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之辨因论治
所谓病因,就是指引起疾病的原因,又称为致病因素。《医学源流论》说:“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中、西医学理论中皆有对病因的论述,由于中医学中的病因属于辨证论治的范畴,故辨因论治所辨之“因”,是指现代医学科学所认识的病因。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病因与结果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某一阶段是结果的东西,如病理产物,在另一阶段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如结石、高脂血症等,皆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导致机体功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这种病理产物停留体内又可作为新的病因,导致其他病症的发生,成为这些病症的病因。故从广义的角度讲,病因包括了原始病因和病理产物。
二、尘肺的病因
尘肺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灰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瘢痕)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我国法定的12种尘肺有: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碳墨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中医学虽无尘肺这个病名,但在中医文献中早有论述,如宋代《孔民淡苑》记载:“贾谷山采石人,石末伤肺,肺焦多死。”指的就是本病。这一见解,精辟地阐明石末入肺而得病。中医学认为肺主气,其意有二,一是指呼吸之气,二是指人身的“真气”。《五味篇》指出:“人之呼吸,通天地之精气,以为吾身之‘真气’。故‘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然天地之气,从吸而入,谷食之气,从呼而出……”在人类生产活动过程中,散布于空气中的石尘可随呼吸而吸入于肺。石尘属于金石,其性燥烈,既能耗阴伤气,又会阻塞肺络,因而出现石末伤肺的一系列症状,如咳嗽、气短、胸闷、胸痛等。
三、尘肺的辨因论治(www.xing528.com)
中医对尘肺病因的辨证,就是把人体看成对立统一的整体。对于尘肺病因的发生、发展和归宿,不仅看到致病因素的一面,而且看到了机体对抗疾病的变化和适应的一面。尘肺的病因病机,主要是石尘伤肺,气血凝聚,痰瘀互结而成。肺为娇脏,主气而开窍于鼻。肺主呼气,主出,肾主纳气,主入,一出一入,始能完成人体内气与外气交换的过程。在交换的过程中,散布于空气中的石尘则随呼吸而吸入于肺。石尘属于金石,其性燥烈,蕴积于内,既能耗阴伤气,又会阻塞肺络,气血失和,运行阻滞,导致气滞血瘀,肺失肃降,而见气短干咳,胸闷而痛。石尘蕴积不解,气血失调日久,渐致肺心功能随之减弱,部分血不同程度地留聚,成为瘀血,失去生理作用,转变为有害于健体的病邪之一,遂致气愈滞血愈瘀而愈虚,愈虚而愈气滞血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一实一虚,互为因果,愈演愈烈而致气血滞涩,影响“肺朝百脉”输布失司,酿致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失其营运,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气血来源日竭,脏腑失养,整个“新陈代谢”功能衰减,津液的代谢调节失常,遂致停聚成痰。正如《济生方》中所说:“人之气道贵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明隐集》亦指出:“痰之来由非一端,脾虚肺燥内结涎,气不胜湿经络滞,运行不周液即痰。”痰浊上渍于肺,与石尘、血瘀交结,客而不去,而成症结。病程日久,气阴两亏,脏腑亏损,正气虚弱,复招致各种邪气,变生或并发多种疾病。
故而尘肺的病因论治当从石尘、血瘀、痰湿三者而论治。
1.温阳益气,活血祛痰 适用于胸阳失宣,气机闭阻,气阴两伤,脉络不通,以胸痛为主症的胸痹型。症见胸痹,心前区疼痛,甚则痛引彻背,喘息不得平卧,心悸不宁,舌淡、苔白腻,脉弦或结代。常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生脉散和四物汤。
2.补脾益肺,燥湿化痰 适用于脾肺两虚水湿内停的证候。症见胸闷,咳嗽痰多、清稀带泡沫,形体虚胖,气短懒言,不思饮食,口黏不渴或渴喜热饮,甚则恶心呕吐,四肢无力,大便溏薄,舌体胖嫩而质淡苔白腻,脉缓或细弱。常选用参苓白术散、陈夏六君汤合四苓汤等加减。
3.活血祛瘀,软坚散积 适用于患者体质较好,自觉症状不多且不明显,多见早期尘肺病者,血瘀与痰湿尚未结实,仅为石尘所伤者。常用二陈汤加赤芍、藕节、昆布、海藻、牡蛎、丹参、三棱、莪术、白芥子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