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科研中,陈师一直对五四以来那些直面人生、关注社会,竭力促进民族进步和历史前行的作家鲁迅、茅盾、老舍、夏衍、曹禺、田汉、柳青等和他们的作品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从事这一领域的教学与研究自是无怨无悔,也取得了不少经得住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中国文学史上,现代文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相对于其两端的古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现代”这一文学断代时间“刻度”相对明确,但“时长”又极其短暂。按常理来看,三十余年的时间长度或许容纳不下太多经典和大师,相应的研究也必将价值有限。但不容小觑的是,伴随着整个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现代新文学,不仅见证了社会蜕变和政权更迭的历史潮流,更承载着中国文学从话语到文体、从题材到思想的巨大变革,体现了独特的文学和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写文学史”的呼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但直至今日,“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仍然是一个不能回避的概念。
而自觉地将现代文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放在以鲁迅为代表的那些主流作家,也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接受专业教育的一代文学史家的集体信念,陈师概不例外。虽然也产生过未免“偏颇和片面性”的迷误,但整体来讲,他们关注、研究与时代潮流同步的主流作家的选择是义无反顾的。况且,这些“熔铸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具有热烈的现实情怀”的文学知识分子,正是那个动荡、变革、亟须与时俱进和自我反思的年代里的启蒙思想家,他们用文字启迪民众,以思想引领风气,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那部分声音和形象,对他们的关注和研究,不应受到责难和怀疑。
对此,陈师深有体会。陈师诞生在南京屠城的炮火声中,素有“崇川福地”之称的家乡南通也在四个月后被踩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他的祖父曾是小镇一家颇有名气的粮行商,常有米船在里下河与通州城之间穿行,战火一起,便有似漏水之舟了。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年轻人被进步文学作品所吸引,断不是偶然的。这些作品成了陈师在文学道路上最早的启蒙者,为后来形成比较积极的文艺思想、文学批评观念乃至比较坚定的学术立场起了相当大的作用。(www.xing528.com)
于是,“鲁迅研究”成为陈师最初涉足的一个文学研究领域。“文革”结束以后,思想文化界刚开始拨乱反正,极“左”年代里阻碍文艺发展的一些政策和观点正待探讨和厘清,这个过程中,一批学养深厚、思维活跃的“少壮派”学人得以迅速成长并在其后的舞台上大展身手。陈师正赶上了这个需要思想也能产生思想、重视思想也能传播思想的大好时代。1978年,在黄山举行的全国首次鲁迅学术讨论会上,陈师向大会提交了《〈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不应否定》的论文。此前瞿秋白正因《多余的话》而受到批判,这篇序言也被当作全面歪曲鲁迅的“毒草”大受鞭挞,一些论者甚至全盘否定,认为《序言》阉割了鲁迅的革命精神,是对鲁迅的毁谤和诬蔑。陈师的研究对否定论者的主要观点详加辩驳,明确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并标举《序言》为“现代文学史上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鲁迅作出了正确评价的第一篇文章”。论文发表在《文学评论》(1979年第1期)上,反响很大,日本学界最早以“论述可靠有力,论据恰当妥帖”表示首肯,国内学界也普遍认为是“冲破禁区、重新评价瞿秋白并产生巨大影响的文章”。
以鲁迅的文艺思想、小说创作、生平经历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第一部学术专著《鲁迅文艺思想散论》(合作)也在这一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80年代初,又陆续有《中国现代文学知识百题》《浙江现代文学百家》等编著问世,所涉多在现代文学作家作品研究领域。1986年,《中国现代文坛巨子鲁迅》(传记)获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