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菌病又称波状热、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是布鲁菌所致动物源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为特点。
布氏杆菌为不活动、微小、革兰染色阴性的多形性球状杆菌。本菌在外界生命力较强,故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对光、热和常用化学消毒剂抵抗力较弱,加热至60℃或日光下曝晒10~20分钟可杀死此菌。
一、流行病学
该病为全球性疾病,来自100多个国家每年上报WHO的布鲁菌病超过50万例。我国于20世纪60~70年代曾进行大规模的动物布鲁菌感染防治,使发病率显著降低,年发病为6000人次左右。但近年来有增高趋势,主要流行于西北、东北、青藏高原及内蒙古等牧区。我国主要以牛种菌和羊种菌为重要的病原体。
1.传染源 牧区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猪,其次是犬、鹿、马、骆驼等。其中,羊布鲁菌病最为多见。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波及人类。
2.传播途径
(1)经皮肤或黏膜接触传染: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受损的皮肤或眼结膜感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感染。
(2)经消化道传染:食用含菌的乳类、水和食物而受染。
(3)经呼吸道传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
(4)其他:如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疫区从事家畜养殖或肉类、皮毛加工者,以及兽医、检疫人员等均为易感人群。本病感染率高低主要取决于与病畜及其产品接触机会的多寡。病后可获较强免疫力。因不同种布鲁杆菌之间存在交叉免疫,因此再次感染者很少。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感染而获免疫。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1~3周,平均2周,也可长至数月甚至1年以上。本病可侵犯各种组织器官,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上可分为亚临床感染、急性感染、亚急性感染、慢性感染、局限性感染和复发。急性感染指患病3个月以内;亚急性感染, 3个月到1年;慢性感染,1年以上。实验室中受染者大多于10~50天内发病。
1.亚临床感染 常发生于高危人群,血清学检测30%以上有高水平的抗布鲁菌抗体,不能追溯明确的临床感染史。
2.急性和亚急性感染 病多缓起,主要症状为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痛、睾丸痛等。发热多为不规则热,5% ~20%出现典型的波浪形,其特点为:发热2~3周后,间歇数天至2周,发热再起,反复多次,故又称本病为波状热。多汗亦为本病突出的症状之一,常于夜间或凌晨热退时大汗淋漓。关节痛常较剧烈,呈游走性,主要累及大关节。睾丸痛最具特征性,占男性患者的20% ~40%,由睾丸炎及附睾炎所致,多为单侧。肝、脾、淋巴结肿大常见。其他尚可有头痛、神经痛、皮疹等。
3.慢性感染 可由急性感染发展而来,也可无急性期病史而直接表现为慢性。本期变现更是多种多样,基本上可分两类:一类是全身性非特异性症状,类似神经官能症和慢性疲劳综合征;另一类是器质性损害,其中以骨骼—肌肉系统最为常见,如大关节损害、肌腱挛缩等,神经系统病变也较常见,如周围神经炎、脑膜炎等。泌尿生殖系统病变也可见到,如睾丸炎、附睾炎、卵巢炎等。
4.局灶性感染 布鲁菌病可以局限在几乎所有的器官,最常局限在骨、关节、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
5.复发 经抗菌治疗后约10%的患者出现复发。复发往往发生在初次治疗结束后3~6个月。复发往往与细菌的耐药性、细菌在细胞内的定位以及不规范治疗有关。
三、诊断
职业性布鲁菌病主要发生于从事密切接触布鲁菌的相关职业,如兽医、畜牧、屠宰、肉食品加工、皮毛加工、疫苗和诊断制品生产及从事布鲁菌病防治的工作人员等。
有确切职业接触史,临床表现典型(波状热、关节痛等),实验室细菌学及血清学检查结果阳性等综合分析,排除风湿热、伤寒、副伤寒、肺结核、淋巴结核和疟疾等疾病后可确诊。慢性布鲁菌病诊断比较困难,特别是神经官能症类型者,更必须根据实验室材料综合分析。
布鲁菌病诊断应同时具备下列各项:
1.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多数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和黄疸;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害。(www.xing528.com)
2.实验室检查。血清学检查(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任何一项为阳性或从患者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等任一种培养物中分离到布鲁菌。
职业性布鲁菌病的诊断要明确分期,如职业性布鲁菌病( ×××期)。
急性期:发病3个月以内,凡有高热和有明显其他症状、体征(包括慢性期患者急性发作),并出现较高滴度的血清学反应者。
亚急性期:发病在3~6个月,凡有低热和有其他症状、体征(即有慢性炎症),并出现血清学阳性反应者。
慢性期:发病6个月以上,体温正常,有本病症状、体征,并出现血清学阳性反应者。
残余期:体温正常,症状、体征较固定或功能障碍往往因气候变化、劳累过度而加重者。
四、治疗
1.急性和亚急性感染
(1)对症治疗和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在补充营养的基础上给予对症治疗。高热者可同时应用解热镇痛剂。
(2)病原治疗:应选择能进入细胞内的抗菌药物,且应采用联合治疗。
1)成人及8岁以上儿童:WHO首选多西环素(又称强力霉素)(每次100mg,每日2次,口服,6周)联合利福平(每次600~900mg,每日1次,口服,6周),或多西环素(每次100mg,每日2次,口服,6周)联合链霉素(每次1000mg,每日1次,肌肉注射,2~3周)。如果不能使用上述药物或效果不佳,可采用多西环素联合复方磺胺甲唑或利福平联合氟喹诺酮类药物。
2)8岁以下儿童:可采用利福平联合复方磺胺甲唑治疗,也可采用利福平联合氨基糖苷类药物治疗。
3)孕妇:可采用利福平联合复方磺胺甲唑治疗。如果妊娠12周内发生布鲁菌病,可选用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复方磺胺甲
唑治疗,可减少妊娠中断的发生;药物治疗对孕妇存有潜在的危险,应权衡利弊使用。
4)并发症: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必须采用易于渗透血脑屏障的药物,同时疗程应适当延长。应用多西环素、链霉素联合利福平或复方磺胺甲唑共6~8周;合并心内膜炎,也可采用上述治疗方案,但常需同时采取瓣膜置换术,疗程也应适当延长;合并睾丸炎,除采用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外,可短期加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合并脊柱炎,应采用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可延长疗程至8周或以上,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2.慢性感染 治疗较为复杂,包括病原学治疗、脱敏治疗及对症治疗。
(1)病原学治疗:与急性和亚急性感染者治疗相同,必要时需要重复治疗几个疗程。
(2)脱敏治疗:采用少量多次注射布鲁菌抗原,避免引起剧烈的组织损伤,又起到一定的脱敏作用。
(3)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五、预防
对疫区的传染源进行检疫、治疗或捕杀病畜,加强畜产品的消毒和卫生监督,做好高危职业人群的劳动防护和菌苗接种。对流行区家畜普遍继续菌苗接种可防止本病流行。必要时可用药物预防。
预后良好,患者大多于3~6个月内康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