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17年,大流士征服了印度河流域地区,将其作为一个行省纳入了波斯帝国的版图,每年向该地区征收360塔兰特金砂作为赋税。公元前327年,马其顿亚历山大东征波斯帝国时,也征服了印度河流域。他扶植了两个当地人作傀儡,两年后,亚历山大远征军从印度河口兵分两路回返巴比伦,随后旃陀罗崛多领导印度河流域人民推翻了马其顿侵略者的统治,自立为王,建立了孔雀王朝,随后东进推翻了统治恒河流域的难陀王朝,统一了北部印度。
古印度地图 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阿育王(约公元前304年~公元前232年)是印度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君王,他对历史的影响可居印度帝王之首。他一生的业绩可以明显分成两个部分:前半生是“黑阿育王”时代,主要是经过奋斗坐稳王位和通过武力基本统一印度全境的过程;后半生是“白阿育王”时代,他在全国努力推广佛教,使佛教成为国教,最后促成了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荣,同时也没有迫害其它教派,反而对婆罗门教和耆那教予以慷慨捐助。由于阿育王强调宽容和非暴力主义,他在民众中的欢呼声中统治了印度长达41年的时间,他的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历史上空前强盛的时代。
阿育王18岁时被任命为阿般提省总督,后来在镇压旦叉始罗城叛乱中立下大功,积累了政治资本。公元前273年父王宾头沙罗病重,阿育王回国争夺王位,传说他杀死了99个兄弟之后才坐稳了宝座。阿育王登上王位后依然延续着他凶狠嗜杀的作风,专门挑选最凶恶的酷吏去设立“人间地狱”残害百姓,在统治初期他被认为是一个暴君。
他发动了一系列统一南亚次大陆的战争,曾征服过湿婆国等,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公元前261年远征孟加拉沿海的羯陵伽国的战争。这次战争使孔雀王朝基本完成了统一印度的事业(最南端的部分除外),但是也造成了10万人被杀,15万人被掳走的惨剧。这一战是阿育王一生的转折点,也是印度历史的转折点。阿育王看到当时伏尸成山、血流成河的场面,深感痛悔,他的暗藏佛性的恻隐之心被唤醒,在和佛教高僧优波毯多次长谈之后,终于被感召,决心皈依佛门,彻底改变了统治策略。(www.xing528.com)
阿育王宣布他从此不再主动发动战争,即使不得已的战争也将尽量减少伤亡。他宣布佛教为国教,将诏令和“正法”的精神刻在崖壁和石柱上,这就是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阿育王石柱法敕”。他倡导的正法包括:对人要仁爱慈悲,包括孝敬父母、善待亲戚朋友和其他人;对动物也要尊重它们的生命,因为它们也是“众生平等”的一部分;要多做有助于公众的好事,如修桥造路、种树建亭等;要对其他宗教宽容,给予耆那教、婆罗门教、阿耆昆伽教应有的地位,禁止不同教派之间的互相攻击。这些“正法”的内容体现了佛教的基本精神,也包含了阿育王本人的统治需要。
阿育王向佛教僧团捐赠了大量的财产和土地,还在全国各地兴建佛教建筑,据说总共兴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他还召集了1000比丘(俗称“和尚”),在华氏城(孔雀王朝国都)举行大结集,驱除了外道,整理了经典,并编撰了《论事》。之后阿育王开始向周边国家派遣佛教使团传播佛教,斯里兰卡、缅甸,甚至叙利亚、埃及等地都有他们的足迹。这是佛教走出印度,向世界性宗教发展的开始。对于佛教来说,阿育王是仅次于释迦牟尼的第二重要人物。印度文化在这一时期的向外传播,标志着广大东南亚地区诸多国家的印度模式文字、文化的开始。
这一时期的治国方针是基于佛教的精神,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的统一,阿育王对其它宗教的宽容政策,也成为了以后印度君主的传统。
但是由于当时印度的各个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很大的独立性,尽管阿育王在后期推行了宽松的政策,孔雀王朝的统治还是不稳固的。公元前232年阿育王去世,后来的几位统治者仍定都于华氏城,继续保留着孔雀之名,但是其势力范围却大大缩小,仅是恒河流域的部分地区。约在公元前185年,孔雀王朝末代国王布利哈德罗陀被其部将普士亚密多罗·巽伽所杀,建立了巽伽王朝。到了公元前180年前后,印度又回复到常见的地区性独立王国的分治局面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