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视角下宗教改革与圈地运动的关联

新视角下宗教改革与圈地运动的关联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圈地运动首先是从剥夺农民的公共用地开始。伴随着圈地运动带来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原始积累,欧洲人们一直信仰的宗教也越来越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于是适应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宗教改革势在必行。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欧洲,对罗马天主教在西欧的封建神权统治给予了毁灭性的打击。

新视角下宗教改革与圈地运动的关联

在15世纪以前,英国的生产主要是以农业为主,纺织业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个不起眼的行业。随着新航路的发现,国际间贸易的扩大,在欧洲大陆的西北角的佛兰得尔地区,毛纺织业突然繁盛起来,在它附近的英国也被带动起来。毛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英国本来是一个传统的养羊大国,这时除了满足国内的需要之外,还要满足国外的羊毛需求。因此,养羊业与农业相比,就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这时,一些有钱的贵族开始投资养羊业。养羊需要大片的土地,于是贵族们纷纷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甚至把他们的房屋拆除,把可以养羊的土地圈占起来。一时间,在英国到处可以看到被木栅栏、篱笆、沟渠和围墙分成一块块的草地。被赶出家园的农民,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这就是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首先是从剥夺农民的公共用地开始。在英国,虽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这些公共用地则没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贵族利用自己的势力,首先在这里扩大羊群,强行占有这些公共用地。当这些土地无法满足贵族们日益扩大的羊群需要时,他们又开始采用各种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出家园,把整个村庄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来,变成养羊的牧场。

英国的圈地运动从15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都变成了牧场。在圈地运动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英国国王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颁布了一些企图限制圈地程度的法令,但这些法令并没起多大的作用,反而使圈地日益合法化。

为了使被驱逐的农民很快地安置下来,英国国王在颁布限制圈地法令的同时,也限制流浪者,目的是让那些从家园中被赶出来的农民,去接受工资低廉的工作。凡是有劳动能力的游民,如果不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工作,一律加以法办。通常,对于那些流浪的农民,一旦被抓住,就要受到鞭打,然后送回原籍,如果再次发现他流浪,就要割掉他的半只耳朵,第三次发现他仍在流浪,就要处以死刑。

后来,英国国会又颁布了一个法令,规定凡是流浪一个月还没有找到工作的人,一经告发,就要被卖为奴隶,他的主人可以任意驱使他从事任何劳动。这种奴隶如果逃亡,抓回来就要被判为终身的奴隶。第三次逃亡,就要被判处死刑。任何人都有权将流浪者的子女抓去作学徒,当苦役。

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两代国王统治时期,曾经处死了大批流浪的农民。

圈地的结果,使英国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少。失去土地的农民只好进入城市,成为城市无产者。为了活命,他们不得不进入生产羊毛制品的手工工场和其他产品的手工工场,成为资本家的廉价劳动力。在这种手工工场里,工人的工资十分低,而每天则要工作十几个小时。18世纪后,英国国会通过了准许大量圈地的法令,最终在法律上使圈地合法化,英国农民的人数为此减少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数量。(www.xing528.com)

圈地运动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种“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为它准备了大量的、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的劳动者,以农民的血肉和尸骨换来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大发展。这是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除了海外的贸易和掠夺的另一个最重要手段。

伴随着圈地运动带来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原始积累,欧洲人们一直信仰的宗教也越来越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于是适应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宗教改革势在必行。当时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权文艺复兴运动,批判了中世纪教会的蒙昧、禁欲说教与封建的等级制度,鼓吹个人的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求知的理论,极大地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马丁·路德,构成了对天主教神权的巨大冲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16世纪西欧的宗教改革都把矛头对准罗马教会对欧洲的大一统神权统治,要求通过改革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于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的“廉价教会”。

马丁·路德(1483年~1546年)是德国最早用德文对照新旧约原文授课的教授之一,他曾依照教会律法潜心苦修,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得到内心的平安。有一天他在研读《圣经》时,看到“义人必因信得生”时,突然觉醒到原来人的得救只是因为他对上帝的信仰以及上帝的恩赐,其他一切的律法都不能保证使人得以“称义”。他这信念也获得了同校一些教授的支持,加上亲眼看到人们受骗购买“赎罪券”的情形,又耳闻教会主教买卖圣职的丑事,他开始攻击教会出售赎罪券的作法。1517年10月31日,他将所写对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看法,张贴在威登堡大学教堂门口。当天恰巧是人们前往教堂朝拜遗物的万圣节,自然很多人看到张贴的内容。由于印刷术已经开始使用,文章两周后传遍全德国,四周后各种译文传遍全西欧。他原本只要改革教会一部分制度,但是教皇下令将他革除教籍,从此他也不再承认教皇的权威,唯以《圣经》为权威。他从理论上阐明了“因信称义”的教义,这个“义”全凭耶稣,而不在于履行教会的礼仪、规条和善功。1519年,他在维滕堡当众烧毁教皇的赦令,公开与罗马教廷决裂。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欧洲,对罗马天主教在西欧的封建神权统治给予了毁灭性的打击。他所代表的教派总称“国更正教”或“新教”,与之相对的东、西方天主教,则成“国旧教”。

另外一个宗教改革家则是加尔文(1509年~1564年)。1536年,他出版《基督教原理》一书,但他的改革教会提案未被接纳,还被以“异端”身份驱逐出境。1541年,支持宗教改革的一派掌握了政权,加尔文受其邀请再返日内瓦,得到欢迎,并治理当地教会23年,使它成为新教的中心。加尔文主张“先定论”,即人得救与否完全是神所预定的,但又不赞同宿命论;相反的,他认为虔诚的信仰与完美的德行是每一个将要得救的基督徒的义务,他们应该在世间努力工作以荣神益人。加尔文的教义受到许多工商业者欢迎,成为新教主流,其中以长老会发展又多又快。长老制是共和式的,由议会选举产生,独立行使教会司法权,它规定市议会负责世俗事务,教会负责宗教信仰和道德生活,但实际两者是结为一体的,加尔文实际成为了这一政教合一的政权的领袖。

加尔文建立的日尔瓦归正会,以民主和共和的原理建立教会组织,允许经营财富、贷钱取利,因此比路德更适合资产阶级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