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往往习惯于使用条件导向法,即从现有的条件出发进行推演和计算,手头的资源有多少,条件怎么样,就选择做多少以及选择怎么做,然后一步步往后推出结果。不过这种往后推的模式往往有很大的主观因素,容易出现误差,一旦人们错误估计了自己的能力、资源以及决心,就可能会造成结果的偏差,这个时候,所有的工作必须重新来过。
为了避免出现偏差,人们应该将条件导向法改为目标倒推法。简单来说,就是将原来的“从条件推出目标”的模式改为“从目标往前推出最合适的条件需求”。一个人可以改变方向,从目标往前推,那么就可以依据目标来计算自己在距离目标最近的阶段应该做什么事,要做什么准备,大致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当设定好这些工作后,再往前推,逐步了解实现这些工作所需要做的具体工作。以此类推,人们往往可以完善整个流程。
正因为如此,目标倒推法对于计划的完善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一般而言,人们在处理某项工作的时候,通常都会先进行一个大致的工作计划,在这个计划中,有一些具体的工作目标,有一些工作步骤和工作方法,有一些资源上的具体安排事项。
在计划中,所有的工作安排都是从前往后、从小到大的阶段性递进,基本上就是按照工作的顺序来设定的,而人们工作的时候也会按照整个流程去做:第一步要做什么,第一步要达到什么目标;第二步需要做什么,需要实现什么目标;第三步需要做什么,应该达成什么目标;然后最后应该实现一个总的目标。这样的执行方式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很多时候人们在执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阶段性的拖延症。比如有个人决定在4个月内做完某项工作,在一般情况下,他可以将工作分为4个阶段来处理,每一个阶段为期1个月,每个月完成1/4的工作量。
这种规划比较均衡,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他可能并非这样去想,他也许会在前面三个阶段延迟工作,只做完2/4的工作。因为在他看来自己只需要在最后一个阶段弥补回来就行,只要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任务,那么一切都不成问题。可往往这样的想法会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因为前三个阶段的松松垮垮会导致工作状态松弛,严重影响工作质量,而在最后一个阶段,由于大部分工作堆积在这一时间段,导致时间被严重压缩,这样会导致执行者忽视许多细节。
目标倒推法能够比较精确地计算出流程中各个环节需要做什么,需要耗费多少时间,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出现时紧时松,节奏不一致的现象。(www.xing528.com)
除了流程倒推之外,目标倒推法还包括了思维方式的倒推。许多人在做事之前,会想一想自己拥有什么,依靠这些资源和准备工作,可以实现什么目标或者实现目标的胜算有多大。但这种方法可能会和最终的目标脱节,导致目标不得不进行修改。或许人们会认为从目标推导出来的条件并不符合个人的实际情况,但任何人都可以想方设法创造条件。目标倒推法本身就会依据目标来分析出自己有什么不足,有什么地方需要额外进行改进,并着手对不足的地方进行修改和完善。
有个人认为自己能够在3个月内完成某个新产品的设计工作,一方面他觉得自己有这一方面的设计经验,技术问题不大;另一方面他觉得自己的朋友和客户很多,应该可以筹集到所需的30万元研发资金;最后一点,他对每一个设计环节做了分析,认为3个月时间足够完成设计工作。可是3个月之后,他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完成任务,因为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过去的经验根本帮不了太多的忙,这是一个全新的产品,需要许多新技术,而自己对此并没有做好准备;而且资金问题也没能彻底得到解决,许多人都不太看好新产品,因此资金一直都存在缺口,这也影响了进度。
这一次计划的失败就在于,从条件到目标的推算过程并不严谨,导致工作受挫。如果这个人可以选择目标倒推法,那么就可以更加认真地思考和分析自己的工作:资金从哪里来,自己拿什么来吸引投资者?这个产品的技术难点在哪里,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产品的技术亮点在哪里?分析了这些问题,他就可以在执行过程中更加重视寻求解决之道。
目标倒推法是一种反向推演的方式,它的核心就在于借助目标的指引作用,从目标慢慢往前推,这样往往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有人曾经用走迷宫的方式来做比喻,许多人小时候都玩过纸上迷宫的游戏,游戏者必须尽快画出从入口到达出口的线路。一些聪明的孩子懂得从出口处开始画线,这样就可以提升效率,而他们划定的路线往往是最正确、最短的。在工作中往往也是如此,在没有绝对的把握下,可以选择用目标倒推法来分析和策划自己的工作,然后找到最合理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