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封建帝国的末日与太平天国运动

封建帝国的末日与太平天国运动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人民的负担逐年加重,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农民起义,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一度对清朝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慈禧太后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欧日的改革,开始推行“新政”,进行了包括建立新军、废除科举在内的一系列改革。

封建帝国的末日与太平天国运动

4.封建帝国的末日

清朝乾隆末年开始有衰落的迹象,政治日渐腐败,嘉庆帝和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锐意进取的精神,掌政风格日趋保守和僵化。国家农民起义迭起,如乾末嘉初的天理教白莲教起义。

伴随着清朝的衰落,是西方殖民者的崛起。当西方国家纷纷进行资本主义改革,足迹踏遍全世界的时候,清朝统治者还做着“中央大国”的美梦。西方的殖民者在世界各地进行着殖民活动,获取丰厚的利益,当然也不会放过中国这样一个正在睡去的庞然大物。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开始从东印度公司大量向中国贩售鸦片,对中国危害极大,而且愈演愈烈,引起了统治者的重视,最终导致了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面对英国的侵犯,清朝统治者有心还击却无奈政治腐败,官吏软弱,军队废弛且技不如人,最终失败,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咸丰帝即位后西方列强开始入侵清朝,迫使清政府与其缔结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包括因“亚罗号事件”和“西林教案”造成第二次鸦片战争输掉而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根据这些条约,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清廷的威信一落千丈,同时中国也自此逐步沦为半殖民地,主权受到严重损害。由于人民的负担逐年加重,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农民起义,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一度对清朝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挽救自身命运并增强国力,清政府内部部分汉族有识之士展开了维新运动,试图革新图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www.xing528.com)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全国各地开始先后引入国外科学技术,开设矿业、工厂,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修建新式学校,培训技术人才;同时也成立了新的军事工业,逐步改进清军武器装备和作战方法。

洋务运动使得清朝的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增强,到慈禧太后与恭亲王联合执政的同治年间,清朝在文武齐心合力之下,一度出现了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同治中兴”。其间清朝在西方人的帮助下成功消灭了太平军、平定了捻军之乱,并收复新疆,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因此有了相当大的改善。至19世纪80年代,清朝军队的装备和洋务运动之前相比已有了明显的提高。在1884年~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的一系列战役中,清军和法军互有胜负。战后,清朝设立了海军衙门,花费巨资建成了近代海军舰队——北洋水师,一跃从硬件上成为亚洲东方的海军大国。

洋务运动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由于时人多数未明当时的国际形势,少数人的急迫性并无法改变多数官僚的旧思维,清朝的维新运动最终未达日本明治维新”般的成效,结果导致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并于1895年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随后,由光绪帝梁启超康有为领导发动了政治改革运动——“戊戌变法”,但因为慈禧太后和保守派的反对,软禁了光绪帝,变法因此失败。变法只有短短103天,称为“百日维新”。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901年清政府和西方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慈禧太后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欧日的改革,开始推行“新政”,进行了包括建立新军、废除科举在内的一系列改革。不久,清政府承诺实行立宪,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以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成立了代议会,但是人们发现“责任内阁”中的大多数成员都是皇族身份(被称为“皇族内阁”),引发了立宪派的不满和失望。这次改革的根本问题是皇族迟迟不肯让世俗精英分享权力,拖到辛亥年已经为时过晚,但这毕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君主立宪。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的统治开始走向瓦解。清政府任命北洋新军统帅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成立内阁并统领清军。他一方面以武力压迫革命军,另一方面又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并且逼迫清帝宣统于1912年2月12日正式退位,在退位诏书中宣布“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这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制的正式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