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究影像研究在视觉文化语境中的作用

探究影像研究在视觉文化语境中的作用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迎合视觉文化的名义下,当前电影消费市场呈现出明显失衡的现象,票房集中在大片和古装片上。关于视觉文化的研究正在逐步走向深入,各种观点和看法互为激荡,不免显得繁杂。

探究影像研究在视觉文化语境中的作用

丁莉丽于90年代中期读硕,毕业后到杭州商学院(今为浙江工商大学)任教,以后又在职攻博。这期间,我一直是她的指导教师。就读期间,她精进勤勉、不矜不盈,尤其是在学业上博观约取,倾心于汲取新的理论、学说和方法,同时又敏于思考,努力将学到的新知识、新概念加以消化融合,进而转变为自身的养分,以形成自己独立的学术见解,这一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得她的硕士论文是《当代“民族寓言”写作中的女性形象》。八九十年代的当代文坛,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被引进,女性文学一时间成了一个重量级的研究领域,然而这一理论当时并未被人们充分理解,且还有不少误解,如将女性主义简单等同于妇女解放运动等等。丁莉丽最初在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就是关于女性主义文学的,她的文章对这类问题作了仔细的辨析,对女性主义的理论核心——女性主体意识作了颇有见地的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她的硕士论文。鉴于这点,在我们讨论她的博士论文的选题和视角时,我曾谈起是否在原有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和深化,她的回答很干脆:这个领域自己能谈的话都说了,谈不出新东西了。于是后来她选择了视觉文化的题目,一则因为她当时从事这方面的教学,同时也因为她在这个领域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心得和积蓄,而不至于拾人牙慧、人云亦云了。后来的事实表明,由于她在治学上那种刻苦砥砺、锲而不舍的精神,特别是她较长时间磨炼出来的扎实的文艺理论功底,开阔的思维空间和结实的理性运作能力,使她在这一课题的研究上还是显示出了自己的评论个性和学术品格

我觉得她的论文把我们当下身处的时代概括为“视觉文化时代”是毫不为过的。影视、广告、MTV、卡通动画这些图像铺天盖地整日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感官,影像的强势确已超越了文字,成为感知事物、认识事物的常见方式。比起国外学界,国内对于这一文化现象的关注起步较晚,尤其是将视觉文化作为一种主导性的文化形态加以探讨,则是进入90年代才开始的。丁莉丽论文的选题是2002年开题的,现在看来,她还是较为敏锐地把握到了文化发展的一个新动向。视觉文化到底具有怎样的质涵?它与语言文化的区分究竟在哪里?这是视觉文化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亟待梳理和厘清。丁文正是以此作为论述基点,从它与语言文化的联系和区别中去理解和把握视觉文化,并以一种相对公允的文化立场去看待这一文化变迁,以勾画视觉文化的理想形态。论文高屋建瓴,从一个新的理论视野指明了下列几点:视觉文化是对语言文化的发展提升,而不是后现代化式的倒退;影视艺术何以成为视觉文化时代的主导艺术;视觉文化时代来临使影视审美形态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当代中国影视文化话语格局的发展趋向又将如何。我以为,以上对于视觉文化的理论梳理和实践评述,是颇为全面而细致的。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的吕新雨教授在评语中肯定了丁文所做的富有建设性的工作,认为它将视觉文化定位为语言文化的提升形态,这一观点“新颖而富有创见”,应该说并非过誉之辞。在当下文化界,视觉文化已成为一个十分时髦的词语,更多的人把它想当然地理解为排斥“语言”的唯“视觉”取向的一种文化形态。丁莉丽对视觉文化一词真正含义的寻索,有助于匡正这一认识误区,准确理解视觉文化的深层内涵,并正确把握当下视觉文化转型的方向。

西方一位理论家佛克马在他的《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一文中谈及,理论和经验事实是相互依赖的,而且可以看作是互补的。从方法论角度来看,理论是第一位的,只有当理论导出了用以指导观察的假设时,精确和系统的观察才是可能的;而从逻辑角度来看,经验材料是第一位的,而理论是第二位的。经验材料中的一个变化——对新事物的了解——能够带来理论解释上的一种变化。丁文关于视觉文化的理论阐释并不是抽象架空的演绎,而是紧密地同当下的影视文化现象和创作实践相联系的,论文中对于许多作品和实例作了广泛采集和深入解读,从题材的选择到产业运作再到文化构成,她以确凿的事实提出了一系列视觉文化时代特有的文化症候,诸如:影视文本被大众叙事所改造的“共享空间”。当前影视界主要的四大题材——主旋律题材、历史题材、传统文化题材、青春偶像题材,在“三元合一”的倡导中试图构建一个三方共享的文化空间,但事实上文本无法避免被“大众叙事”所改造的终极命运。又如:代际导演的殊途同归。“第五代导演”的华丽转身和文化的“视觉转向”是同步进行的,他们的影像呈现出“视觉转向”的同时,也完成了对自身文化身份的改写,这一批导演群体性的文化转型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文化这一无形之手导演的结果。而“第六代导演”以精英立场出现,但在“视觉文化”发展的背景中,他们选择了“回归地上”。他们回归的过程也是向大众文化皈依的过程,而他们曾经的电影立场的丧失也就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在文化的“视觉转向”中,两代导演殊途同归,最终也回归到同一阵营中,这也潜在呼应了“视觉文化”时代影视界的意识形态格局。再如,日益失衡的电影消费市场。“语言文化”向“视觉文化”的转型中,视觉效果、视觉享受被提升到一个无限高度的同时也走向了另一个误区。在迎合视觉文化的名义下,当前电影消费市场呈现出明显失衡的现象,票房集中在大片和古装片上。这一电影消费市场体现出来的失衡正是当前影视界内在体制上的失衡所致。对电影定位的失衡是当前电影生产和发行环节上的深层症结。丁文不无理由地指出这一失衡值得人们警悟,因为这非但不利于营造良性的电影市场,而且具有巨大的文化隐忧,长此以往,将可能导致整个电影文化生态的失衡。

关于视觉文化的研究正在逐步走向深入,各种观点和看法互为激荡,不免显得繁杂。丁莉丽的论文仅仅是一家之语,某些局限和需要深入的地方自然还很多,但总的来看,丁文对于当前中国影视文化界的描述和影视文本的症候式阅读是较中肯的,它使关于视觉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当前的文化实践描述统一了起来,一方面,是对很多文化学者发出的“告别纸面文学为中心的文艺学,建构网络背景下多媒体影视艺术时代的文艺学”呼声的呼应;另一方面,可以说找到了一个研究、观察当代影视文化现象的恰如其分的角度,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更为理性地观照当前的影视现象。(www.xing528.com)

记得先师夏承焘先生曾对我们说过:在一切职业里,若论得友之广和得益之大,我以为莫如任教。我们任教一年,可以多交数十位青年朋友;朋友增加,就等于自己的生命的扩大,这是不能以金钱计算的报酬。作为夏师的学生我辈,从事教学工作也为时不短了,也教出了许多学生,然而说实话,我的治学路子还是较为传统的,所依凭的文学理论还是五六十年代熏陶出来的。然而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却不断给我以新的滋养,我总能从他们所运用的新思维新方法中得到许多启迪,由此而延续和扩大了自己的学术生命。对此我是常常引以为自得和自豪的。当然,年轻的学生也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扩大和完善自己,在治学的道路上定能走得更坚实和更有效——这也是我对于丁莉丽的一点期望吧!

2007年盛夏

(原载《视觉文化语境中的影像研究》,丁莉丽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