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用“蓝色”来形容大海,但海水的颜色有时也会突然改变。这种现象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发现了。例如《旧约圣经》中就有“水变得像血”的记载。但由于发生的次数极少,都把它当作是一种像海市蜃楼一样的稀奇现象。一般认为,它是由于气候反常引起海水盐度增高,或者由于海水对流导致底层营养盐含量较高的海水上升到海面,或者是由于洪水把陆地上的营养物质大量带到海里等原因造成的,因而是一种自然现象。十九世纪中叶,著名的生物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在环球考察期间,在南美巴西近海曾观察到这种现象。
二十世纪,尤其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这种海水变色的现象在世界许多国家的近海都有发生,而且次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不仅严重损害了海洋生物资源,破坏渔业生产,也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而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这种现象便是“赤潮”。
提起赤潮,也许人们顾名思义认为是红色的。其实,赤潮的颜色多种多样,有粉红色、有红褐色,也有绿色或其他颜色的,这主要看引起赤潮的生物是什么种类。
能引起赤潮发生的生物称为“赤潮生物”,约有一百多种。如夜光虫、裸甲藻、角毛硅藻、骨条藻、根管藻、鞭毛藻、束毛藻等。它们都属于生活在海水中的一类微小的浮游生物。在正常的海水中,各种浮游生物都有一定的比例,保持着生态平衡。但是一旦受到外界刺激,赤潮生物便开始疯长,数量猛增,密度加大,有时每毫升海水中竟有几百万到几千万个个体,而其他种类的生物锐减,海水最终便呈现出该种赤潮生物本身的颜色。
赤潮到底是怎样发生的?也就是赤潮发生的机理,至今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不过普遍认为与海洋的污染密切相关。携带各种有机物和无机营养盐的工业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入海,导致海区富营养化,是诱发赤潮的基本原因。如果海水中还有一定数量的铁、钴等微量元素,再遇到合适的气温、盐度、光照等自然条件,赤潮就很容易发生。海水养殖自身污染,也是导致近岸海域发生赤潮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赤潮被公认是海洋污染的危险信号,是大海向人类发出的一个警告!
目前,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南朝鲜、香港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
赤潮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对海洋环境、海洋渔业造成严重损失,对人类健康和安全带来危害:
首先,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因而也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其次,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着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能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和死亡。人类食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造成类似的后果。
再次是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鱼、虾、贝类的大量死亡。(www.xing528.com)
美国和日本是世界上赤潮严重的两个国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美国佛罗里达州沿岸几乎每年都有赤潮发生。其中比较严重的1946年,赤潮造成了鱼、虾、贝类的大量死亡,就连以这些生物为食的海龟、海豚也不能幸免。1971年春夏之交,该州中部沿岸发生的一次裸甲藻赤潮导致约554平方公里的暗礁区生物几乎完全灭绝。不久在西海岸又发生一起,尽管持续时间较短,但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仅沿海旅游业就损失1850万美元。1973年8月,新英格兰沿岸发生的赤潮使这一地区的贝类养殖场在短短几天内蒙受了3400万美元的巨大损失。1982年,美国东海岸的赤潮又导致在3200多公里的沿岸海域禁止对贝类进行商业性捕捞。1987~1988年从新泽西州到佛罗里达州沿岸,有七百头海豚死亡,科学家经过一年的调查,发现是赤潮毒素造成的。在美国,赤潮对海洋生态造成的影响要数1987年夏天在纽约萨福克一处海湾发生的最严重。该湾是有名的扇贝养殖区,这次赤潮造成的养殖损失高达18亿美元。而且由于赤潮生物大量繁殖,阻挡了光线,整个海底海草全部死亡,通常每年春、秋两季来湾内觅食的鳕鱼、鲭鱼、砰鲽鱼,数量大大减少。
日本沿岸内海、内湾众多,污染物容易在湾内聚积,而且水流不畅,是赤潮的多发区。据日本1979年统计,在全部的海洋污染事件中,赤潮占8%。其中东京湾、伊势湾、濑户内海等更是“重灾区”,每年都频繁发生赤潮,夏季尤为严重,从1970年以来,赤潮已成为日本的一种不可避免的海洋灾害。以獭户内海为例,1955年前的几十年间共发生过五次赤潮,而1956~1965年十年间就发生了三十九次;1966~1980年十五年间竟先后有2589次,平均每年170余次,其中造成严重危害的305次。1975年和1976年两年,每年都在三百次以上。据统计,1969~1973年五年间,日本全国因赤潮造成的渔业经济损失达2417亿日元,每年平均几百亿日元,其中1972年高达1158亿日元。仅濑户内海播磨滩一带就有1400万尾养殖的狮鱼死亡。日本最近发生的一次赤潮(1988年)致死狮鱼140万尾,损失21.7亿日元。
我国近年来赤潮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地区也越来越广。自1933年首次报导发生在浙江镇海——台州一带的赤潮以来,到1989年有记载的赤潮达40余次,其中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3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9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29次。范围涉及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其中珠江口、湛江港、舟山群岛、长江口、胶州湾、大连湾、辽东湾和渤海湾是赤潮的多发区。
例如1977年天津大沽口一次原甲藻赤潮波及范围达560平方公里,持续20天之久,导致大量死鱼漂浮海面。1983年4月,广东大亚湾发生的赤潮就使附近的惠阳县渔业损失七十五吨,网箱养鱼死亡1吨。
1988年12月23日至26日,广东省大鹏湾盐田至南澳镇沿岸一带20多公里长,2~3公里宽的海面上发生赤潮,海水变成了粉红色。沙渔涌码头附近,水面几乎全被赤潮生物覆盖。入夜,海面荧光闪烁,不时有死鱼漂浮水面,发出腥臭味。这次赤潮从23日开始,24日最严重,25日开始减弱,海水由粉红色逐渐变成乳白色胶质纤维团状,26日基本恢复正常。1989年一年,我国沿海就有六个地区遭受赤潮袭击,直接经济损失2亿元以上。
赤潮除了能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破坏渔业资源、危害水产养殖外,更应引起注意的是由于许多赤潮生物带有毒素,如果食用了带有赤潮毒素的海产品往往造成人体中毒甚至死亡,这方面的事例多得不可枚举。1972年,美国东海岸从马萨诸塞州到缅因州沿岸发生的一次大规模赤潮期间,有26人在食用从赤潮区采捕的贝类后出现麻痹性贝毒中毒症状。1971到1977年间,美国共发生食用贝类引起中毒的事件12起,其中麻痹性贝毒中毒10起,神经性贝毒中毒2起。大多数麻痹性贝毒中毒事件发生在5~9月,而神经性贝毒中毒事件发生在3~9月。在中毒事件中,有7起是食用蛤引起的,4起是食用贻贝造成的。研究表明,麻痹性贝毒中毒的潜伏期在15分钟到3小时之间,平均45分钟;中毒时间持续6~168小时,平均72小时,而神经性贝毒中毒潜伏期为30分钟到3小时,持续时间40~48小时。
日本因食用赤潮污染的贝类中毒的事件也不少。1961年宕手县沿岸因此而中毒的有20人,其中1人死亡,次年,东京也发生食用带麻痹性贝毒的长巨蛎中毒的事件,有42人中毒。1972年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一起大范围食用有毒贝类引起的腹泻性贝毒中毒事件,涉及四县一市,受害12人。中毒症状表现为肠胃功能失调。腹泻、恶心、呕吐和腹痛。
据统计,从1689年到1962年,全世界因食用带赤潮毒素的贝类已有12000多人中毒,二百多人死亡。1983~1988年间,世界各地较严重的麻痹性贝毒中毒人数共1846人,其中一百多人死亡。仅1987年一年这一类型的中毒事件就多达三百多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