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社会性发展:概念与心理结构解析

幼儿社会性发展:概念与心理结构解析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幼儿社会性发展心理结构的各个成分不是机械地结合,而是有机地联系、相互作用,由它们构成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关联的纵横交错的整体结构。幼儿社会性发展心理结构包括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认知、自我意识、道德品德和社会适应六大系统:社会情感是指幼儿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的情感体验。

幼儿社会性发展:概念与心理结构解析

1.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早在20世纪30年代国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就已经开始了,但是到70年代末,我国大多数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工作者,对“社会性”这个概念还较为陌生,直到80年代中期,有关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论文、著作才大量增加,特别是到了90年代以后,有关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迅速展开,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关于“社会性”的概念无论是国外或国内,都有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加以阐述。周燕对此做了较为全面的概述,他指出,在国外,有学者试图给“社会性”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伯根(Bergan,1976)认为儿童的社会性是由其稳定的内部结构和通过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那些特性。但是我们注意到,西方学者并不重视给“社会性”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他们更注重的是分析社会性的结构。相比之下,我国学者对界定儿童社会性的关注程度要高于西方学者。在我国,关于“社会性”,大致有四种表述:

(1)广义与狭义说认为社会性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性是指人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一切特性;狭义的社会性是指人的社交与群居倾向(陈帼眉,2004)。

(2)还有人认为广义的社会性指人在社会生存过程中所形成的全部社会特性的总和,包括人的社会心理特性、政治特性、道德特性、经济特性、审美特性、哲学特性等等,它是和人作为生物个体的生物性相对而言的;而狭义的社会性是指由于个体参与社会生活,与人交往,在他固有的生物特性基础上形成的那些独特的心理特性,它使个体能够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正常地与他人交往,接受他人影响,也反过来影响他人,在努力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中积极地影响和改造周围环境(陈会昌,2014)。

(3)另一种广义说中社会性被视为与人格、非智力因素等具有相同意义的词汇,是指除生理和认知以外的一切心理特性;狭义说认为社会性是指人际关系中的情绪、性格等人格侧面。

(4)先天与后天合成说认为社会性是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性。就个体而言,既包括由出生时所处的既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所获得的天赋社会性,也包括通过自身活动继承、学习创造而获得的后成社会性(傅安球,1953)。

此外,有人从下述两个方面来界定社会性:社会性是个体社会化的内容与结果,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情感、性格等心理特征;社会性是人在社会交往中,处理人际关系时表现出的心理特性(陈帼眉,2004)。

也有人将社会性具体解释为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性(卢乐山,1991)。

我们从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角度看,认为幼儿社会性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性。(www.xing528.com)

2.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就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所包括的成分及这些成分的相互关系。幼儿社会性发展心理结构的各个成分不是机械地结合,而是有机地联系、相互作用,由它们构成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关联的纵横交错的整体结构。

幼儿社会性发展心理结构包括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认知、自我意识、道德品德和社会适应六大系统:

(1)社会情感是指幼儿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绪、情绪表达与控制、依恋感、愉快感、羞愧感、同情心、责任感等。

(2)社会行为技能是指幼儿在与人交往,在参与社会活动时表现的行为技能。包括交往的技能、倾听交谈的技能、非言语交往技能、辨别和表达自己感情的技能,合作、轮流、遵守规则、解决冲突等技能。

(3)社会认知是指幼儿对自我与社会中的人、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等方面的认知。包括行为动机和后果的分辨能力,对他人的认知(对同伴意见的理解和采纳能力,对成人要求的理解和采纳能力),对社会环境和现象的认知(家庭、幼儿园、社区机构、国家及民族、重大节日、重大社会事件等),对性别角色、行为方式的认知和对社会规范的认知(文明礼貌、生活习惯、公共规则、集体规则、交往规则等)。

(4)自我意识是指幼儿对自我以及自我与周围关系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诸如自我概念、自我形象、自我评价、独立性等;自我情感体验,诸如自尊心、自信心、自我价值感、成就感、进取心等;自我控制,诸如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等。

(5)道德品质是指社会道德现象在幼儿身上的反映,即幼儿内化了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包括关心他人、乐群、合作、诚实、谦让、分享、助人、有奉献精神、勇敢、爱护环境、讲礼貌、守纪律等品德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爱亲人、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等道德情感。

(6)社会适应是指幼儿能够逐渐学会接受新环境,适应矛盾冲突情境的能力。包括初步形成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的适应能力,对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独立地克服困难、解决生活实际中简单问题的能力,学会做事、学会生活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