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王嬴政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公元前247年,13岁的嬴政继承王位。由于年少,秦国朝政由丞相吕不韦把持。嬴政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他利用布置好的3000精兵除掉了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嬴政对外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合纵连横、秦统一形势图集中力量、各个击破的策略,先北取赵,中取魏,南取韩,然后再进取燕、楚、齐,分别在公元前230年灭韩、前228年灭赵、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燕、前221年灭齐,最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多民族、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国家——秦朝,定都咸阳。嬴政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泰皇”改为“皇帝”,从此“皇帝”就成为中国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秦王嬴政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他规定: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秦始皇梦想皇位永远由他一家继承下去。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圣化,秦始皇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1.取消“谥法”。谥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人们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像话,更没意义,于是他宣布废除谥法,不准后代臣子评价自己。
2.天子自称为“朕”。“朕”字的意义与“我”相同,以前一般人均可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
3.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诏”。
4.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5.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称为“玺”。
这些规定,目的在于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强调皇帝与众不同,强化皇权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秦始皇幻想借助这些措施,使他的皇位千秋万代地在其子孙后代中传续下去。
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也为了替子孙万代奠定基业,秦始皇吸取了战国时期设置官职的具体经验,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属,掌图籍秘书,并监察百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管具体政务的诸卿,其中有郎中令,掌管宫殿门户;卫尉,掌管宫门保卫屯兵;中尉,掌管京畿警卫;廷尉,掌管刑罚;治粟内史,掌管谷货;少府,掌管赋税和供应王室的手工业制造;典客,掌管民族事务和外事;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太仆,掌管车马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他们议论政务,最终由皇帝裁决。(www.xing528.com)
秦王朝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机构的政权机构,以后一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其中汉代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制。
在地方,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地方行政机构设郡、县两级,其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不得世袭,这样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在文化方面,秦始皇任命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他们创造出了一种形体匀圆齐整、笔画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此外,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发明了“隶书”,受到了秦始皇的赏识,提升他为御史。隶书打破了古体汉字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效率。
秦始皇统一和简化文字,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对中国文字发展、演变做了一次总结,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使汉字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基础。
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制度和货币制度很不一致。秦统一后,秦始皇规定货币分金和铜两种:黄金称上币,以镒(秦制20两为镒)为单位;铜钱为下币,统一为圆形方空,以半两为单位。金币主要供皇帝赏赐,铜币才是主要的流通媒介。他还以原秦国的度、量、衡为单位标准,制定了度量衡的标准器,与标准器不同的一律禁止使用。在田制上,秦朝规定6尺(合今230厘米)为步,240步为一亩,这一亩制以后沿用千年不变。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大大方便了国内的经济交流。
从公元前222年开始,秦始皇开始大幅修筑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的驰道,类似现代的高速公路。驰道均宽五十步,他是规定了全国车辆的宽度标准。这样,一是大大方便了交通,利于管理六国旧地,二是方便了北方战争前线的物资补给。此外,为方便运送征讨岭南所需的军队和物资,秦始皇命史禄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灵渠在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19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215年)修成。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加强了秦王朝及后世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灵渠自贯通后,两千多年来就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
秦灭六国之后,就开始修筑长城,每年征发民夫四十余万。这沉重的徭役背后,其实是当时的形式所迫。修建长城,是为了保护北部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其目的也是为了减少人民的负担;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其骑兵活动范围很大,没有长城的话,要很多军队来防守,这会给人民增加更大的负担。秦始皇把原来秦国、赵国和燕国北边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给我们留下了一条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当时文化繁重的体现,但是到了大一统的秦国,却成为了秦始皇统一全国民众思想的严重阻碍,甚至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于是,秦始皇为了统一民众思想,于公元前213年开始销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史书,民间只允许留下关于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这一事件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才结束,史称“焚书”。公元前212年,两个方士私自逃跑并诽谤秦始皇,于是秦始皇一气之下,将四百六十余名方士坑杀,史称“坑儒”。“焚书坑儒”代表了秦帝国对民众思想的严密控制,这种控制有利于当时社会的安定,巩固了全国的大一统局面,但同时也对中国文化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兵马俑 秦始皇即位不久,便开始派人设计建造秦始皇陵,前后历时三十余年,每年用工70万人。现在留存的墓从外围看周长2000米,高达55米,内部装修极其奢华,以铜铸顶,以水银为河流湖海,并且布满机关。仅看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就可看出当年修建这座陵墓的百姓负担之重。陵墓造成之后,工匠全部被活埋。此外,在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还动用全国大量人力物力,开始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其规模宏大,仅一个前殿的面积就达到了东西长693米,南北宽116米,台基高达11.65米,上面可以坐上万人。到秦朝灭亡,阿房宫仅完成地基。秦始皇还兴建了兴乐宫、梁山宫等,从全国掳来上万美女置于其中,死后几乎全部被迫殉葬。除此之外,秦始皇在全国各地建立许多行宫,以供自己游乐;动用大量财力派遣徐福去东海拜访神仙,希望得到长生不老药。正是因为秦王朝的这些暴政,引起当时人们的强烈不满,人们纷纷诅咒暴君不得好死,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在秦始皇死后,秦朝很快灭亡了。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皇帝制度的创立者,是使中国进入了多民族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人。他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但由于秦朝受“法家”的影响,对人民施行暴政,动用国家大量人力财力满足统治者的穷奢极欲,造成大量平民死伤,所以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功过两面的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