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痹病名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共有五篇论及此病。《素问·痹论》曰:“五脏皆有所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又云:“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淫气喘息,痹聚在肺……痹……其入脏者死。”《素问·玉机真脏论》:“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烫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素问·五脏生成》:“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痿,不足,病肺痹。”《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恶见日光。”综合上述可知,《内经》所论肺痹主要是因少阴不足、房劳伤肾、营卫气逆、风寒湿邪入舍于肺而成,临床可见咳喘上气、烦满,胸背痛等症,预后不良。后世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对肺痹的病因病机、证治等做了进一步的论述。如王冰注曰:“足少阴脉从肾上贯肝入肺中,故……不足病肺痹也。”《症因脉治》曰:“肺痹之成因,或形寒饮冷,或形热饮热,肺为华盖,恶热恶寒,或悲哀动中,肺气受损,而肺痹之症作矣”。《中藏经》曰:“痹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于人之脏腑之为也……风寒暑湿之邪……入于肺,则名气痹。……气痹者,愁忧思喜怒过多,则气结于上,久而不消则伤肺,肺伤则生气渐衰,则邪气愈胜”。清代医家王子接指出:“《内经》言:‘淫气喘息,痹聚在肺,’盖谓妄行之气,随各脏之内因所主而入为痹。”《辨证录》曰:“肺痹之成于气虚尽人而不知也……肺气受伤而风寒湿之邪遂填塞肺窍而成痹矣。”清代医家罗美指出:“凡七情过用,则亦能伤脏气而为痹,不必三气入舍于其合也。所以然者,阴气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故气不养而上逆喘息,则痹聚在肺。”沈金鳌曰:“痹既入肺,则脏气痹而不通。”
上述医家所论明确指出肺痹的发生与肺肾不足尤其是肺虚之内因关系密切,致病因素则包括情志、房劳、外感风寒暑湿等。清朝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一书将“肺痹”独列一门,比较完整、系统地阐述了“肺痹”的证因脉治。叶氏“肺痹”案共16则,其病因分外感内伤两种:“肺为娇脏,不耐邪侵,凡六淫之气,一有所著,即能致病。其性恶寒恶热、恶燥恶湿,最畏火风,邪著则失其清肃之令,遂痹塞不通”;也可因“得之忧愁思虑,辛热酒毒,所以肺脏受病,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周身气机皆阻”,而成“肺痹”。在症状学方面则既论及肺痿咳嗽、咳痰、寒热等轻症,又述及“风温不解,邪结在肺,鼻窍干焦,喘息腹满,上下交阻而厥,声音不出”等外邪所致肺痹中的急病、险证,还可见痹痛、肌肉着席而痛转加之外候。叶氏关于“肺痹”的论述极大地发展和丰富了“肺痹”的内容,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肺痹的病因病机
1.肾气不足,感受外邪 《内经》所论肺痹主要是因足少阴肾气不足、房劳伤肾、营卫气逆、风寒湿邪入舍于肺而成。肺痹证之重症,六淫邪气、饮食失节、七情所伤皆可致病,可因皮痹不已、内舍于脏,也可本脏自虚、肾气亏虚而病,其证候特点为虚实夹杂,其病本为虚,标为肺气闭郁不行,气郁于上焦,肺气亏虚,为其病之根本;气虚气滞,气虚血瘀,气滞血瘀,脉络闭塞,痰浊湿热阻滞,致脏痹持续发展。
2.肺肾亏虚,络脉闭塞 肺痹的发生,首先与肺肾不足,尤其是肺虚关系密切,致病因素则包括情志、房劳、饮食、外感风寒暑湿等。邪乘肺虚而入,舍于肺,以致肺气痹而不通,痹肺之邪可自外而入,亦可由内而生。说明了痹证之病机特点为经络壅闭,气血凝滞。在肺肾不足等内因基础上,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或因肺对某些邪气(风寒湿邪)的特殊易感性,或经历由皮痹而致肺痹过程,或饮食伤脾,痰浊内生,或肺肾的进一步损伤等原因,导致肺气滞、肺络瘀阻或痰阻等而发为肺痹。由于个人体质差异、不同的发病诱因或不同病变阶段,病机侧重可能有所不同,肺痹可有不同证型,但均有共同病机,即肺肾不足,邪痹阻于肺,终致肺失主气、宣肃等功能。(www.xing528.com)
三、肺痹的辨证治疗
历代治疗肺痹集中于补益、理气、健脾化痰、活血化瘀等。肺痹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寒、热、虚、实不同病机,治疗不能拘泥于一方一法。
“治肺痹以轻开上”,作为肺痹总的治疗原则;“清邪在上,必用轻清气药,如苦寒治中下,上结更闭。”遣方用药:一是不轻易使用苦寒之品。“苦寒直降,攻其肠胃,与温邪上郁无涉。”“膏、连、芩、栀之属,药性直降,由胃达肠,药过病所”。二是辛苦开降不可太过。过辛泻肺,肺气散,咳嗽不已;苦味以降,难免戕伤脾胃,甚则损伤肾脏封藏纳固之职,烦喘反而更剧。三是内伤肺痹,可用紫菀、枇杷叶、杏仁、瓜蒌皮等辛润通肺。至于气机阻滞,宜从微苦宣降、微辛开达入手,而标实中之湿热痰浊等,均宜在宣通气机基础上随证施治。方选升陷汤、宣痹汤或苇茎汤加减。
治病当求其本,宗气虚、胸中大气下陷则重补其大气,脉络痹阻则活血通络,益气活血通络贯穿其治疗始终。在补虚方面,有养阴、温肺、益气、补肾等,较为常用的是滋阴润肺、温肺益气。在祛邪方面,不可拘于前人“不可用攻法”之论而贻误病情,肺痹虽然总属虚证,但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因肺脏的生理特点所决定,各种外邪“首先犯肺”;或由其主气之功能下降,气不足以推血而产生血瘀等。
治疗肺痹方剂包括《辨证录》肺痹汤、助气散痹汤;《圣济总录》当归汤、橘皮丸、杏仁丸;《症因脉治》生脉散加味、泻白散、人参平肺散;《普济方》石膏汤;《证治准绳》五痹汤加味等。所用药物按使用次数较多依次为:人参、甘草、半夏、肉桂、白术、陈皮、茯苓、苏子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