瓦房,但靠嘉陵江边的码头一带多为棚房,枯水季节搭建,洪水季节拆除。北碚朝阳街上的房子多为砖木结构

1949年以后,人们的居住条件有很大改善。从1949年至1959年,北碚朝阳、天生地区在胜利路、碚峡路、文星塆一带,盖了大批居民住房,使居住在江边河街棚房等的1000多户居民搬进了瓦房,建房面积相当于1949年以前的15倍。1978年之后,北碚城区兴建了大批楼房住宅,不仅水电齐全,还有卫生间、阳台等;农村在逐步改建旧房,修建新房,老式的土墙房屋逐渐被砖石墙楼房、瓦房代替。大多数农户装上了电灯,有的还用上了自来水。进入21世纪,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随着社会的发展,照明条件也发生了变化。民国时期,城乡照明普遍以桐油灯为主,少数人家用煤油灯。继后,城市部分居民用电灯照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村住户均以煤油灯照明为主,城市居民多用电灯照明。到1985年,农村已大多用电灯照明,也有用沼气照明的。时至今日,城乡居民普遍用电灯照明,有些地方甚至用太阳能照明。

北碚至今依然保留着少数的巴渝传统民居——吊脚楼。吊脚楼是重庆先民巴人的伟大创造,是川东民居的代表,它通常建在较陡的坡地或临水、临沟处,房舍的一部分悬空扩展,下面随地势安置高低不一的支柱——形似悬吊的木制腿脚,又称“吊楼”“吊楼子”或“半边楼”“半危楼”,也分布于黔东、鄂西、湘西及桂北等省(自治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勤劳而智慧的巴人为躲避危险的动物、适应复杂的地形和湿热的气候,就地取材,在巴山渝水间修筑起一座座干栏式建筑,显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体现了中国民居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态哲理,即天、地、人是一个有机循环的整体系统。英国李约瑟博士曾对中国古代这一天、地、人的有机整体观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中国发展了有机的宇宙哲学”。所以,吊脚楼既是一种极具巴渝地方特色的乡土建筑,也是巴渝文化的“活化石”。

研究案例一:景观地理之石屋

有着“东方好望角”之称的我国东部沿海某小镇,迎接了中国大陆新千年的第一缕曙光。这里的房屋、道路依地势而建。在方圆四五平方千米的山坳里,房屋多用石块砌成,屋顶瓦片也多压着石块,形成“屋咬山、山抱屋”的石砌建筑群。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图2-1 “东方好望角”的石屋

1.该小镇位于(  )。

A.海南省 B.广东省 C.浙江省 D.山东省

2.该小镇的石砌建筑主要是为了抵御(  )。

A.寒潮 B.台风 C.泥石流 D.冰雹

实践出真知

在重庆也有很多石屋,如北碚的“花房子”、奉节的二层民居,极有特色。请你找一找周边的石屋,了解其修建的过程,并分析其优缺点。

图2-2 重庆北碚“花房子”和奉节二层民居

研究案例二:嘉陵江北碚段巴渝传统民居吊脚楼资源的价值——以卢作孚纪念馆为例

作者:王毓玮 李婉玥 李欣然

指导教师:李九彬 罗 键

卢作孚纪念馆是为纪念卢作孚先生而设置的,坐落在嘉陵江边庙嘴上,下临碚石。原建筑修建于明末清初,具有极高的综合价值。

一、建筑营造价值

吊脚楼是非常适宜山地、丘陵地区的一种建筑形式,体现了人类在与自然相处中的智慧和技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不拘一格,皆与山水融为一体。正如梁思成先生曾指出:“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吊脚楼的设计有诸多科学精妙之处,兼有实用和艺术之美。

(一)防震效果好

北碚的吊脚楼以木结构穿斗式为主。首先,木材具有柔性和弹性,木构架中的节点普遍使用榫卯构造连接,如同动物的骨骼关节,能在一定程度中伸缩和扭转,地震时能通过自身的变形吸收和消耗地震的能量。其次,在建筑的房角、走廊顶部、屋檐、屋顶等多个部位都反复运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科学原理,极大地增强了建筑结构的稳定度,起到很好的防震作用。所以,我们在考察中发现有些吊脚楼即使木料被风雨严重侵蚀,也屹立不倒。三角结构和榫卯结构在吊脚楼中的广泛应用,既是中国传统建筑仿生柔性结构的体现,也是中国建筑哲理中“顺应自然,以柔克刚”思想的体现。

图2-3 卢作孚纪念馆的三角结构和榫卯结构

(二)采光条件好

重庆是著名的“雾都”,阳光是弥足珍贵的,所以吊脚楼的设计非常注意采光条件。卢作孚纪念馆是三重殿四合院,房屋依山势而建,各房间高低错落有致,保证了房间之间互不遮挡阳光。而且每个房间都有多个窗户,从早到晚,每个时段都有阳光从不同角度照射入屋,可以利用每一缕阳光,起到杀菌防潮的作用,简直是夺造化之妙。

(三)通风状况好

吊脚楼多依水而建,周围空气湿度大,为避免水汽的侵袭,设计中充分考虑了通风需要。其一,房屋半边悬空,地板远离地面;其二,房间多开窗户,利于空气水平运动;其三,利用江水和山坡的比热差异,形成局部的山谷风效应,白天风由江面吹向山坡,晚上风由山坡吹向江面(如图2-4所示),促进水热的及时交换。这些设计,都使吊脚楼具有良好的通风、防潮效果,而且在夏季时居住起来非常凉爽。

图2-4 卢作孚纪念馆周边的山谷风原理示意图(李欣然绘制)

(四)排水设计巧妙

巴渝地区降水量大而集中,所以做好排水是极其重要的。在吊脚楼的设计中,屋顶保持了一定的倾斜度,瓦片铺排的设计也别具匠心:单面房坡上游设置密集的排水凹槽,两个房坡交界处铺设低而宽的流水通道,与房坡的排水凹槽皆成45°,可以使两个房坡的水及时汇聚并排走。在屋檐下,有一个小型水池,水池旁设有排水口,这样雨水就能从屋顶直接通过排水口进入水池,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如图2-5所示)

图2-5 卢作孚纪念馆的屋顶排水设计(左图为李婉玥绘制)

(五)小气候的营造(www.xing528.com)

卢作孚纪念馆内部的中心是一个中庭,很好地营造了整栋吊脚楼的小气候。中庭的设计,保证了充足的阳光照射;与周围的屋顶相比,中厅地势低,如同一个小盆地,形成了一个局部的热力环流,促进了空气的流通;中庭还有一个小水池,水池两侧各有一只黑龙在喷水,其水源多来自屋顶所排的雨水,伴随着空气的流动也实现了局部的水循环,使馆内的空气变得清新而湿润,整体环境变得更为舒适。

另外,干栏式建筑结构也让卢作孚纪念馆有很好的防虫防蛇、防潮防霉等作用。

二、历史文化价值

卢作孚纪念馆所在吊脚楼始建于明末清初,称为“文昌宫”,乃祭拜文昌帝之庙宇。清末民初,1911年辛亥革命后,四川军阀割据,江北、巴县、璧山、合川交界处的嘉陵江三峡地区匪患猖獗,历史赋予了这座吊脚楼新的使命。1916年春,川东道尹设江巴璧合四县特组峡防营,负责清剿周边匪患。1923年,改设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四县特组峡防团务局,驻巴县北碚文昌宫。1927年,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出任峡防局局长。1933年,卢作孚的弟弟卢子英代行峡防局局长职权。1936年,卢作孚担任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区长,实验区后改为“北碚管理局”,卢子英出任局长一职。这些都足以看出其在当时作为北碚政治中心的地位和威望。

在卢氏兄弟主政北碚的23年里,这里成为北碚当时的“行政中心”。他们组织开展以北碚为中心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运动,采取以乡村城镇化为带动、以文化教育为重点、以社会秩序为鹄的建设模式,制订了修公路、办工厂、建公园、设医院等发展蓝图,主持建设了北川铁路天府煤矿、中国西部科学院、北碚公园、乡村电话网络等。立足峡区,开发西部,情系全国,使其乡村建设成为民国时期众多乡村建设中持续时间最长、成就最大、成效最好的一个,把北碚这个昔日贫穷落后、偏僻闭塞、盗匪横行的小乡场建设成了被梁漱溟誉为“生产发展,文教事业发达,环境优美”的“小陪都”。

这座吊脚楼历经近400年风雨,功用多次改变,见证了北碚的历史沉浮,更是峡防文化、乡村建设文化、抗战文化的重要载体。2009年12月15日,该建筑被重庆市人民政府作为“峡防局旧址”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作为“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旧址群峡防局旧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古老的吊脚楼如今已被作为国家重要文物保护起来,其见证的光辉历史将被永远铭记。

三、水文记录价值

北碚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雨集中,经常暴发洪水。在考察卢作孚纪念馆时,我们发现一块石壁上刻着如下文字:

同治九年庚午岁六月十七日水涨至此

注:同治九年庚午岁为公元一八七〇年。经测定此水位为吴淞口海拔高程二一三、九九米北碚区防汛指挥部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重修

图2-6 卢作孚纪念馆外的水文记录

这些文字真实地记录了150多年前(即1870年)嘉陵江的特大洪水,水位达213.99米,导致北碚场全被淹没,水位涨至屋顶;庙嘴文昌宫戏台被冲走。这是史料记载的嘉陵江的最大洪水。

另据《重庆市北碚区志》记载,1981年7月16日,嘉陵江特大洪水,最高洪水位达208.19米,是1870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但考察中未在卢作孚纪念馆发现有石刻记载,可能是因为1949年以后这里的吊脚楼作为民用,当时洪水肆虐,居民未有意识记录。

总之,卢作孚纪念馆这座古老的吊脚楼坐落于庙嘴,见证了嘉陵滔滔,至今它依然见证着嘉陵江的水涨水落。我们依然能看到从嘉陵江开始长度逐渐增加的测量洪水水位线的标杆,共9根,步道一侧还有由区防汛办设置的长、宽、高分别约为80厘米、15厘米、200厘米的警戒水位标识牌,水位分别为198米及201米。这里地势高耸,还将继续记录嘉陵江的水位变迁。

四、名人活动记录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数以千计的社会名流、文化名人、科教专家聚集于此共同抗日,北碚遂成为20世纪联合国地图上与北京、上海齐名的中国文化重镇,作为北碚政治中心的峡防局亦有许多名人活动。郭沫若曾在这座吊脚楼做过“抗战时局”的报告;高士其在这座吊脚楼讲过科学知识;邓颖超在这座吊脚楼参观过,留下了与同行者的合影;卢子英还曾在屋后的小花园里宴请陶行知等吃过豆花宴,现卢作孚纪念馆后院尚存一个石磨(如图2-7所示)。

图2-7 卢作孚纪念馆后院的石磨

吊脚楼是一种“营造”,人变技艺,变形制在;吊脚楼是一种“田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吊脚楼是一种“守望”,矗立国土,守护江山;吊脚楼是一种“文化”,源远流长,接力传承;吊脚楼是一种“生命”,传递信息,永续繁衍……我们为吊脚楼代言,重庆吊脚楼,值得永留守!

(本文发表于《地理教育》2015年第9期,有删减)

体验:科技创新促成长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我们这个吊脚楼课题小组已成立近10个月了。在这10个月里,我们迈过了无数的坎坷,体验过发现新线索的喜悦,想到新点子的激动;也经历过研究方向无法确定的彷徨,研究方案被专家学者、指导老师否决的失落……渐渐地,我也明白了如何成为一名研究者,如何打造优秀的研究团队。

“目标”是研究的前提。漫无目的的研究就是浪费时间。最初,我们在未确定好研究目的,未拟订好研究方案的情况下,前往洪崖洞考察,却根本无从下手,只能在烈日炎炎下拍照、画图,而这一切只是徒劳。回到北碚后,我们对课题失去了原本的信心。幸亏指导老师对我们不抛弃、不放弃,带领我们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设计研究方案的会议,明确了研究目的并制订了合理的研究方案。之后,我们朝着目标继续奋力前行,才取得了今日的成果。

“坚持”是研究的核心。没有坚持,何谈做好一件事?10个月前,班上许多同学都兴致勃勃地选着自己心仪的课题,宣称自己一定能研究到底。可是后来,也许是课题研究中所遇到的瓶颈太多,也许是时间不够充裕,也许是失去了信心、耐心……大家都纷纷选择了“撤退”。我很庆幸,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坚持了下来,攻克了原有的问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坚持,定会寻得黑暗里的阳光。

“团结”是研究团队的主心骨。我们小组最初只有两名成员(李欣然和王毓玮),李婉玥是后来在指导老师的支持下加入的。她刚来时,我和王毓玮心里多少是有点儿抵触的,不愿与其交流、合作,还任性地将其排除在外。可当课题到了紧要关头时,她认真的研究态度以及不一样的思维方式改变了我们的想法,我们才发现三人合力才能更有成效地完成课题。在之后更为深入的研究之路上,我们会继续朝着目标,坚定执着,携手同行!

(雏鹰计划学员 李欣然)

实践:乡土古建大调查

请你从家乡选择一座古建筑,通过查阅资料和访谈,厘清其历史演变,并挖掘其中的科学原理和值得借鉴之处。通过自然笔记或调查报告来呈现你的研究成果。

探究:特色小镇面面观

奥地利的哈尔斯塔特小镇以引人入胜的湖光山色、错落有致的特色建筑、历史悠久的盐矿遗址等而闻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每年有数十万游客来到这个仅有千余居民的小镇观光。我国某企业选择国内自然景观与此相似的地点,按照哈尔斯塔特的原型,建造了一座翻版小镇,建成开放后一度成为当地的热门旅游景点。

请你评价仿建国外著名旅游景点的做法对当地旅游开发的影响。

立身:我是建筑设计师

如果你和梁思成一样,是一位热爱古建筑的设计师,请你思考如何将古建筑的优势融入今天的建筑设计之中,画出一幅设计图,并写出设计意图。

图2-8 西大附中吊脚楼研究小组参加创新大赛的宣传展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