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业岗位晋升到管理岗位,心态转型有四个里程碑:
第1,拍板: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
第2,关系:管理新的利益相关者;
第3,授权:从自己干到让别人干;
第4,育人:从培养自己到培养别人。
领导者的角色认同需要时间,我和好多领导力教练一样,喜欢以100天为限。100天是人为设限,旨在说明紧迫性。时间过长,会有诸多危害,道理不言自明。100天成功的标志有两个:一个是完成了从专业到管理的心态转型,另一个是所辖团队的三个力(能力、动力、合力)都有提升。
拍板: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
Bob刚刚升任采购经理。他的上级——负责运营的副总跟他讨论,是否应该换掉一个价格偏高的供应商以降低成本。副总同时担心新的供应商供货质量和速度。所以,决定先听取掌握大量一手信息的Bob的意见。Bob权衡利弊,越想越觉得问题复杂,难以取舍。他迟迟拿不出意见,就对副总说:“您定吧。”副总非常失望。
Bob遇到的是拍板难题。很多新领导不习惯在有限时间内,面对不完整、甚至相互矛盾的信息,在大家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做出有风险的决策。我给Bob五条建议:
第一,先改改习惯。技术出身的经理人习惯于在规整的信息基础上做判断,不习惯拍脑袋。他们虽然思维模式严谨、客观,但容易就事论事,不敢做推论。他们写可行性报告的时候,总是罗列大量数据,尽管收集了大量数据,他们还是抱怨数据不足。他们首先要认识到数据的局限性。实验室要用数据说话,现实社会没那么多数据,而且数据也容易误导人。
第二,胆子要大一点儿。新领导不敢拍板的一个原因是怕失误,怕承担后果。
第三,激活被抑制的本能、常识和直觉。大量的理工科训练在提升逻辑的同时,也压抑了拍脑袋的能力。拍脑袋需要利用头脑中的固有经验,心理学上称为“图式(Schema)”,指的是一个人脑子里面天生的或者后天经验积累形成的认知结构。天生的图式,比如人脸,刚出生的婴儿第一次看到人脸就会格外注意,而对其他形状的东西就不那么在意。刚刚学会爬行的婴儿,爬到玻璃板盖住的“悬崖”边就会停住。这是对深度视觉信号天生的图式。后天形成的图式,例如有点生活经验的人,看见闪电,就知道要打雷,然后就知道要下雨。经验、概念、常识、偏见、理论,这些都是后天形成的图式。
心理分析大师荣格(Carl G.Jung)以内倾——外倾的性格分类而闻名天下。除了内倾——外倾,荣格还有两种分类,其一就是感觉——直觉。荣格认为,商人通常属于外倾直觉型,我想到的是维珍航空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和股神巴菲特。
第四,在数据和图示之间达到平衡。我们做每一次判断,都离不开数据和图式。例如,领导在面试候选人的时候,不断加工所观察到的信息:简历、外表、对问题的回答、表情、肢体语言,同时不断动用大量头脑中已有的图式,最后得出一个初步的判断。信息总是不足以拼成完整的画面,残缺的部分就需要图式来补足。利用数据的信息加工过程,心理学称作自下而上(Bottomup)的过程;而利用图式形成认知的过程,心理学称作自上而下(Top down)的过程。人们在做判断时,这两个过程不断进行着,只是大多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自动进行的。
善用本能、常识、直觉的人,优点是敏锐的洞察力,缺点是容易有偏见。新领导如何形成洞察力,同时避免偏见,是一个巨大挑战。在学会拍脑袋的同时,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第五,要抓大放小,形成战略思维。大目标明确了,取舍就简单了。回到Bob的例子,如果成本控制是战略大目标,那么换供应商的风险就必须承受。如果质量是战略大目标,那么成本高一点儿就必须忍受。
关系:管理新的利益相关者
Frank从一家外企的专家转身成为一家国企的经理,如愿以偿走上了职业经理人的道路。他把100%的精力投入到管理团队和业务上。半年过后的公司反馈结果让Frank震惊:下属对他拥戴,领导对他失望,同事对他有微词,客户不知道他是谁。总之,Frank的业绩评估不及格。Frank的感觉就一个字:冤。
Frank败在了利益相关者管理上。很多技术出身的新领导像Frank一样,新官上任,一心扑在团队上,没有留出精力上行管理、平行管理。这种只关注下属而忽略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领导风格,我称之为“1”型领导。这样的领导,不是好领导。这样的领导,做到最好,也只是团队士气高涨、团队能力超强。士气高涨和能力超强显然非常重要,但不是领导成效的全部。从领导成效“三力”的角度看,有了动力、能力,还缺一个合力。所谓合力,就是协同作战,目标一致。如果不花心思做好上行管理和平行管理,一个领导者就不能确保自己的工作方向与上级的要求一致,就不能确保有效的跨团队、跨部门协作。“1”型领导容易变成本位主义。所以,有国外的专家(Tim Brown,1991;Morten Hansen和Bolko Von Oetinger,2001)提倡“T”型领导,在“1”上面加一横,表示平级之间的合作。这位专家并没有提到上行管理。我想这是假定,上级是个领导力合格的上级,上级会主动与你沟通,让你明确工作方向和重点。然而,这个假设,在很多企业内是不成立的。你的上级,领导力不见得及格。面对领导力不及格的上级,上行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所以,我倡导“十”字型的领导人。他们要向下管团队,平行管理与平级的关系,还要向上管理,主动建立与上级之间信任、支持的关系。彼得·德鲁克曾给予上行管理三个诀窍:第一,做事不让老板惊奇,要主动沟通,让老板时时感觉事情处于他的掌控之中;第二,多看老板优点;第三,由衷赞美老板。古今中外,老板也是人,人同此心。我补充两点:第一,在道德和法律边缘铤而走险的老板不跟;第二,在下属面前喜怒无常的老板不跟。碰到这两类老板,走为上策。
说到上行管理,最难的是,上级也许不只一个!我见过有一位经理人有七个上级。矩阵式结构组织的特点就是老板多,一个直线上级,就在本地,经常见面,还有一个虚线上级,远在海外,有事发电子邮件,开个电话会议,可能一年都见不上一面。对于经理人来说,两个老板意见不一致最让人头疼。我的建议是:第一,就像打扑克,你首先要分清大小王;第二,你要以简单的坦诚应对复杂的公司政治。如果你不是个简单的人,你精通权术,请忽略我的建议。
平级关系难处理的根源在于:第一,本质上,平级之间是隐含的竞争关系,第二,因为组织设计不可能做到完美,部门之间或多或少会有利益冲突。以我的经验来讲,平级合作的三个基本心态是:第一,包容异己,什么叫异己?异己就是跟自己不一样的人,任何不同之处都有可能让人成为异己。看惯看不惯的人,并与之共事,这是必备的组织觉悟;第二,没人挑头的时候自己要挑头,否则好事就做不起来;第三,别人挑头要捧场。另外,政治上正确战略上正确的事必做;政治上正确战略上错误的事(例如,奖励你团队中业绩差的上级的上级的亲戚)以及战略上正确政治上错误的事(例如,炒掉你团队中业绩差的上级的上级的亲戚)少做或不做;战略上和政治上都错的事,千万不能做。(www.xing528.com)
谈到利益相关者,其实,“十”字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要求领导人做到“米”字型,也不为过。除了下属、平级、上级,当然还有组织外的利益相关者,客户是其一。其他组织外利益相关者还有:供应商、竞争对手、政府、媒体、公众、家人。利益相关者有多么复杂,取决于新领导的具体职位。
有的领导人一辈子都没学会跟政府和媒体打交道。这可是两门大学问。家人关系看似简单,其实也有挑战。举个例子,你刚刚升职为经理,你的生活方式必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将影响你和你配偶的关系。你们双方是否为此做好准备,是一个关键。与其说一个伟大的男领导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或者一个伟大的女领导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男人,不如说这些伟大的领导人善于管理他们与家里的那一位的关系。
授权:从自己干到让别人干
Jennifer是个追求卓越的人。自从当了团队管理者,她一直跟我抱怨累,抱怨工作做不完,抱怨下属不得力。问我怎么办?
作为领导力教练,我深知Jennifer要想不累死,只能学会授权,同时发展团队的能力。先说说授权。与其说授权是一种能力,不如说是一种心态转型。一个人埋头苦干,而且能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优秀品质。而作为经理人,通过别人完成任务,才是职责所在。一些经理人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最后落得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可嘉,但不是一个优秀经理人的风范。
不能授权的原因有多种。首先,自恋情结能够解释很多新经理人的不授权。有些经理人孤芳自赏、“文人”相轻,看不惯别人的工作方法。因为他们是领导,他们的偏好、风格就成了工作标准,让下属无所适从。
不信任,是导致新经理人不能授权的另一个心理症结。不信任有两种,一种是对下属的能力不信任,另一种是对下属的工作态度或者说责任心不信任。由于不放心,所以自己干。
不授权的第三个心理症结,就是不放权。而不放权,是因为心理上没有安全感。事情如果都让下属干了,自己岂不没事儿做了?那么,自己的价值何在呢?他们不知道管理者被赋予的更大责任——他们为团队、部门乃至整个企业的成功负责。
总之,为了做到授权,新经理人必须克服自恋,信任下属,并且以团队的成功为己任。
Jennifer的问题,我当初也遇到过。我给自己下死命令:宁可做砸,也要授权。结果呢?的确有时下属做砸了,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成长,做砸事情的现象越来越少,很多情况下,下属并没有做砸。著名总裁教练张伟俊告诉我,他辅导过一位著名企业家,也有不能授权的心理障碍。一次,企业家生病了,三个月没去公司,非常担心下属把公司的重要事情搞砸。结果却大出意料:事情没有砸,而且比他亲自做还好。这位企业家这么多年才学会授权,可惜有点儿晚,身体都累坏了。所以,新领导赶紧授权吧。
(备注:关于什么样的任务、什么样的下属适合授权,什么样的任务、什么样的下属适合其他领导方式,请参阅情境领导力理论。)
育人:从培养自己到培养别人
老李其实不老,但是35岁了还是一个一线主管,心里有点儿着急。上级对老李说:“不是不想提拔你,可是提拔你之后,你团队里面没人可以接替你。还有,你不愿意或者不善于培养下属,这也反映了你自身领导能力有问题。”
老李还没有完成从培养自己到培养别人的转型。像老李这样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出身的新领导,大多是靠实干升上来的。这些人当学生的时候就特别用功,是好学生,工作后不甘落后,往往与同事们比着干。他们的成长,体现为自己比同事们做得好、做得多、进步得快。当了领导,有了下属,惯性地跟下属比着干。优秀领导,不应该与下属比着干,而应该帮助下属干得更好。领导者自身的成长,很大一部分体现为下属的成长。很多新领导看不到这一点,于是,一些明智的企业规定:不能培养出合格接班人的经理人,不能被提拔。
我说一个榜样:杰克·韦尔奇。这人原来也是技术尖子,跟同事比着干,看到自己的收入没有把其他人远远甩在后面,就耿耿于怀,想跳槽。但是成长为优秀领导者的韦尔奇,心态完全变了。在GE任CEO期间,杰克·韦尔奇自认为是公司最大的人力资源总监。他说:“我的工作是发展人才。我是培育我们750位高管的园丁。当然,我也要除去杂草。”退休之后,当记者问他:“当CEO这么多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答:“看着他人成长,看到他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这种心态转变,不是所有新领导都能很快完成的。我觉得可能有这么两个心理上的坎儿:
第一,缺心理安全感,觉得后生可畏,怕长江后浪推前浪,怕自己像前浪一样被拍死在沙滩上。这种心理是人之常情,但是我帮大家算笔账:如果你真的被年轻一代超越了,比你年轻很多的人成了你的领导,甚至领导的领导,那么,自私地说,与其让别人的下属成为你的领导,还不如让自己的下属成为你的领导。我不知道我这么说,大家是不是就能想得开一点儿?
第二,有些人心理发展停滞。按照艾里克森(Erick Ericsson)的心理发展八段论,第七阶段就是从“关注自我”转型为“关注后代”。这跟有没有孩子有关,但是没有孩子不等于就一定不能完成这个转型。当领导要有那么一点儿“为人父母”的心态。因为,做领导和做父母有一些相通的地方。
新领导培养不出人才,除了心理上的坎儿以外,还有可能是技能欠缺问题。当教练不仅需要心态,也需要掌握教练技术,或者说艺术。好多新领导不是不想当教练,而是不会当教练。教练过程的本质,是帮助他人学习。GROW模型是最流行的教练模型,各位去网上搜一搜,回去练一练。我最喜欢的模型之一,是我的老师David Peterson提出的三段论:1)想清楚目标(Clear Goals);2)做清醒的选择(Conscious Choice);3)做有效的行动(Effective Action)。按照这个三段论,问下属问题,启发他们思考,而非给他们做诊断、开药方。例如,你可以问下属:你的目标是什么?你有哪些方法作为选项?你觉得哪些方法会最有效?在鼓励下属尝试他们的方法后,问他们:效果怎么样?哪些做法效果好,哪些做法效果差?下次怎么做会更好?也可以跳出教练的角色,作为上级,问下属:我可以做什么帮你成功?好了,在这里写一万字也说不清楚到底怎么做教练,如果你真的有兴趣,选一门教练课好好学习吧。
最后说一句,学会辅导下属,不仅有利于工作,还有利于人际关系,包括恋爱婚姻。因为人可以当自己的教练,当朋友和家人的教练,夫妻之间可以互为教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