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开放后世界新形势:1990年至2001年

改革开放后世界新形势:1990年至2001年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章世界新形势1991年8月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发表命令宣布由他来履行总统职务,并在苏联部分地区实施紧急状态。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联邦议会举行会议,以绝大多数票通过了新宪法。1997年6月30日午夜,中、英两国政府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隆重举行。这两座楼受撞击后在一个小时内发生了大规模坍塌,有超过1000人在这次袭击中伤亡。

改革开放后世界新形势:1990年至2001年

第四章 世界新形势(1990年~2001年)

1991年8月9日,苏联总统亚纳耶夫发表命令宣布由他来履行总统职务,并在苏联部分地区实施紧急状态。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12月12日,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首脑发表《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解体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发生的最为重大的事件,这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正式结束了东、西方对峙的“冷战”。

而1945年建立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在1990年实施了多党制以后,南共联盟丧失了领导地位。1991年6月25日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两个共和国正式宣布独立,联邦人民军进行干预,双方发生了流血冲突,这标志着南斯拉夫内战的开始。随着内战的升级,南斯拉夫这个联邦制国家陷入了分裂和解体的状态。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联邦议会举行会议,以绝大多数票通过了新宪法。这部宪法宣告了一个新的南斯拉夫——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正式成立。

中东,随着两伊战争的结束和世界两极体系的瓦解,伊拉克、科威特争端又突出起来。从伊拉克方面来说,它希望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迅速实现国家的发展,具体说就是解决长期困扰它的出海口问题,免除两伊战争中欠下的巨额债务,成为海湾的地区性强国。1990年7月中旬,由于石油政策、领土纠纷、债务等问题,伊拉克与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之间的争端突然公开化,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要求遭到拒绝后,伊拉克在8月2日凌晨,向科威特发起突然进攻。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三个师越过伊科边界,科威特埃米尔比尔·萨巴赫仓促中携部分王室成员逃到附近美国军舰上。上午9时,伊军基本控制了科威特市,下午4时,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并将科威特划归其第19个省。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极大震惊,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1991年1月17日凌晨2时,导弹呼啸声骤然而至,撕裂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宁静,巴格达顿时陷入了战火硝烟之中——震惊世界的“海湾战争”爆发了。2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开始发动地面攻势,他们采用空地一体协调作战的形式,歼灭了伊拉克军队数十万人。28日,伊拉克宣布无条件接受联合国所有决议,战争结束。海湾战争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现缓和后,西方国家以武力联合处理地区冲突的一次尝试,它标志着美国全球军事战略发生了重大转变。

1997年6月30日午夜,中、英两国政府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隆重举行。1时30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大厅里面响起,随后江泽民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现在成立。当天零点38分,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顺利抵达营区,接管香港防务。同样的在1999年12月20日,离散400多年的澳门也回归祖国,中国的统一大业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中国政府按照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为解决台湾问题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开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席卷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韩国金融形式于11月开始出现严重恶化,形成亚洲金融危机的又一次风潮。至此,东南亚金融风暴已经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在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蔓延引起国际社会的忧虑,范围之广、影响之严重、程度之深都是战后所未有的。

1999年1月1日,“欧元”开始在银行记账、结算、支票等非现金交易中使用。三年后,欧元现钞开始在市场上流通,2002年6月30日,各成员国的旧货币失效,取而代之的是欧元的全面流通。欧元的诞生是战后国际金融界出现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把使用欧元的这些欧洲国家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人类基因组计划

2000年6月26日,美国总统克林顿与英国首相布莱尔通过卫星传输联合宣言: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基因草图终于绘制完成。这一消息震动了全世界,人们普遍认为,绘出基因工作草图是科学界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是一项可以与人类登上月球相提并论的伟大发现。绘制人类基因图谱是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宏伟目标,这项计划于1990年正式启动,历时10年,耗费数十亿美元。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第143个成员国,以后可以全面参与“世贸组织”的各项工作,全面享受“世贸组织”赋予其成员的各项权利。这不仅促进了中国自身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还有助于多国贸易体制的发展。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了一架波音767型客机撞击了纽约市中心110层的世贸大楼,造成了大楼起火。随后,被恐怖分子劫持的另一驾飞机撞击了世贸中心姊妹楼的另一栋。时间发生在上班时间,大约有5万人在这两座大楼里工作。这两座楼受撞击后在一个小时内发生了大规模坍塌,有超过1000人在这次袭击中伤亡。全世界人民对在美国首都的核心地方发生这样的恐怖事件深感震惊。我是从哪里来?

我为什么会存在在这个世界上?

朋友们,你的脑子中是不是经常浮现出这样的疑问?对于这些问题,可以用哲学的理论来为你解答,如果要我来说,我会告诉你,这一切都是偶然的。

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火球,只是它的外面附着一层薄薄的岩石圈,大概有385千米~395千米厚,地球表面的地质运动基本上就是在这个范围之内。在岩石圈的下面,有一个软流圈,其中的物质可以变形或做水平方向的流动。在软流圈的下面,是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的地核,半径大概有3480千米。

在浩渺的宇宙中,地球就像沙漠里的一颗沙粒一样渺小,但它却是万亿颗星球里面最幸运的一颗。它和它的恒星离得不近不远,使得他可以由一个炙热的火球慢慢冷却,从而形成表面的地壳,而燃烧的内部经常突破地壳喷出大量的气体,从而形成了原始的大气,其中的水蒸气则凝结成水,变成了海洋。由于合适的距离,地球表面的水不会被太阳蒸干,而地球本身的大小又有足够的引力吸引住大气层。在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下,地球表面形成了臭氧层电离层等保护层,就像是沙漠中天然营造出的一个温室一样,从而孕育出了地球上的生命。

早期的原始海洋里面并没有生命,也许是忽然有一天,一道闪电划过或是其他的原因,在地球上形成了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大分子,这可以看作是最原始的生命。

就这样,在一个幸运的星球上和一个偶然的条件下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这种原始的生命在海洋里飘荡了几百万年,它们有的在适宜的地方扎下了根,后来就变成了植物;有的则为了躲避恶劣的环境而不断游走,最终形成了动物。总之,这些早期的生命,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不断地改变自己,以适应自己生存的环境。

在距今6亿年-2.5亿年的古生代,海洋中出现了很多无脊椎动物,之后鱼类出现并大批繁殖。有一种可以用鳍爬行的鱼,它可以爬上陆地生存,成为了陆上脊椎动物的祖先,自此,两栖类动物在世界上出现了。在这一时间里,植物也蔓延到了陆地上,出现了几十米高的蕨类植物,组成了茂密的森林,后来就形成了我们今天大片的煤田。

到了距今2.5亿年-0.7亿年的中生代,有些两栖动物开始在陆地上定居,这就是爬行动物。他们和昆虫一起称霸陆地,为了在松软的土壤上奔跑,它们变得四肢粗壮,体型巨大,这些爬行动物就是我们今天称之为“恐龙”的生物。

到了中生代的侏罗纪,整个世界都被这种庞然大物和比蕨类植物更适应环境的裸子植物占领,它们的尸体,经历了世界沧海桑田的变化之后,形成了今日大片的油田和煤矿。

后来,一部分爬行动物开始爬到上百米高的树顶生活,它们迫于生存渐渐学会了在在树林中跳跃,经过长时间的进化,他们的身体上肢和下肢脚趾间形成了一种薄膜可以帮助它们滑行,并覆盖着羽毛,它们的尾巴可以用来控制方向,就这样,诞生了最初的鸟类。

到了白垩纪晚期,发生了一件神秘的事件,使得这些统治地球千百万年的爬行动物遭到了毁灭性的灾难,大型动物种群悉数消失,只有一些体型较小的爬行动物存活下来。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件导致恐龙灭绝,我们今天仍无从知晓,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地球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环境的恶劣更加推进了物种的进化。这时候,哺乳动物出现了,这些褪去了坚硬的鳞甲、周身长满毛发的动物比其他的动物更能保证自己种族的延续,它们的受精卵藏在体内,直到它们孵化;在子女还无法应付自然界的各种天敌的时候,它们把子女留在身边,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子女的生存机会,同时,在这一阶段,幼年的哺乳动物可以跟母亲学到很多生活的本领。

在距今7000万年左右的新生代,地壳活跃,火山频繁,落基山、安第斯山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等山脉就是在这时候崛起的,当时的海洋大陆轮廓也基本有了今天的轮廓。新生代的被子植物大发展,很快取代了裸子植物,同时,爬行动物大部分都已经灭绝,取而代之的是哺乳动物的繁盛,所以我们又把新生代叫做“哺乳动物时代”或者“被子植物时代”,这一时期的生物面貌已经基本和现代一致。

哺乳动物的“社会”比较爬行动物的“社会”是一种进步,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良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哺乳动物的社会是个有“感情”的社会。它们从一出生就和父母在一起,母亲对它哺乳,对它进行生存能力的培养,这样有了“学习”的存在,另外还有彼此间的警告、鸣叫等配合行为,有了“联系”的存在。通过彼此间的配合与学习,使哺乳动物的脑容量不断增加,也形成了真正的社会性动物,这种集体性靠它们内部的感应力来维持,这也预示一种高智商动物的社会即将到来。

新生代哺乳动物为了适应生活已经分化出了各种门类,我们熟知的剑齿虎、猛犸象以及驯鹿等动物都已经在这一时期出现,大约在距今4000万年前,最初的猿和狐猿已经出现了,后来又分化出两个种类——猴和猿,之后灵长类也登上了地球的历史舞台。这一时期的灵长类脑部很不发达,它们为了适应恶劣的环境,不得不群居在一起,相互的沟通和交流使他们的脑容量迅速扩大。到了新生代中期,一种一半像猴、一半像猿的灵长类出现了,这种灵长类,就是人类的先祖,我们叫它们“古代类人猿”。他们彼此间的配合,相互照顾,逐渐地成为地球上最好的猎手,并且能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生。他们用脑子来掌握自己种族的命运,把自己的命运和集体联系在一起,成群结队地活动,最初为了互相联系,他们从口中发出一种奇怪的呼噜声,后来经过几百万年的发展,他们学会了用喉音传达感情,同时,他们的舌头也变得很灵活,使他们能发出更多种类的声音。不仅如此,他们还学会了用前肢捕捉猎物,经过长期的发展,进化出了类似手掌的前爪,后来,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他们学会了用两条后腿站立,并能保持身体的平衡,这样,就把两个前肢解放出来了,它们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就这样,人类的历史即将到来。

地球地质年代的分期

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宙”、“代”、“纪”、“世”分指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是宙,分为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

太古宙——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个宙,约开始于40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这一时期,形成了最古的陆地基础,晚期有菌类和低等藻类存在。

元古宙——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个宙,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这一时期,藻类和菌类开始繁盛,晚期无脊椎动物出现。

显生宙——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三个宙,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代——显生宙的第一个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这一时期生物界开始繁盛,动物以无脊椎动物为主,脊椎动物有鱼和两栖动物出现;植物有蕨类和石松等,松柏也在这个时期出现。

寒武纪——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这一时期陆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没,生物群以无脊椎动物尤其是三叶虫、低等腕足类为主,红藻、绿藻等开始繁盛。

奥陶纪——古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5.1亿年前,结束于4.38亿年前。这一时期出现了板足鲞类,也有珊瑚,藻类繁盛。

志留纪——古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4.38亿年前,结束于4.1亿年前。这一时期有强烈的造山运动,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繁荣,无颌类发育,晚期出现了原始鱼类,末期出现了原始陆生植物裸蕨。

泥盆纪——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1亿年前,结束于3.55亿年前。昆虫和原始两栖类孕育,鱼类发展,蕨类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现。

石炭纪——古生代的第五个纪,约开始于3.55亿年前,结束于2.9亿年前。这一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植物茂盛,埋藏在地下经炭化和变质而形成煤层,故名。动物中出现了两栖类,植物中出现了羊齿植物和松柏。

二叠纪——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2.9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这一时期,地壳构造运动强烈,动物中的菊石类、原始爬虫动物和植物中的松柏、苏铁等发展起来。

中生代——显生宙的第二个代,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这一时期的主要动物是爬行动物,恐龙繁盛,哺乳类和鸟类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主要是菊石类和箭石类,植物主要是银杏、苏铁和松柏。

三叠纪——中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2.05亿年前。这一时期动物多为头足类、甲壳类、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植物主要是苏铁、松柏、银杏、木贼和蕨类。

侏罗纪——中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2.05亿年前,结束于1.35亿年前。这一时期爬行动物非常发达,出现了巨大的恐龙、空中飞龙和始祖鸟,植物中苏铁、银杏最繁盛。

白垩纪——中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1.35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这一时期,造山运动非常剧烈,我国许多山脉都在这时形成。动物中以恐龙为最盛,但在末期逐渐灭绝,鱼类和鸟类发达,哺乳动物开始出现,植物中被子植物出现,显花植物繁盛,也出现了热带植物和阔叶树。

新生代——显生宙的第三个代,约从6500万年前至今,分为古近纪(老第三纪)、新近纪(新第三纪)和第四纪。这一时期地壳有强烈的造山运动,中生代的爬行动物绝迹,哺乳动物繁盛,生物高度发展,后期有人类出现。

古近纪——新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6500万年前,结束于2300万年前。这一时期,哺乳动物除陆地生活的以外,空中有蝙蝠、水里有鲸类等,被子植物繁盛。

新近纪——新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2300万年前,结束于160万年前。这一时期,哺乳动物继续发展,形体变大,一些古老类型灭绝,高等植物同现代类似,低等植物硅藻多见。

第四纪——新生代的第三个纪,即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地质年代分期的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160万年前,直到今天。在这个时期里,有多次冰川作用,地壳与动植物等已与现代轮廓,初期开始出现人类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

在新生代的中期,哺乳动物发展,出现了大脑相对发达的“古代类人猿”,它们虽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一起配合捕猎觅食,但他们还称不上“人”,因为他们几乎还没有现代人的特征。上一节我们已经讲过,古代类人猿通过集体生活,学会了用语言交流和直立行走,逐渐使自身成为自然界生存竞争中的佼佼者,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们人类的祖先其实是一种外表丑陋的动物,他们的身材比现代人矮小很多,皮肤是暗棕色,覆盖着粗糙的毛发,手指强而有力,前额深陷,下颌突出。我们人类对最早祖先的描述做不到很详细,只能从考古发现的化石去推测他们的外形,他们不会制造工具,也不修建房屋,他们从出生到死去,除了给我们留下几根锁骨和头骨的碎片再也没有什么线索让我们可以查询。我们只知道在千百万年前,有那么一群由猿进化而来的动物,生活在平原和森林里,它们和人类有着必然的联系。

对于猿人的历史,我们不妨就从我们今天发现的化石的角度来理解那个年代。

现在所知的最早的古猿是原上猿。1908年R.马克格拉夫于在埃及法雍发现一件右下颌骨化石,带犬卤、2枚前臼齿及3枚臼齿,1910年施洛塞尔将它命名为原上猿海克尔种。这类化石以后又在肯尼亚及欧洲等地发现,目前认为它是处于接近猴类和猿类的共同祖先的位置。1966~1967年,也是在埃及法雍,又发现了埃及古猿,它们用四足行走并能臂悬行动,在攀援的时候,前肢和后肢已经有了不同的用途,为手脚的分化创造了条件。人类的学者认为,它们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通祖先。

在距今约1400~800万年前,是腊玛古猿的生活年代,它们的吻部短缩,齿弓向后张开,牙齿排列紧密,犬齿小,颊齿齿冠宽短,下颌第一前臼齿是双尖型,臼齿釉质很厚。这些特点都与人类相似,因此,人们把腊玛古猿看做是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早期代表。

在遥远的非洲南部,人们发现了另一类古猿的化石,叫做南方古猿或南猿。这是一种新类型的古猿,生活在距今500~300万年前,也是从原始古猿过渡到人类的类型,它们能治理行走,脑容量接近500毫升,其结构比较复杂,很可能已经有了语言能力。(www.xing528.com)

近几十年来,南方古猿这类动物的化石在非洲东部某些地区也陆续有所发现,而且材料更加丰富。现在所知道的南方古猿包括几个不同的种。有的身体粗壮,脑子比较大;有的身体比较矮,脑子比较小;有的带有类人猿的特征比较明显;有的明显属于人的类型。因此,现在对它们在人类进化中的确实位置,存在意见分歧。有的认为它们是人类进化中的旁支,以后绝灭了。有的认为至少其中有一种是直立人的祖先。特别是在东非发现某些南方古猿化石的地方,也发现一些粗糙的石器,因此有人把这种南方古猿叫做“能人”。

“能人”是最早被人类公认为人类物种,它们的下肢能够直立行走,拇指能够与其他四指对握,已经能够使用石器工具。

距今155万~30万年前,晚期猿人出现。晚期猿人也叫做“直立人”,它们头骨扁平,骨壁厚,眼眶上脊粗壮,脑容量明显增大,从800毫升~1200毫升左右,平均人高为160厘米,其下肢已经和现代人类没什么明显的差异了,这说明,直立行走的姿势在这一阶段已经发展得很完善了。晚期猿人的代表有印度尼西亚的爪哇猿人、德国的海德堡猿人、中国的蓝田猿人和北京猿人,其中,北京猿人是从猿到现代人的明确标志。

北京猿人于1929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的龙骨山,现在已经获得40多个不同年龄的男女个体以及无数的石器、骨器和用火的痕迹。它们比现代人稍矮,男高约162厘米,女高约152厘米,四肢具备现代人形,脑容量为1075毫升。

猿人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智人”,即“智慧的人”,其中又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两个发展阶段。

早期智人与现代人更为接近,但仍带有许多原始性质,不仅会保存天然火,还学会了人工取火。它们的生存年代大约距今30万年到5万年前,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除了欧洲、北非、东南亚外,世界各地都有早期智人的发现,比如中国的丁村人、长阳人、马坝人,爪哇的梭罗人等。早期的指认属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始公社时代。

1856年,德国杜塞尔多夫城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的一个洞穴里,发现了尼安德特人,它们是穴居者,洞穴的入口有时用石块砌小,岩穴也常常用这种方法加以改善。他们使用火,猎取一些小的和中等大小的动物,并且吃其他大型食肉动物吃剩下的猎物。他们制造并使用各样的石制工具和木制长矛,但是它们没有使用弓箭。尼安德塔人单独或成群地埋葬死者,也照料生病或受伤的人。用作牺牲的动物常常和人的骨骼一起被发现,这表明他们已经开始奉行某种原始的宗教。

但是尼安德特人并不被认为是现代人的祖先,即他们属于尼安德塔人种和智人种。现代人从15万年前在非洲出现,大概在5万年前离开非洲,3万5千年前到达欧洲,尼安德塔人与现代人形成种系发生上的平行系群。3万多年前,随着冰川蔓延过整个欧洲大陆,尼安德特人便灭绝了,这是人类历史上最迷人的奥秘之一,他们就像爬行动物中恐龙,突然在地球上销声匿迹。关于它们的灭亡原因,有着各种猜测,有的说气候突然变得寒冷,它们不能适应食物的变化而导致灭亡,有的说气候突然寒冷,它们为了避寒而躲进山谷,群体之间缺乏联系,近亲交配增多而导致灭亡,也有的说是现代人与它们的竞争,直接导致了尼安德塔人的灭亡。

晚期智人又称新人,它们生活在距今5万~1万年前。1868年在法国克罗马努的一个山洞中,发现了三个男性和一个女性的颅骨,它们生活在2万~3万年前,因此我们常称新人为克罗马努人。从发现的遗迹来看,他们的分布范围很广,有山洞,也有平原。他们的体质特征是:额部较垂直,眉嵴微弱;颜面广阔,下颏明显;身体较高,脑容量大。这些特征已很接近现代人,它们智力发达,已学会钻木取火,思想和语言丰富,会制作各种艺术品,如洞穴壁画、各种首饰等,会制造复杂的石器,但还没有学会制造磨制的石器,所以他们的文化还是属于旧石器时代。

我国广西的柳江人、内蒙的河套人、四川的资阳人、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等,均属新人类型。

山顶洞人是1933年在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顶部的山洞里发现的,这说明他们也是穴居的人。当时发现的山顶洞人的化石是8个人的骨骼,其中包括三个成年人的头骨。从这些骨骼化石看,他们的体质已经和现代人区别不大,比如他们的前额已经升起很多,眉嵴也不怎么突出了,唇部收缩,下颏出现了,脑容量也跟现代完全一致。他们具有现代蒙古人种的特征,因此有理由认为他们就是原始的蒙古人种,他们的骨骼而后中国人、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特别接近。当时人们在山顶洞人的洞穴里发现一枚长82毫米的骨针,这说明他们已在用兽皮缝制衣服了,还有穿孔的兽牙和贝壳等装饰品,说明他们已达相当高的生产水平和文化水平。洞里还找到一块大鲩鱼的上眼骨,推知该鱼长达80厘米,这说明他们已有相当高的捕鱼技术。当时的社会,男女已有明确分工:男人打猎捕鱼,女人采集和管理氏族的内部事务。它们实行群婚制,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是氏族的中心。

资阳人是1951年修建成渝铁路时在四川省资阳县发现的,从发现的骨骼化石来看,他们和山顶洞人比较相似,但是比他们原始一些,具有北京猿人和现代蒙古人种的一些特征。而1958年在广西柳江通天岩洞穴里发现的柳江人,比山顶洞人和资阳人更加原始,他们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晚期智人化石。

那么,晚期智人跟现代人的区别在哪里呢?其实他们的区别不在于体质的差异,而是在于劳动力和文化的高低。比如说,山顶洞人和克罗马努人只会把石头、骨头和木棍制成许多工具,还不懂得利用金属;他们虽然能够用火和人工取火,但是他们还不懂得制造陶器;他们是很好的猎人,能捕捉到各种野兽,但是他们还不懂得把野兽变成家畜;他们会采集多种植物的果实和根,但是他们还不懂得把野草变成植物、把野生树木变成果树。后来他们在长期的劳动中,渐渐地学会了这些,智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劳动经验和技能不断提高。他们在后期,有了石灯,懂得利用野兽的脂肪来做燃料,他们可以在平原上架设窝棚居住,人们甚至发现在他们居住过的地方,发现过大约10万匹马的骨骼和35000件时期,这说明他们在那里已经形成村落了。

从猿人发展到智人,这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两个重要的阶段,我们可以称南方古猿是“正在形成中的人”和“本能的人”,那么,智人就已经是“完全形成的人”和“自觉的人”了。

人类从古猿发展到现代人,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劳动的推动作用,恩格斯说过“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又是什么呢?是劳动。”(《自然辩证法》第154页),是劳动使人类在面对自然界的竞争时取得优势,并不断地发展自身,才造就了人类灿烂的文化。

延伸阅读:

三大人种的形成

人们根据人类的皮肤、眼睛、头发颜色和其他体质特征把人类分为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他们形成于距今5万年前晚期智人的形成时期。三大人种的形成主要是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比如他们的肤色差异和地理分布上有着规律性:纬度升高,太阳紫外线的辐射减弱,人类的肤色也就由深变浅,由黑变白,这是因为黑色素有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可以保护皮肤不受紫外线的伤害。此外,在人类种族的发展过程中,还有社会因素的影响。

黄种人形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中亚和东亚的干燥草原和半沙漠地带,他们的头发硬直,胡须少,颧骨明显突出,脸宽大,鼻子宽度中等,美洲人较亚洲人鼻子更加突出。

白种人最早是在南欧、北非和西南亚地区形成的,他们有直发也有波浪发,较柔软,胡须发达,鼻子显著突出,鼻孔纵径较大,唇正且薄,嘴的宽度较小。

黑种人起源于非洲东北部,后扩展到非洲其他地区,他们的头发呈波浪或者卷发,鼻宽且矮鼻孔横径较大,唇凸且厚,嘴的宽度较大。

人类为了在自然界的生存,不断地同自然界抗争,在这种抗争中获得了自身的提高,最终成为了自然界独具统治力的高等动物。人类从古猿经过漫长的历史,逐步进化为现代人的历史,也是人类依靠自身的智慧,通过解放出来的双手“劳动”改造世界的过程。

从距今200万~300万年前人类的出现,到距今6000~4000年左右铜器的出现,这段时间被称作“石器时代”。它是指人们用石头作为工具的时代,随着时代的推进,人们使用的石器也在不断演进,人们根据原始人类石器工具的形状和使用的复杂程度,把石器时代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时期。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约270万年前~15000年前)

这是一个漫长的时代,几乎占据人类历史的99.6%。旧石器时代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原始人制造的石器很简单,加工粗糙,形状简陋,类型也很少,但它们却是当时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工具,这些工具用作打猎和采集。

以北京猿人为例,他们使用石器和木棍来猎取野兽,并懂得采集果子来充饥,主要居住于山洞中,已经掌握了使用火的技术,并会砍取树木作燃料。这一时期的另一代表是阿舍利文化,因发现于法国亚眠市圣阿舍尔得名。它的代表性石器是手斧,这是一种用骨棒或木棒打制而成的工具,它器身薄,刃缘规整,左右对称,是晚期猿人和早期智人的工具制作中最早出现的一种规范。另外还发现了它们的砍砸器和刮削器,这些石片是在修理石斧时产生的。

旧石器时代中期(约30万~5万年前),石器的制作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人类发明了利用石砧打制石器的方法,能够制作出尖状利器和刮削器,并有一批新型的工具出现,它们把兽骨、兽角或燧石装在木棒上做成长矛,把石片装在骨制的把柄上做成刮削器,还出现了远距离攻击武器——投矛器和投石器。更值得一提的是,大约在8.3万年前,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狩猎的需要,人们发明了弓箭,这是一种远程的攻击武器,射程可达80~100米。弓箭的出现大大促进了渔猎的发展,使人类可以经常得到肉类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这一时期的代表文化是中国的丁村文化和欧洲的姆斯特文化。

到了距今5万~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使用的石器更加规整、美观、适用,形状也更加多样,这说明了这一时期的石器制造逐渐向专用化演进。

在澳大利亚曾发现过这一时期的一把磨制石斧,大约是2万年前制作的,这说明当时的人类已经开始掌握磨制石器的技术,另外,连接上木柄的骨器和角器也更加流行。

工具的进步说明了生产力的进步,说明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提高。当时的人们已经学会建造房屋,过着半定居的生活,用石器、骨器、罗网、陷阱等方式猎取动物,生活安定,也带来了早期的艺术萌芽。发现于澳大利亚的马格德林文化(距今1.7万年~1.1万年),他们的绘画和雕刻艺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骨棒上常常刻有各种动物的图像;西班牙北部的阿尔塔米拉洞穴中也留着这一时期的绘画,姿势生动,惟妙惟肖。

我们今天研究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发展,是以石器工具的演进为线索的。整个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学会了用火,中期出现了骨器,晚期学会制造简单的组合工具。劳动工具不断不断发展,积极地影响着人类其他方面的进步,带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带动了人们不断更新发展新的劳动工具,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早期,出现了以“血缘家族”为形式的社会组织,大概形成于200万年前,这是人类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里,婚姻是按照班辈来划分的,所有同辈的女子是所有同辈的男子共同的妻子,同样,所有同辈的男子也是所有同辈女子共同的丈夫(包括亲兄弟姐妹)。这种家族形式排斥了母子父女之间的性关系,使人类逐渐避免因原始群乱婚所造成的人口繁殖能力和体质低下现象的延续,和原始群的杂婚相比,这种婚姻形态无疑是一大进步。在血缘家族阶段,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和经济共同体。在它的内部,有了两性间的社会分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们集体生产,共同消费。血缘家族是氏族社会产生的基础。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生活资料不易获得,所以这种集团不可能很大,一般只有二十至四十人左右。为了寻找食物,整个集团不得不经常过着游荡的生活,因此集团与集团之间没有什么联系。

人类对火的使用和掌握,是人类第一次利用自然之力改造世界的一次重大实践。人们在发掘170万年前生活在我国云南的元谋人的遗迹的时候,发现了三米多厚的炭层,这说明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已经学会了使用火。在对距今30万年前的北京人居住过的洞穴里,发现了厚达6米的灰烬层,则和谐灰烬成堆分布,其中有属于紫荆树的木炭和大量烧过的兽骨,这是北京人使用火和控制火的证据。

火的使用,最直接的作用是使人类可以吃到熟食,从而减少疾病,促进大脑的发育和体质的进化,同时也是人类食物的来源更加广泛,使人告别的茹毛饮血的时代。火还给人类带来了温暖,使人类的活动范围不再受气候和地域的影响。此外,火还是原始人类重要的狩猎手段,人们用它来驱赶野兽,提高了狩猎能力;原始的农业也是起源于“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手工业更是离不开火,弓箭、木矛需要火来矫正,陶器需要火来烧制。总之,火的使用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

距今一万年前左右,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一时代的特征是磨光石器生产工具的使用,在新石器时代末期,人们还发明了在磨制石器上钻孔的技术。此外,这一时期的人类发明了制陶技术,原始农业和养畜业也随着采集和狩猎技术的进步而产生了。我们都知道,世界各地文明的发展是不均衡的,特点也是多种多样,所以并不是这三个特征全都齐备才能说它们处于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界限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基本上,在一万年前,大多数的人类已经过渡到了新石器时代。

在距今约8000年前西亚、东亚和美洲,出现了最早的农业。当时的人们在长期的采集的过程中,熟悉了一些适合使用植物的生长规律,开始进行人种栽培。他们放火烧荒,然后在烧过的土地上播种,使用的工具从木棒发展到用骨头、石器制造的复合工具。农业的产生式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几乎同时,长期的狩猎经验使原始的人类熟悉了动物的习性,开始进行人工驯化养殖,到了新时期时代,原始的畜牧业变得很普遍。在公元前7000年,伊朗高原就已经开始饲养山羊,亚洲、欧洲的部分地区也开始驯养牛,到了公元前2000多年,亚洲已经把鸡、鸭、鸽等驯养为家禽。

农业和畜牧养殖业产生和发展,使人们从此有了定居的条件,再无需迫于生计四处迁徙,从而给大村落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这一时期,原始的手工业如制陶、制革、编织等已经出现,它们是从属于农业的,发展到后来,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之后,生产力和交换的发展对手工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手工业开始从农业中分离,金属铸造、制陶、纺织、榨油、酿酒、造船、建筑等手工业日益专门化和复杂化。

大约在距今5万~4万年前,原始的绘画产生了,这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这些绘画一般都是绘制在洞穴的墙壁上阳光找不到的地方,绘画者一般是站在同伴肩上或者仰卧着作画,据今人推知,这可能是一种宗教行为,做画人正在施行巫术,目的可能是希望获取更多的猎物。后来,绘制在陶器上的各种纹饰更加丰富多样,比如中国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彩陶上出现了以各种富有装饰性的鱼纹、人面鱼纹为主要内容,并杂有人面纹、鹿纹、蛙纹、鸟纹等动物的纹饰。其中部分器物的纹饰处理上还呈现出鱼和鸟相结合的形象与鱼、鸟、人面复合的图像,如鸟衔鱼纹等,图像较写实,组合巧妙,显示出了新石器时代的人类丰富的想象力。

原始人在表达感情或者举行宗教仪式,多用歌唱和舞蹈,这样原始的乐器也应运而生。在10000年前,原始人就用打击木板、石块的方法助兴。鼓是人类最原始的乐器,在世界各地的原始人类遗址中多有使用鼓的痕迹。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了十六支骨笛,距今8000多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是后世竖笛或洞箫类乐器的鼻祖。当时的人们利用此笛吹奏出有节奏的音符,以此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神灵的尊敬。

原始的宗教萌芽于距今20万年~3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最早,人们把工具和兽骨葬在死者身边,供其灵魂使用。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图腾崇拜(“图腾”一词源于印第安语,意思是“他的族类”)观念,认为一个氏族的成员来自一定的动植物,因此对其加以崇拜,此外还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等形式。当时的人们以集体的力量和简陋的工具与自然界作斗争时,一方面逐步认识到人们的生产活动与某些自然现象的联系,另一方面又受着自然界的沉重压迫,对自然界的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得不到正确的理解。于是,恐惧与希望交织在一起,对许多自然现象作出歪曲的颠倒的反映,把自然现象神化,由此产生了原始的宗教。

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是以氏族为单位聚集在一起的,这是一种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以血缘纽带和血统世系相联结的社会组织形式。氏族内成员地位平等,无阶级无剥削,族长是管理首领,一般由氏族成员选举或撤换;氏族禁止内部通婚;死后遗产留在氏族内,由同族成员继承;同氏族人有相互援助、保护及执行血亲复仇的义务;氏族有自己的名称、共同的宗教节日和墓地。这种社会形式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是人类从原始到文明发展的必然经历阶段。

氏族公社最早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一般是男的狩猎、女的采集,出现了男女分工。由于生产力发展,血缘家族成员不断增加,属于同一母系血缘的集团逐渐分离了出来,组成了母系氏族公社。在母系氏族公社里。世系按母亲计算,实行母系继承制;孩子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居于支配地位,除了管理氏族内部,还从事采集和原始农业,使生活的供给比较稳定;男子主要从事狩猎。

到了距今7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出现以父亲为核心的氏族公社。在当时的社会中,妇女被排除在社会生产之外,身强力壮的男子转入农牧业和手工业等生产性经济领域,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力量,取得了支配生活资料的权利,并将个人的生活资料首先转化为私有财产,进而产生了将财产传给子女的需要和实践。当时,男子是家族的中心,支配着家庭的成员,支配着生产、生活和公共事务;氏族首领由成年男子担任,世系按父系计算,财产由子女继承;妻子从夫居,建立了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形式。人口的不断增加,分化出若干个父系家庭公社,仍实行生产资料的共有制,但范围大大缩小。最后,当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开始独立生产生活时,家庭便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氏族制度也就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我们可以看出,氏族制度的结束,根本原因是在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生产工具。在原始社会末期,金属器具和工具开始出现,这些工具比石器更加坚固,使用更加方便,逐渐取代了石器工具,成为人们主要的生产工具,也结束了人类几百万年的石器时代。

延伸阅读:

世界人种的形成

在那个时代,世界陆地的轮廓基本上和现在差不多了,也许气候要更湿润一些,中亚的高原应该还是一块适合人类居住的平原,连接美洲和亚洲的白令海峡或许还没有断开。在这之前的时代,世界上的人类从起源经历了大范围了迁徙杂交,也许有许多的种族经历了强盛和衰灭。到底人类发展到今天为什么种族之间差别这么大?要追根溯源的话,恐怕并没有很有力的证据来证明,我们只知道,到了这个时期,世界主要人种的分支基本上可以分辨出来了。

对于人种的分支,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观点是:“那些居住在温暖的海岸线附近的日石文化的棕色民族,他们是居住在地中海一带的柏柏尔人、埃及人以及许多南方和东方亚洲移民的祖先,后来这一庞大的人种又分处了许多支系,包括大西洋和地中海沿岸的伊比利亚人、地中海人、暗白人、柏柏尔人和埃及的哈姆族、达罗毗荼人、皮肤黑一点的印度人,大量的加勒比海民族、众多的波利尼西亚人和毛利人。这种棕色人种在西方的分支比在东方的分支肤色要白一些,在中欧和北欧的森林里,有一种蓝眼睛的面目清秀的人种就是从这种棕色人种的主干人种中分化出来的,称作北欧民族;在亚洲东北部的平原上,有着另外一个棕色人种的主干分支——蒙古族,他们的眼角上吊、颧骨高、皮肤发黄、头发黑直。在南部非洲、大洋洲以及亚洲南部的许多岛屿上,残存着古代黑人的后裔,而非洲中部则成了种族混居的地区,现在几乎所有的非洲有色人种都是北方棕色人种和古代色人种的混血后代。”(引自《你应该知道的世界史》第65页【英】威尔斯著焦向阳译九州出版社)

这个时期人类生产能力的进步,基本可以保证他们过上比较安定的生活,因此,现代人种族的大轮廓基本上在这个时期稳定了下来。在这个时期,蒙古人种首次经过白令海峡到达北美,然后南下,他们就是美洲的爱斯基摩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