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启高考政策的重要举措

重启高考政策的重要举措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文化考查,《报告》提出“重视文化程度”,文化考查办法“采取口试、笔试等多种形式进行,提倡开卷考试,独立完成”。教育工作出现了重大转机。8月13日至9月25日,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指示精神,教育部在北京再次召开了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

重启高考政策的重要举措

(一)中国恢复高考制度

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这次具有转折意义的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会议还决定,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1977年10月21号,中国各大媒介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与过去的惯例不同,1977年的高考不是在夏天,而是在冬天举行的,有57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虽然按当时的办学条件只录取了不到30万人,但是它却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中去。

高考制度的恢复,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据了解,恢复高考后的二十多年里,中国已经有1000多万名普通高校的本专科毕业生和近60万名研究生陆续走上工作岗位。

(二)邓小平与恢复高考:十年“坚冰”一朝打破

1977年的8月8日,“文革”后刚刚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同志,在科教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毅然决策恢复高考,从而结束了中国始于“文革”的十年废学局面。后来,有人将其称为“破冰”之举,这打破的的确是一块历经十年之寒的坚冰!

在十年动乱的岁月里,建国以来逐步建立起来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制度被彻底否定。1970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开始试招新生。招生对象是具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农民、解放军官兵。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

高校招生制度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在这一制度下,直接带来了高等教育质量的严重下降,上大学“走后门”成风,并且波及各级各类教育,“白卷英雄”受到称赞,“读书无用论”盛行,整整耽搁了一代人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各条战线人才严重缺乏,以至于国家和人民在很长的时期内,不得不强吞这一苦果。

在1976年那个金色的秋天,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了。共和国大地百业待举。人民渴望教育的振兴,建设呼唤着千百万人才。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

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极“左”路线在十年间造成的危害和影响,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围绕招生工作中恢复统一考试制度的问题,在1977年曾有过一个复杂的过程。

这一年的6月29日,由教育部组织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在太原晋祠宾馆召开。会上,代表们揭发批判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及其代理人破坏教育事业的罪行,研究了招生工作的各项政策。

在讨论招生对象时,一部分同志认为,要继续贯彻毛主席的“七·二一”指示,即“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招收学生”。大多数同志则认为,周恩来总理在1972年曾根据毛主席关于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指示,提出招收有研究才能、钻研有成绩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直接上大学,应该落实周总理的指示。会议结束时,基本维持了前几年的招生规定。座谈会在大家思想并不统一的情况下结束。(www.xing528.com)

8月4日,教育部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的情况报告》。《报告》指出,普通高等学校招收的学生一般要有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同时考虑到1968年以来在工厂、农村劳动的初中毕业生上大学的要求,根据各专业的不同情况,对文化程度的要求可以有所不同。

关于试招少数应届高中毕业生直接上大学的问题,《报告》指出:先在少数高等学校进行试验,试招人数为4000至10000人。关于文化考查,《报告》提出“重视文化程度”,文化考查办法“采取口试、笔试等多种形式进行,提倡开卷考试独立完成”。同时提出“不要凭一次考试决定弃取”。招生制度的总体框架并没有因此受到触动。

恰恰在教育部报送《报告》的同一天,邓小平同志在北京饭店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此之前,邓小平同志刚刚恢复工作,就多次针对“两个凡是”,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体系。5月24日,他在同中央同志谈话中指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指出“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并且提出从小学抓起,“5年小见成效,10年中见成效,15年20年大见成效”。

8月8日,邓小平同志在科教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以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的胆略和气魄指出:“对全国教育战线17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并且肯定,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在谈到关于教育制度和教育质量问题时,他说:“一个是高等学校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的问题。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教育工作出现了重大转机。8月13日至9月25日,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指示精神,教育部在北京再次召开了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建国以后时间最长的一次招生工作会议,历时44天。

会议开始时,京城酷暑难耐,蝉鸣如涛,散会时已是金风送爽,月明中秋了。同时,这次会议又是建国以来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实现了两项重大的拨乱反正:一是推翻了“文革”中压在上千万中国知识分子头上的“两个估计”;二是决定恢复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

会议开始后,首先传达了邓小平同志“八八讲话”及其他一系列谈话,代表们深受鼓舞。同时,也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地向党中央、小平同志表达要求推翻“两个估计”拨乱反正的强烈愿望。其间,参加会议的《人民日报》记者约请一些当年了解《纪要》产生过程的同志座谈,揭露了“四人帮”一伙炮制“两个估计”的内幕。

9月19日,小平同志同教育部长刘西尧等同志谈话,尖锐指出,对《纪要》“要进行批判,划清是非界限”,“‘两个估计’是不符合实际的”,并对教育部提出了批评,要求教育部“要敢于大胆讲话”。邓小平同志的讲话传达后,如春雷动地,代表们欣喜异常,许多人连夜打电话、写信,把这一重要的喜讯告诉本地区、本部门的同志。

经过代表们讨论的招生工作意见,也及时报告了小平同志。他对文件详细审阅,并亲自修改。如关于考生的政治审查问题,他认为太繁琐,改为“主要看本人表现”。在邓小平同志亲自指导下,招生工作取得了拨乱反正的重大成果。建国以来逐步建立起来的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全面得以恢复。

10月5日,中央政治局讨论了招生工作的文件。叶剑英、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了出席招生会议的代表。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的人数占招生总数的20%至30%,并规定“以选优为原则,可高于或低于这个比例”。

《意见》规定:考生要具有高中毕业或与之相当的文化水平。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录取原则是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恢复统一考试,由省级命题。招生考试在冬季进行,新生春季入学。而1978年大学招生,则是夏季考试、秋季入学。这一年,两届新生56万余人同年入学,也是建国以后前所未有的。

在拨乱反正的大潮下,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往往使人措手不及。当会议确定了招生对象后,代表们估计报考人数肯定超过五百万。可当时纸张紧缺,到哪里搞那么多纸印刷试卷呢?后经中央决定,允许动用印刷《毛选》五卷的纸张印刷试卷。结果这一年有570万人报考,也可算一项“世界之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