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内创业:职业经理人的成功之路

企业内创业:职业经理人的成功之路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介于职业经理人和创业者之间的一类人,叫做企业内创业者。其根源在于职业经理人缺乏改天换地的动力,而企业内创业,则能够让职业经理人产生这样的动力。除了战略思维,追求卓越是企业内创业者的另一重要品质。企业内创业者往往与企业内成熟业务相比较,盈利之前的失败感和压力特别大。企业内创业为他们的职业成功独辟蹊径。创业者必须尽量少地干预企业内创业的过程。国内倡导“企业内创业者精神”的企业太多了,例如万科。

企业内创业:职业经理人的成功之路

介于职业经理人创业者之间的一类人,叫做企业内创业者。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者。

要想说清楚什么是创业者,必须说清楚什么是创业。首先,我想给“创业”这个动词下个定义。我个人认为,创业这个动词必须包含三个动作:第一,个人承担风险;第二,付出持续的努力;第三,为社会创造价值。符合这三个标准并不容易。例如,赌博不是创业,赌博虽然冒险,但赌徒除了赌这个动作本身以外,不会持续地付出努力;有些犯罪行为(例如抢银行),冒险而且持续地付出努力(需要密谋策划,惯犯会积累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但犯罪不为社会创造价值,反而破坏价值。以此类推,炒股专家与赌徒类似,也是符合前两条,但是不符合第三条,即为社会创造价值。长线投资的人,他们虽然创造价值,但是不需要付出持续的努力,因为他们并不像短线投资者一样,时刻关注股市动态

创业者,属于前文所述二、三级创业者。他们雇佣员工,建立了或大或小的组织,就是大大小小的创业者。我的创业者概念比较宽泛,而一般人们谈到创业者,往往指大创业者。还有一些人把创业者局限为创新一个领域的创业者。虽然我的概念比较宽泛,但是创业者的原型,应该是规模不一定大,但至少有一定的组织结构的企业的创始人。

企业内创业者(Intraprenuers)属于准创业者。虽然内部创业的过程也付出持续的努力,而且这种努力往往异常艰苦,同时,企业内创业也在为社会创造价值,但是因为是花公司的钱而不是自己的钱,企业内创业和真正的创业所承担的风险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因为缺少个人承担风险这一要素,企业内创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因而企业内创业者不是创业者,而是特殊身份的职业经理人。其特殊之处在于企业内创业者在企业内部所做的类似创业的工作,其艰辛程度和一旦成功为企业创造的价值,远远高于一般的职业经理人。而他们获得的回报,也远远高于一般的职业经理人。

在企业内创业的职业经理人必须“职业”。职业(Professional)一词,首先相对于个人(Personal)而言。职业意味着非个人(Impersonal)。职业经理人与企业主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契约关系,或者说得露骨一点儿,是交易。既然是交易,就必须讲清楚规则和条件。既然设定了规则,那么,双方就必须恪守。职业经理人的道德底线,就是必须恪守约定的规则和条款。

职业经理人与企业主之间的关系,不是隶属的关系。隶属于企业主的人,不是职业经理人,而是奴隶。职业经理人作为一群人,共同隶属于一个职业,但是,他们不隶属于任何一个企业。正因为如此,他们可以在不同企业之间跳槽。这就注定了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的忠诚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不稳定的。职业经理人与企业之间的忠诚是相互的。一方的忠诚以另一方的忠诚为条件。一旦契约关系终止,好合好散则是一种比较职业的做法。

职业经理人只有恪守职业道德的底线之后,才可以谈论高尚。道德底线是约束小人的。道德理想是君子所追求的。对于职业经理人,必须“先小人后君子”。

有句话说“是事业造就了职业经理人,而不是职业经理人造就了事业”。这两句话都成立。郭士纳拯救IBM,就是事业造就了职业经理人。杰克·韦尔奇在任的20年间,GE(通用电气)的事业飞速发展,就是职业经理人造就了事业。但是总的来说,事业造就职业经理人的频率远远高于职业经理人造就事业。其根源在于职业经理人缺乏改天换地的动力,而企业内创业,则能够让职业经理人产生这样的动力。

职业经理人成为企业内创业者,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心理“基因”。他们只要足够自信,就敢于承担这个责任。但是,“企业内创业者”要成功,则需要五大心理特质:战略思维、自信果敢、追求卓越、知人之智和与人为善。这也是优秀职业经理人的必备素质。

企业内创业比一般创业胜算高一些,但毕竟也是一种创业。据研究,新产品的失败率在40%到90%之间,连新产品上市都这么难成功,企业内创业就更难了。战略思维强的人,企业内创业更容易成功。(www.xing528.com)

除了战略思维,追求卓越是企业内创业者的另一重要品质。追求卓越,是一种对意义感的执着,这种执着背后的驱动力,不仅源于荣誉感,而且源于激情和梦想。

企业内创业者需要的外部条件非常重要:第一,必须有创业者或者董事会的充分信任和授权;第二,创业者和董事会必须容忍错误和一个较长的投资回报周期;第三,财务资源必须具备。

2002~2006年,我在上海人才有限公司内部创业。当时我的使命是创立人才测评业务,我们的核心技术,不是传统的心理测验,而是起源于军事领域的评价中心(Assessment Center)。现在看来,我当时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急于盈利。从内部环境因素看,我所受的盈利压力非常大。企业内创业者往往与企业内成熟业务相比较,盈利之前的失败感和压力特别大。

典型的企业内创业者是这样一类人:他们不甘于过平淡的职业经理人的生活,他们希望干一番事业,并获得认可和经济回报,但是,他们的理性判断告诉他们,离开企业,从零开始创业风险重重,败多胜少。企业内创业为他们的职业成功独辟蹊径。

职业经理人和创业者的关系,就像制片人与导演的关系。信任是必需的,激励应该是事前约定的。创业者必须尽量少地干预企业内创业的过程。约束应该是画一个大圈儿,圈内的事情,不要干预,但是企业内创业者不可出圈儿,这类似于对公司的监管。

国内倡导“企业内创业者精神”的企业太多了,例如万科。而国外“企业内创业者”这个词,是有特定内涵的。维基百科这样解释企业内创业者:

1992年,《美国传统词典》收录了广为流传的新词Intrapreneur,意为“在大型公司内肩负重任,以冒险和创新,化创意为盈利的完整产品的个人”。目前大家公认企业内创业是一种特定的管理方式,既包含冒险和创新,又包含与传统创业类似的激励回报手段。

虽然国内倡导企业内创业者精神的企业非常多,但是真正做到以上标准的,即包含特定激励回报体制的,特别少。国外企业内创业做得比较有名的企业有3M、Intel(英特尔)和Google(谷歌)等。企业内创业者精神,不能只靠倡导,必须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如果企业只是要求职业经理人具有献身精神,像经营自己的企业一样拼命打工,而没有股权等激励机制作为基础,实际上等于空喊口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