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整体—系统性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作为母系统,包括六个子系统,而每一个子系统又可以作为亚结构母系统,它们又包含亚结构子系统,依次下去。例如,幼儿社会性发展心理结构,包括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认知、自我意识、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子系统,而每一个子系统又可作为亚结构母系统,它们又包括亚结构子系统,如自我意识又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情感体验、自我控制亚结构子系统,而自我控制又包括次亚结构子系统,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这些构成了一个有系统性的整体结构。
这个复杂的整体结构中的各系统,无论是子系统之间,还是母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甚至有等级包含的密切关系。各系统的独立是相对的,它们构成了立体网络的整体结构。幼儿社会性发展心理结构的诸成分就是这个立体网络上的一个结,作用于整体结构,又受整体结构的影响。例如,一个人自控能力强,那么他就容易遵守社会规则,讲礼貌、守纪律,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如果一个孩子自信心较差,不敢与人交往,那么他的社会技能的发展就会欠缺,所以,我们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培养就不能片面地进行。
2.社会制约性
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处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既受物质财富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关系的影响,也受自然地域、社会生活、文化的影响,比如,我们常说东北人比较粗犷、耿直、厚道,南方人则较细腻、灵秀、机智;中国人勤奋,美国人进取,英国人保守;等等。社会上存在着的意识形态也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影响着人,而这些影响又受其具体的特殊的社会环境所支配,如家庭、幼儿园等。这些关系就像空气对于人一样,它们时时刻刻包围着人们,人们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在共同的活动中生活着、活动着、交往着,逐渐掌握一定的风俗习惯、行为规则和道德准则,由自然人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的社会的、文化的、理性的人。
幼儿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必然受其影响,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特定的社会性发展水平。
3.能动性
现代儿童发展观指出,幼儿是一个主体,在主客体活动中,幼儿不是被动体,有其主观能动性,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能够主动建构知识。因此,我们在既重视老师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4.动态性(www.xing528.com)
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整个过程表现出若干连续的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质的内涵,表现出儿童不同的心理年龄特征。幼儿阶段社会性发展是动态的、可变的,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它会随着环境的改变、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
行为的发生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这一判断往往成为人们做出进一步反应的基础。如某儿童搭的积木被别的小朋友碰倒了,如他认为是有意的,往往导致打架,如认为是无意的,则可相安无事。
5.关键期
生命的全程观认为人的心理系统是不断运动发展的,从无序经过涨落到有序状态的循环发展过程。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社会化是人终生发展的任务。学前期是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婴幼儿期的社会化经验对于一个人后来的社会化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另外,就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诸方面也不是等速的,发展的关键年龄也不同,我们要抓住关键期的培养,以促进幼儿社会性健康发展。
6.情绪性和行为习惯
由于幼儿认知的局限,很多大道理无法理解,幼儿阶段具有明显的情绪性,而一个人最初的社会性发展就是亲子之情。当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正常,就有利于其产生信赖感、安全感、积极情感,就能够学会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充满自信;而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不好,或受到挫折,就会导致产生情绪暴躁、孤僻、攻击性行为等异常行为,所以,我们认为在幼儿阶段社会性发展阶段,首当其冲的是要重视社会情感的培养。
正因为幼儿认知的局限,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不仅仅要提高幼儿社会认知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从培养习惯入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习惯成自然,长期地、经常地去做,就会形成动力定型,幼儿就能够学会良好的社会规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