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认知发展理论与学习过程

认知发展理论与学习过程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第二阶段是皮亚杰的具体运算阶段。同时,亲社会行为的认知发展理论十分重视儿童认知技能的发展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其中有两种认知技能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较明显,一是角色扮演能力,一是道德判断能力。艾森伯格在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基础上,运用亲社会两难故事进行了大量的横向和纵向研究,总结概括出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的五个阶段。

认知发展理论与学习过程

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不同,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是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中介。他们的主要观点是:随着儿童智力的发展,他们获得了重要的认知技能,对自己与他人的理解也相应地增长,形成了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基础。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7岁以前)。这时的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关于亲社会问题的思考通常是自我服务的,享乐主义的;在给他人做好事时也会考虑到是否会给自己带来好处。第二阶段是皮亚杰的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儿童的自我中心减少了,学会了角色扮演技能,开始把别人的合理需要当作亲社会行为的主要依据;这时移情也在行为中起到重要作用。第三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这时青少年开始理解并尊重抽象的亲社会规则的意义,他们的亲社会行为指向更广泛的人,一旦违背了亲社会规则就会使他们产生负疚感或自我谴责。(www.xing528.com)

同时,亲社会行为的认知发展理论十分重视儿童认知技能的发展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其中有两种认知技能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较明显,一是角色扮演能力,一是道德判断能力。昂特伍德(Underwood)和摩尔(Moore)对16 项有关研究的综述表明,角色扮演能力较高的,亲社会倾向也较高;角色扮演技能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随年龄增长越来越密切,并认为儿童成熟的道德判断能力与亲社会倾向有一定的关系。关于道德判断能力,许多心理学家正在研究儿童亲社会性道德判断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南希·艾森伯格(Nancy Eisenberg)提出的亲社会道德理论。艾森伯格在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基础上,运用亲社会两难故事进行了大量的横向和纵向研究,总结概括出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的五个阶段(五种水平或称五种模式)。阶段1:享乐主义,只关注自我的水平。个体只关心给自己带来的后果而不是出于道德上的考虑。该阶段大概出现于学前期和小学低年级。阶段2:以他人需要为定向的水平。个体表现出对他人身体的、物质的和心理需要的关心,尽管有时这种需要与自身的需要相矛盾。该阶段出现于学前期和小学期间。阶段3:以对他人的刻板印象及他人赞成与否为定向的水平。个体在决定是否做出亲社会性举动时,以对人或事好坏的刻板印象及他人赞同或接受与否为原则。该阶段出现于小学和中学。阶段4:移情为定向的阶段,个体判断时依据同情心、角色扮演反映对他人的关心以及行为后果所带来的负疚感或积极情感。该阶段出现于小学高年级和中学。阶段5:深度内化的水平。个体以内化的价值观准则、义务、责任感以及保护他人权利与尊严的需要来决定是否帮助他人。该阶段在高中时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