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特有的建筑体,庙宇是宗教文化的集中表现和神圣的殿堂。古代有一族一祠、一村一庙之说,可见历代祠堂和庙宇文化的繁荣和昌盛。
由于历史的变迁,时光的流逝及自然的侵蚀,这些祠、庙也随之不断消失,所剩无几。如今庄市街道幸存下来的祠、庙实在是弥足珍贵。庄市人重视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挖掘特色文化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庄市现存的祠堂多,庙宇少,更需要保护和修复。祠堂也称祠庙、家庙,起源于汉代,是祖宗、先贤祭祀和宗族议事场所,也是民族文化传承之地。较有名的祠堂有阮氏宗祠、宋氏宗祠、荫德祠、倪氏宗祠、包氏宗祠、菱漕(陈氏)宗祠等。
庄市原有庙宇众多,现多已湮没。现在的汤家庙,前殿、中殿及两座戏台被拆,后殿保存基本完整。汤家庙是为纪念明代爱国将领汤和而筑。明朝中国沿海地区经常遭倭寇侵扰,民不得安,明太祖朱元璋纳大臣建议,在沿海城市要塞关口筑城以御倭。汤和奉命率数万士兵和劳役,在沿海筑城池72座。镇海、澥浦、后所等卫城、所城、司城就在其中,功绩之卓越被后人称颂。
庄市各地祠堂多筑于清代和民国早期,部分祠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雄伟,都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实乃不可多得。
菱漕祠堂原名陈氏宗祠,位于曙光村菱漕头,始建于清代,建筑占地面积458平方米,由大殿和偏房等组成。祠前水池为菱形,故称为“菱漕”,原菱漕村也因该漕而得名。西侧山墙嵌有“禁碑”一方,记有池塘管理禁令,于光绪十三年(1887)立。近年村委会出资大修一次,陈氏宗祠由此改名为“菱漕祠堂”。
阮氏宗祠位于永旺村阮家8号,坐北朝南,建筑占地面积732平方米,由正殿、厢房、门楼等组成。该祠堂气派较大,装饰豪华,大梁,“牛腿”、“雀替”、“月梁”等精雕细刻,髹漆贴金,金碧辉煌,工艺精湛,用料讲究,结构严密。清宣统二年(1910)宁波帮著名爱国商人、阮雯衷独资建造。
西稍木庙俗称汤家庙,位于汤家寸庄市大道一侧,坐北朝南,现存建筑占地面积370多平方米,原有三个大殿两座戏台,因建公路和其他原因,目前只剩下后大殿。庙中立有汤和、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民族英雄塑像,大殿雕梁画栋,朱柱黛瓦,“宋室屏藩”黑漆金匾立于1894年,含意是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时,定海县(今镇海)就成为宋廷的屏障和藩篱。(www.xing528.com)
包氏宗祠位于钟包村29号,原祠规模较大,约有建筑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米,前后共三迸,因年久失修,现存建筑占地面积40。多平方米,由匚厅、后殿等组成,用料讲究,方形石柱、雕花磉盘石。门上方镌刻“先畴旧德”,大概意思是北宋学士包拯第二十世孙包奎䘣,年轻时拾金不昧,十年后经商发迹建祠,告诉后代要有先祖一样的高尚品德,并发扬光大。后来,包氏二十九代孙包玉刚了“世界船王”。祠内有石碑记载了这段史事:
宋氏宗祠位于勤勇村,坐北朝南;前有河道和伏龙桥一座;建筑占地面积近700平方米;由大殿、过厅、厢房等组成,硬山顶砖木结构,雕梁画栋,髹漆贴金,金碧辉煌,檐柱上的高浮雕与透雕相结合的倒悬狮子,巧夺天工,东南西三面石柱上,柱联繁多,文化内涵较高。大殿为九架高平屋,气势恢弘,但由于年久失修,原雄伟的门楼已破损不堪。宋祠建于清宣统年间(约1909),由宋炜臣独资创建。宋炜臣(1866-1927),被誉为“汉口中国头号商人”。他拥有大企业10余家,特别是在汉口办水电事业,金矿、铜矿开采等方面,为汉口人民作出重大贡献,还在上海等各地办了许多公益事业,被后人称颂。
荫德祠俗称东祠堂,位于庄市老街西端大方桥北侧,是庄姓宗祠之一,建于清嘉庆年间,是一座比较宏伟的祠堂,三开砖雕门楼,仿木斗拱重檐,各类砖雕细月贰精致,人物雕塑栩栩如生,花草虫鸟、凤凰缠枝龙、楹联等应有尽有。祠中门楼、方形石柱、巨石雕花护栏堪称三绝,虽年久失修,仍为一座工艺精湛的殿堂。
朱氏宗祠位于勤勇村朱家桥67号,坐北朝南,建于清末民国初,建筑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硬山顶砖木结构。目前有正殿五间,麻檐施卷蓬,“牛腿”比较精致,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墙面有所改建。
善积庵俗称董家庵,位于光明村摩士集团公司内,建于清乾隆初年(1736),坐北朝南,由佛堂和厢房组成,建筑占地面积364平方米,硬山顶砖木结构。佛堂内设“三圣”塑像,光绪二十一年(1895)置“新兰盆会助田碑”一方,光绪十八年(1892)置“善积庵碑记”一方:全庵基本完整。
倪氏宗祠位于曙光村蛟河倪自然村,坐东北朝西南,建筑占地面积700平方米,由大殿、厢房、门厅等组成。檐廊原为卷篷式结构,如今已有损坏,“月梁”、“雀替”雕刻比较精致,观音墙结构清楚完整。由于年久失修,祠内有些建筑体已有损坏的迹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