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伊始,邓小平重新回到部队。这支军队在几个月里继续追击敌人,把人民的政权扩大到西藏。
全国战事结束后,中国开始了艰巨的国家重建和社会改造工作。在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人民政府。翌日,苏联,接着所有的人民民主国家,都先后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保障国家政权职能的充分发挥,需要重新全面划分行政机构。就像在解放区那样,军队始终是政权的基石,军队领导人换上便服,手中仍掌握所在地区的领导权力。有鉴于此,全国分成几个“大行政区”,每一行政区实际上就是某军队(解放战争后期已分为野战军和战区)管辖的区域。为此,原军事管制委员会进行改组。
因此,每个“大行政区”成立了军事行政委员会的混合机构。名单如下:以第一野战军司令彭德怀为首的西北军政委员会;以第二野战军司令刘伯承为首的西南军政委员会;以第四野战军司令林彪为首的中南军政委员会。东北地区,即满洲那里的情况比较特殊,1948年解放后就成立了以高岗为首的人民政府,直属国务院领导。但这种特殊情况的结局是戏剧性的。
西南行政区包括4个省——贵州、云南、西康和四川。四川是中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省份,下面又分为4个行政区。刘伯承把这个1亿多人口的大区的权力实际上交给了两个人,一个是邓小平,另一个是贺龙。贺龙率一个兵团参加过解放四川的战斗,于是他就成了拥有与行政区同等权力的西南军区司令员。邓小平则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的第一书记。
耐人寻味的是,这3个领导机构人员的组成也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比如刘伯承是西南局党委第二书记,但他又是西南军政委员会的主席,两个副主席一个是邓小平,另一个是贺龙;而邓小平同时又是西南军区的政治委员。这种“职务重叠”现象在以后的时间里,几乎对整个政治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正如同地区和省的基地在全国政治中的影响一样。几十年来的一个特点是,一些政治家(除了几个最主要的领导人)尽管绝大部分时间住在首都,但仍保留着省和地区的领导职务。
邓本人1952年前,首先是在西南地区领导工作,虽然那时他在中央也担任职务。1949年他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直到1954年9月上述机构改组为止。他于1952年调到北京担任副总理,但1953年西南军事行政委员会改组(去掉了“军事”两字)时,邓仍然是这个机构的副主席,并一直延续到1954年。在这期间,邓小平在北京被委任越来越多的职务:他当选为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不久又被委任为中央政务院财政部部长,不过这一职务任期不长,翌年夏天便辞职了。1952年至1954年他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委员。显然,在政府、国家机关和经济部门中,都翘望着他走马上任。
他是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他还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委员会的秘书长,因此许多中央选举的筹备工作都同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1954年国家机关进行改组,他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同时又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www.xing528.com)
1954年5月得知:这位杰出的组织者将成为领导国家的党的机关的关键人物。这时第一次提到他是党中央委员会秘书长,主管党中央委员会各部的工作。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召开了中共全国第八次代表大会,邓小平是这次大会的主角之一。会上毛泽东致了简短的开幕词,刘少奇做了中央委员会政治报告,邓小平做了修改党章的报告,周恩来做政府工作报告。
党的全国第八次代表大会把邓小平先选进最高领导班子。在中央委员会选出的政治局中,邓小平在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之后,居第6位。他作为党的总书记保持了处理党的日常工作的领导权。他1954年的职务“秘书长”一词,主要突出行政工作性质;新的职务“总书记”,则强调其政治分量。
从中共八大至“文化大革命”的近10年中,邓小平在最高的领导核心里担任着党和国家关键性的职务。
党的总书记必然处在各种矛盾斗争的焦点上。作为贯彻决议、领导组织工作、处理日常事务的机构——书记处的领班人,他日理万机,执行经常是互相矛盾的决定。有些时候,一切问题都取决于如何执行这些决定。当然,作为是毛泽东的“群众路线”在党内的代表的邓小平,这些年也必然与党的主席相对立。当他想捍卫党,捍卫自己所领导的机构,并用它来抵制毛泽东的“阶级斗争”和正在加剧的永无休止的各种运动时,他不得不这样做。这样一来,邓小平便成了“文化大革命”中继国家主席刘少奇之后的第二号靶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