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朴园为何怀恋侍萍

周朴园为何怀恋侍萍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先是周朴园向鲁妈打听:“你可知道她(侍萍)的坟墓在哪儿么?”当侍萍借机表明自己身份后,周朴园脱口而出地质问:“你来干什么?”这犹如“叶公好龙”,不是喜欢真龙,而是喜欢龙的偶像,周朴园所怀念的,仅仅是一个已经“死”去的侍萍。周朴园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对鲁侍萍的“怀恋”,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他作为罪恶的剥削阶级的化身,又不同于一般剥削阶级的“这一个”艺术形象。

周朴园为何怀恋侍萍

雷雨》在对旧社会犀利的解剖和辛辣的揭发上,在暴露封建阶级的罪恶和鞭斥其道德败坏上,给人们以不可磨灭的印象周朴园是剧本所塑造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戏剧形象之一。对这个集中体现剥削阶级的专横和自私本性的人物,有人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他在青年时代糟蹋和遗弃了侍萍,为什么后来却又一直对她表示无限的怀恋和深深的忏悔呢?这样的情节在剧中有什么意义?

从戏一开幕,我们就知道,周朴园屋子里的家具,都还是从前侍萍喜欢的旧物;房间的陈设布置,仍按30年前侍萍动用的样子;甚至因为“死”去的侍萍当年在生周萍时受了寒,总要关窗,30年后即使在闷热蒸人的夏天,周朴园仍不许任何人打开房间的窗户。周朴园的这一切都是假装出来的么?平心而论,他对侍萍的怀念该是有一点感情夹在里面的。要知道,当年的侍萍是很美的,又是真心实意的,周朴园抛弃侍萍后的两次婚姻都不如意,得不到真正的爱情和幸福(像他这样的人又怎能企望得到它呢),暮年的周朴园尽管富有,体面,在人前是“君子”,在社会上是“贤达”,然而他并没有幸福——妻子视他如魔王,儿子看他似路人。因此,当他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感到真能给他温馨,真能给他留下一点美好回忆的,还是只有和侍萍在一起的那段时光。侍萍既然已“死”,不会再给他造成任何威胁,对她的怀念不仅可以逃避良心的谴责,填补他那空虚的灵魂,还可使他为自己的纯情和高贵所陶醉。至于可以借此来“教育”周萍,震慑妻儿,维护自己在家庭里的尊严,这一点隐秘的意义,也许连他自己也没意识到,但事实上却正是如此。因此,对侍萍的怀念,便成了周朴园后半生用来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感情了。

然而,周朴园是一个从封建阶级转胎而来的资本家,他的一言一行并没有越出他的阶级利益所规定的限度。在他的心目中,占据首要位置的不能不是自己的名誉、地位。当对侍萍的眷念不损害他的利益时,他是可以倾注感情的;但一旦这点感情危及他的实际利益时,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一笔勾销。随着剧情的发展,他所经常思念的“亡妻”鲁侍萍意外地来到了他的面前。先是周朴园向鲁妈打听:“你可知道她(侍萍)的坟墓在哪儿么?”“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现出一副温存的样子。然而当侍萍告诉他,此人“还活着”时,他便紧张起来。首先问一句:“你姓什么?”继而又忽然起立,再次大声发问:“你是谁?”这两句问话暴露了他内心的恐慌,表明他一则想在别人面前表示自己的“道德高尚”,感情笃厚,一则又想掩盖过去的丑事。当侍萍问他:“你想见一见她么?”他连忙说:“不,不,不用。”侍萍又追上一句:“她遇人都不如意,老爷想帮一帮她么?”他又马上避开:“好,你先下去吧。”这里,侍萍主动提出“见一见”“帮一帮”,分明是在试探他,周朴园都立即给予回绝。当侍萍借机表明自己身份后,周朴园脱口而出地质问:“你来干什么?”一改先前的温存相,来了个180度大转弯。问话中似乎还隐藏着“你莫非来敲诈我么”的潜台词。侍萍答:“不是我要来的。”“谁指使你来的?”他紧逼着问。这两句问话把他自己的假面具全部撕下了,露出了伪君子的本来面目。这犹如“叶公好龙”,不是喜欢真龙,而是喜欢龙的偶像,周朴园所怀念的,仅仅是一个已经“死”去的侍萍。所以当真的侍萍一出现,他就感到害怕了,于是他说:“你可以安静点,……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继而又说:“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顿时,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显示出来了,卑鄙的市侩灵魂昭然若揭。当了解到鲁妈并非找他来算账,他还不放心,阶级本能使他感到侍萍的存在是对他的名声、地位的一种威胁,因此他生气了:“你还要怎么样?”鲁妈要求见周萍,他是答应了的,可附带有个条件:不许哭哭啼啼,因为“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并且从此之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看,这就是地地道道的绅士的“良心”!对死者是无限的慈悲、深沉的忏悔,对活人却是用尽心机的防范和抱定决心的驱逐!(www.xing528.com)

曹禺对周朴园伪善、残狠的本质的揭露是何等深刻,何等淋漓尽致。剧作者在分析周朴园这个人物时说:“他做了对不起人的事、缺德事,还硬要往自己脸上贴金,表现自己如何了不起,如何崇高、伟大,换一个张朴园、王朴园,也可能就不这样。这正是他最坏、最可恨的地方。”(《曹禺谈〈雷雨〉》)周朴园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对鲁侍萍的“怀恋”,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他作为罪恶的剥削阶级的化身,又不同于一般剥削阶级的“这一个”艺术形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曹禺的戏剧,就其反映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以及人物性格来说,具有无比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曹禺从不把人物机械地分为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而是着眼于描写活生生的人物,有鲜明个性和真情实感的人物,这使他的作品显得特别丰满、厚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