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帮故里庄市,有“六多”:宁波帮领衔人物多,宁波帮名人名宅多,宁波帮办学多,宁波帮建桥多,还有两院院士多,侨胞多。
庄市地处浙东江南水乡,河流纵横,道路交错,桥梁密布。据民国《镇海县志》载:唐至民国镇海县境共有桥梁近500座。最早的桥为“市西桥”,距今已有1200多年。其次是澥浦“永年大桥”,距今有1100多年。桥梁不但多,而且历史悠久、筑砌工艺精湛。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古老的桥梁已不能适应交通运输的需要,逐步被淘汰或改建,幸存的已屈指可数。
据初步统计,庄市现存古桥梁20余座,大多建于清代和民国时期。这些桥梁多为宁波帮爱国人士和乡贤出资建造。特别是民国时期所建桥梁,规模大,载重量大,故能保存至今,令人欣慰。较著称的桥有千岁桥、义庄桥、中心桥、古稀桥、合作桥、慈济桥、大市堰桥、伏虎桥、三眼桥、大统桥、伏龙桥、永兴桥、万嘉桥、丁卯桥等。这些桥是宁波帮建设家乡的历史证明。如实业家徐大统建的“大统桥”,叶澄衷建的“义庄桥”、“中心桥”,宋炜臣建的“伏龙桥”等,有些桥既有一定的纪念意义,又有动人的故事,如合作化时建的“合作桥”,抗日而建的“古稀桥”,打虎时的“伏虎桥”,皇帝驾临过的“万嘉桥”等,它们是历史的记忆,是庄市人奉献精神的体现。
千岁桥位于钟包村同义医院北侧,于1929年建成,建筑占地面积187平方米,为三孔钢筋混凝土弧形桥。全长25.7米,宽4.9米,高4米。全桥结构严密,设计科学,桥面下四根脊梁极为坚固,用材来自国外,全桥气势雄伟,保存完好,是民国时期桥梁建筑的典范。
古稀桥位于钟包村苏家自然村横河港上,系三孔钢筋混凝土结构桥,南北走向,全长19.7米,宽6米,高4米,跨度较大,四条梁脊结构坚固,拱形桥面,桥旁设有纤路,桥栏刻“古稀桥”三字,全桥完整。据当地老人说,该桥是董杏生用70做生寿金所建。
义庄桥位于钟包村叶家,横跨义庄河,为单孔石砌桥,建筑占地面积74平方米。有过一次修缮,桥面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长14余米,宽5.2米,高3.2米。该桥于1904年与叶氏义庄同时建成,由叶澄衷嘱托其子修建。
大统桥位于万市徐村徐家堰中大河支流上,南北走向,为三孔钢筋混凝土结构,桥长15.5米,宽4.8米,高5米,四根弧形脊梁,是该桥的主体建筑。全桥完整牢固,桥面上施天灯柱,便于夜间车辆和行人通行。该桥由旅沪著名商人徐大统(香港首任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之父)于1947年出资建造。徐氏在沪初设钱庄五家,后经营纸业,成为沪上纸业巨子。
合作桥位于钟包村前方自然村的中大河支流上,为石构件建筑体,建筑占地面积85平方米,桥脚长6米,用花岗石交叉叠砌,桥长15.8米,最宽3.8米。该桥于合作化时期所筑,故称“合作桥”,为合作化时期的产物,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如意桥位于勤勇村西王自然村村河上,单孔平板桥,桥长10米左右。桥板两侧镌刻“如意桥”三字,周边环境优美。建于清代。(www.xing528.com)
慈济桥位于万市徐村大市堰自然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原为单孔,中大河拓宽时改砌为三孔。桥长25米,宽3.6米,高4米,桥栏刻“慈济桥”三字,民国三十七年(1948)10月建,如今完好。
永兴桥位于万市徐村徐家堰头,为石构件单孔石板平桥,建筑占地面积22平方米,全长近9米,宽2米多,高3米多。桥栏镌刻“永兴桥”三字,旁有落款,漫漶不清,只有“公捐”两字还能看得清楚。
根据桥的结构分析,该桥建于清中晚期。徐家堰头是一处古老集镇之地,原有店铺、作坊数十家。
中兴桥位于钟包村叶家自然村中大河支流官仓港上,为单孔石平桥建筑,东西走向,建筑占地面积90多平方米,桥全长18.5米,高近3米,建于清末。桥旁为“五金大王”叶澄衷故居。他在村内做了很多慈善事业,如创办孤老院、中兴学堂、叶氏义庄、救火会等。
青龙桥位于汤家村中大河支流上。
南北走向,建筑占地面积84平方米,桥长15.4米,宽1.65米,高3.2米,为三孔三板石筑板桥,桥板上刻“青龙桥”三字。传说明朝初年一场大雷雨,黑云中出现一条白龙,吐水三天,造成该处水灾,因为白龙怕青龙,所以当地民众在那里建青龙桥一座以镇之,说也奇怪,从此数百年来无水灾发生。该桥始建于明代,清光绪年间重修。
伏龙桥位于勤勇村宋家,宋氏宗祠前面前大河上,南北走向,石构件结构。其建筑占地面积26平方米,桥板长3.95米,桥脚长均为5米,桥高4米左右。桥栏镌刻“伏龙桥”三字,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
伏虎桥位于大市堰中大河与傅家河交汇处,原为木结构桥,建于丁卯年(1927),故称“丁卯桥”。1936年前后,因在该河床上打死一只老虎,改木桥为石板桥,为纪念打虎之地,故改桥名为“伏虎桥”。该桥由知远山房出资建造,张起东题字,解放后又有了一次修缮,部分石构件改为钢筋混凝土。该桥长10.3米,宽5.7米,高4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